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体和现象的一种智慧之体,为般若之体。观察的什么呢?空性!这种观察空性的智慧,由真空到妙有的智慧,这种智体,也就是般若体。
什么叫“空”呢?一般人不了解,比如说对出家人往往误以为:你们四大皆空了,那么什么都可以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那个是错解的。这个“空”,第一,不是空洞的空,不是“一个东西都没有了,什么都不要了”的那个空;第二,也不是说一切事物消灭了,比如说这个人的生命消灭了就没有了,这种断灭空也不对。“断灭空”,就是“断见”。有断见的人具有邪见,拨无因果,那是最可怕的呀!你看世间上那些造业、造罪的人,他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后世,认为一个人,一期生命没有了就算永远没了。那么,现在就可以为非作歹,损人利己,罪恶就这么来的。这个空,既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断灭的空。
怎样认识这个“空”呢?我来讲三点: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讲。佛教讲,这个“认识”,不出“现量”和“比量”。“现量”呢,就是现证现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领受到的;“比量”呢,是由推理而知道的,从已知到未知,从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叫“比量”。从现量、比量看一切现象,如人生现象、社会现象、宇宙现象、自然现象,这一切一切的现象,没有不变的。大家想一想,哪样不是在变呢?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正所谓“花无常好,月无常圆”,哪样不是变化的?没有一个实体。所以,宇宙现象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从现象上去寻求一个实体是不可得的,找不到的。
第二,从现象的存在来讲。以我本身来讲,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从你本身,哪里去找个实在的我呀?身体是个假躯壳,是五种“元素”(即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结合成的,这中间哪有个“我”?我在哪里?没有个实体是我。从万法来讲,没有个实体的万法。那么,一切现象随缘生灭,既无“我”的实体,也无“法”的实体。我们不过是从名言安立方面来了解一切。安些名字,都是假的,可以变的。一个事物,中国是这样称呼,在外国就那样称呼,你汉族这样称呼,藏族的称呼又不同。你能把名字执着为真吗?都是假名安立。所以,从存在的本体来讲,也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
第三,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重点要破除内心的无明愚痴。断除了无明愚痴才没有烦恼,因此要把内心打扫干净。如何打扫干净呢?就必须有真知真见,不能有邪知邪见。什么是邪知邪见呢,一个是“断见”,一个是“常见”。能够破除“断见、常见”这两种邪见,我们内心才能清净,才能具足“无我慧”,这种慧就是“空慧”。这是从修证来讲。所以对于这个“空”,我们了解了以后,就知它具备两重意思:一重是因缘生法,一切现象本来如幻如化,所以叫“空”;二是它既然是如幻如化,是变化的,就没有一个实体,你就不要执着,破除对“我”的执着,对“法”的执着。破除执着以后,内心无一点障碍,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这叫做“空”。所以,具体讲来,这种慧才叫“空慧”,再具体讲就叫“无我慧”。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是有智慧,见到“空”了。
唐代有个神秀禅师,他为了承接五祖的法,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就代表要达到获得的菩提果报,必须把我们的肉身变为法身,证得菩提,修行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必须靠心,“心如明镜台”,靠明镜台的心。明镜台的心是什么呢?般若的智体,能够观察事物的智体。这个心台,必须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才能进行观察。这个靠修“定”,修定修好了,就像一潭水静下来了——水清月现,水不清月不现。水清的境界,在于能够善于观察,这就是般若智体。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那就靠我们修行的功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怎样勤拂拭呢?要修戒、修定、修慧,不要沾染“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缘的境界),惹起烦恼。这就是神秀大师的一首偈子。“心如明镜台”,就是般若智体。
慧能大师写的就高一层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真空的境界了。在真空的境界中,既要遣除世俗法,也不要执着胜义法(胜义法包括菩提果、般若因),虽修般若而不执着般若,虽证菩提而不执着菩提。所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心、真空,本来就没有什么是是非非、相对的东西,什么都没有,惹个什么尘埃呀?到了真心境界,就空除一切虚妄分别,一无所着,慧能大师就高这么一点。
我引这两首偈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叫般若之体,大家要明确,即以观察空慧为体。所以,修空观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祖师也教导:学佛的人要看得淡,要放得下。看得淡、放得下,才能得到自在,若看不淡、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
在座的居士们,每个人都有本家庭经。这个家庭经是念不完的,学了佛以后,你就要会观察,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随缘而聚,随缘而散,你还有什么看不淡的呀?看淡、放下,心胸就广阔,心胸广阔,就无挂无碍,可以得到自在。这就是“空”的境界。学佛真要想有进步,就应检查这一点。念佛,你念不念得好,也要检查到这一点。假如你一边念佛,一边遇到事情了又发火,或者骂人,或者打人,说明你念佛还没得到进步,内心一点都不空,遇事情还是放不下。这就是空的实用境界。
弥勒佛殿前有副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到了这个境界,就像心如虚空,容量很大,才能够慈悲摄受众生,真正具足智慧,这种慧就是“空慧”。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公案。唐代慧能大师门下,有两个著名的禅师,一个是马祖道一,一个是百丈怀海。马祖是四川什邡县人,他参禅悟道,开悟以后在江西一带弘法,很出名。
当时,有个庞道玄居士,庞道玄有个女儿,叫庞灵照。庞道玄是个文人、学佛人,讲究修行。他很清高,有学问,不愿意当官。过去,有些清高的人讲:书可读而官不可做。做了官很危险的,升得高,爬得快,也跌得快,跌得很惨。古今中外很多做官的都是这样子。这个庞道玄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做官,所以,他生活很清苦。他的生活怎样维持呢?他女儿有一双巧手,会编篾货(指四川的竹器),他们就住到茅屋里头,整天靠编篾货维持生计,同时参禅求道。
庞居士拜马祖为师,有一天他问马祖(那时他还没开悟):“师父呀,我想问你一句话。”
马祖说:“你问嘛。”
庞居士就问:“禅宗经典讲,修行人不要与万法为伍,什么叫“不与万法为伍”呢?在万象森罗之中,一点不沾滞,不与万法为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理解!”
马祖说:“我等你一口将西江水喝尽,就给你讲。”
那么大家想一想,西江水有那么多,怎能一口喝尽?即使一碗水,喝得快都要呛,何况西江水呀!那就要大肚子,像虚空一样的大肚子,或者像大海一样。大海能纳百川嘛,要有那么大。所以,待你一口喝尽西江水,我才给你讲。就在这一句话的点化下,庞居士悟了,他证得“空”的道理。这种境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他感悟后写了两首偈。第一首偈:
十方同一会,
各各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
心空及第归。
这首偈子在有些丛林法堂上都贴着。我们修行人同在一起,为了什么?是为了学无为法、无漏法,要达到空慧的境界,能够见诸法皆空。这些念佛、参禅悟道的地方,就是“选佛场”。你要考中“举人”的话,你必须要见“空”。你见了空性了,就考上了。这叫“心空及第归”。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悟道。
在丛林、在念佛堂、在佛学社或者在讲经堂,大家聚在一起,为了什么?能够聚在一起,都是有法缘。有这个因缘听法,为了什么?为了学无为法、学无漏法,要证空慧,要破除我执、法执,消除无明烦恼,这是最终目的。所以,他的偈子就这个意思。希望你们学佛、念佛不要空过。要达到悟的境界,必须要空。在物质上、生活中,要看得淡、放得下,看不淡、放不下,无明烦恼一生起,你就空不了。
第二首偈,形容他的家,形容他们的生活:
家内空空空,
空空无有货。
日出空里行,
日落空里卧。
空空空吟诗,
诗空空相合。
莫怪纯用空,
空是诸佛座。
“家内空空空,空空无有货”说明他们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
“日出空里行,日落空里卧”白天在“空”中走路,晚上在“空”中睡觉。
“空空空吟诗,诗空空相合”我偶然吟诗,结果还是空的。父亲吟诗,女儿附和,一个吟,一个和,也是空的,不要有所执着,过了就忘了。
“莫怪纯用空,空是诸佛座”我这首诗,完全用了空,你不要怪啊!你要晓得空的道理很高。空,是十方诸佛如来的宝座!
《法华经》里讲,我们学佛要“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升如来座”。“入如来室”,你必定要持戒,不持戒你入如来室干什么?如来室就是讲持戒,三业清净。“著如来衣”,如来衣是什么呢?忍辱波罗蜜衣,就要无诤,无诤就是三昧,《金刚经》里讲的“无诤三昧”。你能够无诤,就披起了如来的衣服了。“升如来座”,你就必须见真空,得“真空慧”,就可以升如来座。
所以庞居士的诗讲“莫怪纯用空,空是诸佛座”。契证了空境,悟得了空理,就具足了空慧,就快要登上如来的宝座了。
这里引用庞道玄的两首诗,就是为了说明,证得般若不单是出家人,居士也可以证般若。开悟,不单是出家人可以,居士也照样可以,这个是平等的,不分在家出家。
关于“空”的解释,在《大般若经》里讲到“十八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