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典,讽诵是什么呢?就是高声朗诵。
第九,思维。就是要思维经典,思维法义。
第十,修习。就是要按照经典所说,如法修行,结合闻慧、思慧,并依之修行。所以这十个法行的精神就是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这就是般若的资粮。
现在揭批的“*轮功”,就是借“*轮”反“*轮”,借佛反佛。他们把李洪志供奉为教主,高于释迦牟尼佛之上。“*轮功”的书我是看完了的,简直胡说八道,歪曲我们佛陀的经典。他也讲什么法身、讲如来、讲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是在歪曲,一窍不通,但却有许多人受骗上当。甚至在取缔“*轮功”的过程中,有些政府官员不了解,把佛弟子与他们混为一谈。取缔“*轮功”,政府有着明确的立场,邪教与宗教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有些地方执行起来有偏差,但也在逐步纠正。这是李洪志乱宣传对我们佛教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愿法门”有类似情况,借佛反佛,借念佛反念佛。
般若之行,首先是“十法行”,就是如上内容: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具体讲就是由“三慧”到“三学”,由“闻、思、修”到“戒、定、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一套完整修法。
2.修解脱行
为什么学般若,因为要求解脱,解脱生死,这是出世三乘所共同要走的道路,而修般若就是斩断生死根本的唯一途径。
什么叫“解脱行”呢?就是对于六尘境界,要有厌离心,有厌离心才可以断贪心,断贪才能斩断生死根本。要断生死根本,就要把生死的根本原因找出来。生死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我执”,由“我执”生邪见、生烦恼。般若法门就是要断“我执”。
“我执”在第六意识方面属于情感上的执着,于真实道理起迷惑,认识不清,叫做分别我执。属于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叫“俱生我执”,即本来就有的、与生俱来的,这一种执着就迷于事相。第六识迷于理就起邪见,第七识迷于事相就起执着、生妄执。
邪见是什么呢?在佛经的分析就是下面这五种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由这些不正确的见解而产生的对真谛的迷惑,叫做“见惑”。
“身见”,就执我嘛,我有好高好大,多么不得了,我是常恒存在的,由此而生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叫做“身见”。
“边见”,就是执“常”或执“断”。执(坚固地认为)万法是恒常的,叫“常见”;执万法(包括人身)消灭了就彻底没有了,叫做“断见”。这两种见解叫“边见”,一边之见。
“邪见”谓拨无因果,毁谤因果缘起的真谛。
“见取见”即执着以上的错误见解认为是正见,非因计因,却自认为是正见。
“戒禁取见”就是由于上述的种种邪见支配他的行动,猛力发起错误的修行。有些外道,在粪坑里修,在古墓中修,或者投水投火,认为自杀可以升天堂……,行为不正当,非果计果,这叫“戒禁取见”。
这五种“见”,又叫“五利使”,由于对道理不明而生起的五种邪见,又称“恶见”。
至于第七识就是迷于事相,什么事相?六尘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一般人都迷于六尘境界。尽管有些人看起来蛮聪明的,但时常迷于外境。譬如,有些聪明人明明知道“白粉”吃不得,吃了害自己还害家庭,但遇事临头,烟瘾一上,香味就把他迷倒了,他就不得不吃;有些聪明人进舞厅、歌厅,为了娱乐,明明知道男女之间容易出问题,影响家庭和睦,但却偏偏要去;有的人打麻将、赌钱,一上桌子就有输赢,他晓得这些道理,但偏偏要上桌子,结果越输越眼红,最后输得倾家荡产。这是一些社会现象,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修行人来讲,如果只重知见,而不重修行,尽管会谈会说,但一遇到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现前,他就迷了。所以,虽懂理,没有定力或定力不够,没有修定或者不实际行持,遇到具体的六尘境界,他就迷惑了。所以佛法讲,要修“戒、定、慧”三学。持戒就要守根,守根临境就不乱。六根就像六道大门。你晚上不把家里的大门关好,盗贼就会进来把你的财产偷得空空的。我们修行人,若六根不守,六尘一进来、六种恶欲一进来,把你的法身慧命就偷得空空如野。所以持戒就是守根嘛,修定就是伏意马。你不修定,定力不深,遇到具体境界,你就要乱,就要破坏你的戒行。所以,思惑迷于事,见惑迷于理。
我们现在修般若法门应怎样办呢?我们要达到什么境界呢?要超情离见,超妄情、离邪见。“超情”即是“超妄情”,指情感不要浮动,要保持正常。六情五欲不要放纵,叫超妄情。“离见”呢?就是离邪见,思维要端正,定力要高,要时常保持理智、镇定,做到“正念相续”。
那么,如何超情?如何离见?首先就要修“文字般若”,要通经明理,以文字般若去掉邪见,断五利使;接着以观照般若遣妄执,包括我执、法执,斩断五钝使,因为修观照般若就是修“止观”,修“止观”就会有定力,有定力能够消除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有了这种定力,就会触境不乱,就能最终消灭“事惑”。能够如此就是为般若慧积集资粮,慢慢就会具有般若慧,功夫纯熟时就能以般若利剑斩断生死根本,消除二障,圆证菩提。这就是解脱生死的道路,不能离开般若。
3.修菩萨方便行
我们学佛就要先学菩萨,要完成般若,得到般若的智慧,也必须要学菩萨。学菩萨不单是出家人的事情,在家居士同样要学,故有“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我们学佛乃至成就,要着重于“信、解、行、证”。信以后要了解,了解以后要结合行动,才有实证,也就才有受用。不只是说一说,或念一念经就了事,那只是形式。
上面讲的两种“法行”重点在“行”上面。“十法行”要“行”,“解脱行”也要“行”,现在讲的“菩萨方便行”还是重在“行”。“解行相应”这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1)菩提心
没有行持就没有智慧,就不能进入般若。那么学菩萨方便行,首先必须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具体来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了上求佛道,必须救度众生,这是先决条件,也是菩提心的重点。“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就是于万法真谛不迷惑。我们修学菩提,不能像世俗人那样迷惑于六尘五欲境界,要学菩提,就不能迷。所以菩提区别于世俗凡夫。
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正觉”,区别于外道,外道是“邪觉”。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执持各种主张、各种邪论。时至今日,不论我们中国或在世界各地,都还有邪教。中国取缔的“*轮功”,就是一种邪教。
“正等”,就区别于声闻、独觉,声闻独觉的“觉”是小觉、偏觉,菩萨的觉与众生平等平等,比声闻独觉的范围广。
“无上”,就代表佛陀圆满的“觉”。佛陀是“三觉圆,万德具”,果报比菩萨高。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这个“觉”的境界极高无上,福、慧圆满具足,所以佛又叫“两足尊”。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要最终达到这个“觉”的境界,就是要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正受佛的果报。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2)大悲心
菩提心的中心,一个是大智,一个是大悲,还有一个是大愿,必须具足大智大悲大愿。其中,最重要的是悲心。密宗《大日如来灌顶经》有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话,是显密共同遵行的原则。所以,中心就是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巩固菩提心,才能使菩提心发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华严经》都讲到这个内容。《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佛教是以慈悲为根本,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对于广大的受苦受难的众生,不管胎、卵、湿、化,都要发心救度。当然具体内容还很多,有无缘慈、同体悲,还有众生悲、法缘悲、无缘悲等。
那么,大悲心又是怎样生起来的呢?那就要念众生恩。众生多生累劫以来,都是我的六亲眷属、师长朋友,对我都有恩德。我要求解脱,要脱离苦海,而同时呢,无始以来我的这些亲眷也在苦中,也要求解脱。我要度他们,这就是念他们的恩、报他们的恩。
众生恩是怎么个念法呢?《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要念父母恩,特别是念母亲的恩!要知恩、要念恩、要报恩。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是母亲,这个母亲的痛苦,你们是深有感触的。佛教有部大乘经,叫《佛说父母恩重经》,就叙述了母亲的痛苦,从怀胎起,到儿子成长以后,经历若干苦难,母亲的眼泪流不尽啦!母亲的血为儿子流,母亲的汗也为儿子流,所以,母亲之恩,山高水深!我们要念众生恩,首先就要念母恩,要知母恩、报母恩,要讲孝道。学佛的人,不管在家、出家,佛指示我们要报“四恩”。四恩里面,就有父母恩。所以要尽孝啊!过去,中国的儒家讲孝,其实我们佛家修行,首先就要讲孝。有些人误解,认为出家不认家,出家远离凡尘,遁入空门,就不认家了。殊不知不是那么一回事!出家人还是要报父母恩,而且报恩的内涵更加博大了。
这在经典中有很多范例。譬如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首先回王宫讲法,为他的父母亲、亲眷说法。姨母波阇波提就是这样出的家。他的父王病了,他亲自去送药。父亲死了,他亲自送葬、抬棺材。释迦牟尼佛出生刚几天以后,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生到忉利天宫。释迦牟尼佛又到忉利天宫给母亲讲法。一部《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给母亲讲的。《地藏经》的中心内容,也是提倡报恩。当然它不止这一点,这是佛为我们示现作孝子的典型,报母恩的典型。
另外菩萨中的地藏菩萨、比丘中的目犍连尊者,都是报母恩的典范。
《地藏经》中讲到地藏菩萨多次救度母亲,还到过地狱。有一世地藏菩萨为光目…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