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一句话,无论是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都不能执着。不执着就叫做“空”。

  “空”是夺情不夺法。“夺情”是什么呢?是去除虚妄之情、分别之情。“法”呢?就是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因果缘起是存在的,净土是存在的,如来的境界是存在的,佛的五眼六通是存在的呀,并不能否定其存在。但是对于这些存在的,有为的、无为的现象,你不能有一点执着。执着就心胸狭隘,就有烦恼,那就不空。

  另外,《大般若经》里有108句,108句就是108个法相。其中属于杂染心的有53法,属于清净心的有55法,总共108法。修行者对于污染法都要空,对修清净善法而有所执着也要空。有所执着,就是有污染,如天空有云,就不能现太阳。

  (二)般若之相

  相就是有所体现。比如说我们的行动不浮躁,举止不轻浮,四大调柔,内心很安静,行住坐卧经常在定境中,得到轻安,这是什么相呢?静相。这个例子是很明显的,有其体就必有其相,我内心清净,我的表现就是很清净的,即寂灭之相、无相之相,这是一方面:般若之相,是实相而无相,犹如虚空,很广大。另一方面,虚空很广大,能含融无边色相,无边色相又由虚空所显、虚空可以包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般若之相,是无相而无不相。一方面是静、是无,一方面是有、是幻有,宛然而有。一方面是真空之相,一方面是妙有之相。真空妙有之相就是般若之相。

  我刚才打了个譬喻,一个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很静,静中带智慧。虽然他有举止行动,却是一种方便之动,与普通人的动不同,这就是有智慧的表现,有定力的体现,这就是般若之相。这个譬喻是很好的。实相而无相,犹如虚空,含藏无边色相。这些无边色相,也是由虚空所显,而其性清净。真如也是这样,不即诸法,不离诸法(又在一切现象之中体现真如境界,体现空的境界,一切现象就是妙有,表现出空的内容,就是真空,所以不即诸法,不离诸法)。法与真如,皆无漏自性空,空无所有。这就是一种般若妙相,修行达到这个境界就很好了。

  我们佛陀,处于真如境界,体大、相大、用大。什么叫“体大”呢?如来法身的体,充满十方,无处不遍,叫体大。“相大”呢?如来相,妙好庄严,福德圆满,叫“相大”。什么叫“用大”呢?如来为了慈悲众生,现应化身、千百亿化身,其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这就是真如的妙用,真如体现的妙用,就是“用大”,这一点,也就是说明般若之相。

  所以般若之相,一方面讲,实相而无相,纯粹的空境。另一方面讲,无相而无不相,从静到动,从空到有,从真空显妙有,即为无相而无不相。

  “无相”,在《大般若经》里面,有些名词来描述它,叫“不取、不住、不染、无着、无受、无言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叫做“无相”。“无不相”是什么呢?就是幻化之相,妙有之相,体现在一切因缘生法,如来就体现在一切化身,现五眼六通,这都是无相无不相的表现。总之,这叫做般若之相,一种是实相而无相,一种是无相而无不相。

  (三)般若之行

  “行”就是行动,亦即修持。如何求得般若?如何证得般若?如何由般若断生死?如何由般若行菩萨道?这就包括在“行”里面。

  “行”,又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修十法行;第二,修解脱行;第三,修菩萨方便行;第四,菩萨四真实行。

  1.修十法行

  学佛要分清两种行,一种是随信行,另一种是随法行。

  随信行是什么样呢?学佛要具备正信,坚定信仰,信仰三宝的功德,信仰因果的真实道理,信仰修善积德必定有好果。务必要具备这个信仰。一个学佛的人,连这个信仰都没有,就不叫学佛。有些人研究经典,如一些研究院、研究所都在研究经典、研究佛学,大学里面也设有专科在研究,我们只能说他是研究佛学的学者,而不是学佛者。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的脚还在山门外,还没踏到山门内。尚未具备信仰,尚未皈依三宝,你不能说他是学佛的,不能说他是三宝弟子呀!

  “信”就是要信仰三宝、皈依三宝,深信因果,相信修善积福的功德。那么修一个善,积一分功德,不会落于虚空。要注意到,你们到庙上来,哪怕你磕一个头、插一炷香、供一杯水、供一束花,或者在庙上扫一下地,你的功德不会落虚空。要有这个坚定的信仰。“信”就要信这些。

  但是,除了“信”以外,还要“随法行”。“法”是什么?就是佛法,就是法宝。在行动上,要依佛说的教授、教诫而身体力行,能够依佛法行持,就叫做“随法行”。

  下面讲十种法行。这十种法行,就是针对法宝我们如何学习、如何修持。“十法行”,在《大般若经》里提到,就是般若的资粮。

  第一,书写。书写经典的功德是很大的。过去的大祖师、大居士都要写经。明代藕益大师,为了报母亲的恩,每天滴血写《华严经》。因为这是如来的言教,法宝流通、正法住世,就是人天眼目,是指路明灯,所以功德很大。

  第二,供养。供养三宝,不单供养佛和僧宝,而且要供养法宝,就是对于经典,你不能亵渎,要放在清净的地方,而且要礼拜供养,尊重法宝。有些居士懂这个道理,见到经,就要礼拜。读《大般若经》,就拜《大般若经》,读《华严经》就拜《华严经》,而且要修供养。

  第三,施他。什么叫“施他”呢?就是以经书法宝流通,使别人也能够读,叫“施他”。过去文殊院不是在印书吗?印了书就供给其它的寺院,或者用来结缘。这个功德很大的呀!

  第四,谛听。有法师、善知识讲经,你要认真去参加听讲。在家菩萨戒有一条,四十里路以内有法师讲经,你不去听讲,就犯戒。所以,一定要听经、听法,维持慧命,对自己大有好处。

  第五,披读。什么叫“披读”呢?自己要经常阅读经典。

  说到这里,顺便给你们讲一讲,现在出现了个什么“本愿法门”。“本愿法门”是日本真宗传出来的。佛教在日本已经是基本变质了,日本的出家人,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娶妻食肉的,可能你们有些晓得,有些还不晓得。娶妻子、生儿女、喝酒吃肉,日本和尚就是这样的。穿西装,而且日常生活都穿西装,打领带。日本真宗的创立者就是亲鸾,他们称呼为亲鸾大师。这个亲鸾最初接受中国净土宗的思想,提倡念佛,念佛生西方等等,后来变了,结了婚,娶了两个夫人,生了儿女。所以净土宗,由他来传就变质了。

  净土宗的经论过去是“三经一论”,现在是“五经一论”。三经就是:《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叫《往生论》。三经是佛说的,论是印度天亲菩萨(又叫世亲菩萨)解释三经时写的,后来加了两部进去,清代学佛居士魏承贯加了一部,就是《普贤行愿品》,因普贤菩萨发十大愿,最终是回向往生西方,所谓“临终愿生安乐国”,所以就把《普贤行愿品》加进去了。到了印光法师,又把《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了,合起来就是净土五经。我们研究净土宗,当从“五经一论”下手。

  但是亲鸾违反净土宗的教义,曲解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之中,他只是承认一愿,就是第十八愿,这第十八愿只是讲十念往生,哪怕最恶的人,十念都可以往生,他只是着重这一点,至于三经一论的其它内容,他就不讲了。其它还讲了些什么呢?念佛人要以三心念佛,哪三心:广大心、深心、正直心。广大心就是慈悲心,深心就是善法心,正直心就是佛心、清净心。念佛人要以此三心念佛,有这三个心,就有功夫,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没有这三个心,你光是嘴巴念佛,哪怕念得唇焦舌烂也起不了作用啊!

  念佛的人,要修三福业,要修九品善。“三福业”叫净业,“九品善”合为三品:上品、中品、下品。你修人天善,你原在人间造恶,晓得念佛,能改过来,忏悔念佛,就可以得下品;你修人天善很高,结合修解脱行,就可以得中品,生中品莲;你能修菩萨善,发菩提心,临终,就可以生上品莲。这是佛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里面说得清清楚楚的。

  但是,日本亲鸾不讲这些。他把念经、拜忏、做佛事都认为是杂修。杂修不如专修,把念一句佛号认作是专修,因此,经可以不念、戒可以不修、佛事可以不做,你们看,这歪曲到哪里去了?重庆,在这半年以来,就发生过这种事情,有一个“和尚”叫圣苏,他就学“本愿法门”,他同台湾“本愿法门”挂了钩,他是在九华山出的家。但实际上,九华山的仁德老法师已经把他开除了,但他还是继续打起九华山的招牌,来欺骗别人。他到了四川乐至报国寺,把昌臻法师的几个徒弟都迷惑了,就去相信那个“本愿法门”,传播“本愿法门”。但是,这在昌臻法师那里行不通,因为昌臻法师有正见,那几个徒弟就跟着圣苏跑了。一跑跑到重庆,先是秘密宣传,后来得到一个“居士”支持,就公开宣传,引起重庆一部分居士同另一部分居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一个坚持要念经念佛,坚持自力和他力这种净土;一个就是“本愿法门”,只是念佛,不念经、不上庙、不做佛事,就这么分成了两派,而且矛盾很深。在重庆搞了半年多,后来,因为大部分佛教徒觉悟很高,向我反映,也向有关部门反映,圣苏最近一次到重庆,公安部门就叫他写检查书,不准他再宣传,他后来就走了。

  这里讲到十法行中的“披读经典”,我就顺便讲了提倡只念佛不读经的“本愿法门”的危害性。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四川省和重庆市现在是分开的,在重庆决不允许他活动,在四川省范围内也要注意这件事情。我给昌臻法师讲,在开省佛协代表会时,要公开提出来。这个邪法误人不浅哪!

  第六,受持。就是要受持经典。

  第七,开演。就是要开演经典,要宣传,要弘法。

  第八,讽诵。就是要讽诵…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