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本體和現象的一種智慧之體,爲般若之體。觀察的什麼呢?空性!這種觀察空性的智慧,由真空到妙有的智慧,這種智體,也就是般若體。

  什麼叫“空”呢?一般人不了解,比如說對出家人往往誤以爲:你們四大皆空了,那麼什麼都可以不要了。什麼都不要了?那個是錯解的。這個“空”,第一,不是空洞的空,不是“一個東西都沒有了,什麼都不要了”的那個空;第二,也不是說一切事物消滅了,比如說這個人的生命消滅了就沒有了,這種斷滅空也不對。“斷滅空”,就是“斷見”。有斷見的人具有邪見,撥無因果,那是最可怕的呀!你看世間上那些造業、造罪的人,他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後世,認爲一個人,一期生命沒有了就算永遠沒了。那麼,現在就可以爲非作歹,損人利己,罪惡就這麼來的。這個空,既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斷滅的空。

  怎樣認識這個“空”呢?我來講叁點:

  第一,從認識方面來講。佛教講,這個“認識”,不出“現量”和“比量”。“現量”呢,就是現證現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領受到的;“比量”呢,是由推理而知道的,從已知到未知,從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叫“比量”。從現量、比量看一切現象,如人生現象、社會現象、宇宙現象、自然現象,這一切一切的現象,沒有不變的。大家想一想,哪樣不是在變呢?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正所謂“花無常好,月無常圓”,哪樣不是變化的?沒有一個實體。所以,宇宙現象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從現象上去尋求一個實體是不可得的,找不到的。

  第二,從現象的存在來講。以我本身來講,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我。從你本身,哪裏去找個實在的我呀?身體是個假軀殼,是五種“元素”(即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結合成的,這中間哪有個“我”?我在哪裏?沒有個實體是我。從萬法來講,沒有個實體的萬法。那麼,一切現象隨緣生滅,既無“我”的實體,也無“法”的實體。我們不過是從名言安立方面來了解一切。安些名字,都是假的,可以變的。一個事物,中國是這樣稱呼,在外國就那樣稱呼,你漢族這樣稱呼,藏族的稱呼又不同。你能把名字執著爲真嗎?都是假名安立。所以,從存在的本體來講,也沒有一個實體的東西。

  第叁,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重點要破除內心的無明愚癡。斷除了無明愚癡才沒有煩惱,因此要把內心打掃幹淨。如何打掃幹淨呢?就必須有真知真見,不能有邪知邪見。什麼是邪知邪見呢,一個是“斷見”,一個是“常見”。能夠破除“斷見、常見”這兩種邪見,我們內心才能清淨,才能具足“無我慧”,這種慧就是“空慧”。這是從修證來講。所以對于這個“空”,我們了解了以後,就知它具備兩重意思:一重是因緣生法,一切現象本來如幻如化,所以叫“空”;二是它既然是如幻如化,是變化的,就沒有一個實體,你就不要執著,破除對“我”的執著,對“法”的執著。破除執著以後,內心無一點障礙,打掃得幹幹淨淨的,這叫做“空”。所以,具體講來,這種慧才叫“空慧”,再具體講就叫“無我慧”。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是有智慧,見到“空”了。

  唐代有個神秀禅師,他爲了承接五祖的法,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就代表要達到獲得的菩提果報,必須把我們的肉身變爲法身,證得菩提,修行就是爲了這個目的。

  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必須靠心,“心如明鏡臺”,靠明鏡臺的心。明鏡臺的心是什麼呢?般若的智體,能夠觀察事物的智體。這個心臺,必須要打掃得幹幹淨淨的,才能進行觀察。這個靠修“定”,修定修好了,就像一潭水靜下來了——水清月現,水不清月不現。水清的境界,在于能夠善于觀察,這就是般若智體。如何達到這個境界呢?那就靠我們修行的功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怎樣勤拂拭呢?要修戒、修定、修慧,不要沾染“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緣的境界),惹起煩惱。這就是神秀大師的一首偈子。“心如明鏡臺”,就是般若智體。

  慧能大師寫的就高一層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真空的境界了。在真空的境界中,既要遣除世俗法,也不要執著勝義法(勝義法包括菩提果、般若因),雖修般若而不執著般若,雖證菩提而不執著菩提。所以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心、真空,本來就沒有什麼是是非非、相對的東西,什麼都沒有,惹個什麼塵埃呀?到了真心境界,就空除一切虛妄分別,一無所著,慧能大師就高這麼一點。

  我引這兩首偈子是爲了說明什麼叫般若之體,大家要明確,即以觀察空慧爲體。所以,修空觀是相當重要的。我們祖師也教導:學佛的人要看得淡,要放得下。看得淡、放得下,才能得到自在,若看不淡、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

  在座的居士們,每個人都有本家庭經。這個家庭經是念不完的,學了佛以後,你就要會觀察,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隨緣而聚,隨緣而散,你還有什麼看不淡的呀?看淡、放下,心胸就廣闊,心胸廣闊,就無挂無礙,可以得到自在。這就是“空”的境界。學佛真要想有進步,就應檢查這一點。念佛,你念不念得好,也要檢查到這一點。假如你一邊念佛,一邊遇到事情了又發火,或者罵人,或者打人,說明你念佛還沒得到進步,內心一點都不空,遇事情還是放不下。這就是空的實用境界。

  彌勒佛殿前有副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到了這個境界,就像心如虛空,容量很大,才能夠慈悲攝受衆生,真正具足智慧,這種慧就是“空慧”。

  曆史上有這麼一個公案。唐代慧能大師門下,有兩個著名的禅師,一個是馬祖道一,一個是百丈懷海。馬祖是四川什邡縣人,他參禅悟道,開悟以後在江西一帶弘法,很出名。

  當時,有個龐道玄居士,龐道玄有個女兒,叫龐靈照。龐道玄是個文人、學佛人,講究修行。他很清高,有學問,不願意當官。過去,有些清高的人講:書可讀而官不可做。做了官很危險的,升得高,爬得快,也跌得快,跌得很慘。古今中外很多做官的都是這樣子。這個龐道玄知道這個道理,就不做官,所以,他生活很清苦。他的生活怎樣維持呢?他女兒有一雙巧手,會編篾貨(指四川的竹器),他們就住到茅屋裏頭,整天靠編篾貨維持生計,同時參禅求道。

  龐居士拜馬祖爲師,有一天他問馬祖(那時他還沒開悟):“師父呀,我想問你一句話。”

  馬祖說:“你問嘛。”

  龐居士就問:“禅宗經典講,修行人不要與萬法爲伍,什麼叫“不與萬法爲伍”呢?在萬象森羅之中,一點不沾滯,不與萬法爲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不理解!”

  馬祖說:“我等你一口將西江水喝盡,就給你講。”

  那麼大家想一想,西江水有那麼多,怎能一口喝盡?即使一碗水,喝得快都要嗆,何況西江水呀!那就要大肚子,像虛空一樣的大肚子,或者像大海一樣。大海能納百川嘛,要有那麼大。所以,待你一口喝盡西江水,我才給你講。就在這一句話的點化下,龐居士悟了,他證得“空”的道理。這種境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他感悟後寫了兩首偈。第一首偈:

  十方同一會,

  各各學無爲,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這首偈子在有些叢林法堂上都貼著。我們修行人同在一起,爲了什麼?是爲了學無爲法、無漏法,要達到空慧的境界,能夠見諸法皆空。這些念佛、參禅悟道的地方,就是“選佛場”。你要考中“舉人”的話,你必須要見“空”。你見了空性了,就考上了。這叫“心空及第歸”。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悟道。

  在叢林、在念佛堂、在佛學社或者在講經堂,大家聚在一起,爲了什麼?能夠聚在一起,都是有法緣。有這個因緣聽法,爲了什麼?爲了學無爲法、學無漏法,要證空慧,要破除我執、法執,消除無明煩惱,這是最終目的。所以,他的偈子就這個意思。希望你們學佛、念佛不要空過。要達到悟的境界,必須要空。在物質上、生活中,要看得淡、放得下,看不淡、放不下,無明煩惱一生起,你就空不了。

  第二首偈,形容他的家,形容他們的生活:

  家內空空空,

  空空無有貨。

  日出空裏行,

  日落空裏臥。

  空空空吟詩,

  詩空空相合。

  莫怪純用空,

  空是諸佛座。

  “家內空空空,空空無有貨”說明他們家徒四壁,什麼也沒有。

  “日出空裏行,日落空裏臥”白天在“空”中走路,晚上在“空”中睡覺。

  “空空空吟詩,詩空空相合”我偶然吟詩,結果還是空的。父親吟詩,女兒附和,一個吟,一個和,也是空的,不要有所執著,過了就忘了。

  “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我這首詩,完全用了空,你不要怪啊!你要曉得空的道理很高。空,是十方諸佛如來的寶座!

  《法華經》裏講,我們學佛要“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升如來座”。“入如來室”,你必定要持戒,不持戒你入如來室幹什麼?如來室就是講持戒,叁業清淨。“著如來衣”,如來衣是什麼呢?忍辱波羅蜜衣,就要無诤,無诤就是叁昧,《金剛經》裏講的“無诤叁昧”。你能夠無诤,就披起了如來的衣服了。“升如來座”,你就必須見真空,得“真空慧”,就可以升如來座。

  所以龐居士的詩講“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契證了空境,悟得了空理,就具足了空慧,就快要登上如來的寶座了。

  這裏引用龐道玄的兩首詩,就是爲了說明,證得般若不單是出家人,居士也可以證般若。開悟,不單是出家人可以,居士也照樣可以,這個是平等的,不分在家出家。

  關于“空”的解釋,在《大般若經》裏講到“十八空”,即: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