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典,諷誦是什麼呢?就是高聲朗誦。
第九,思維。就是要思維經典,思維法義。
第十,修習。就是要按照經典所說,如法修行,結合聞慧、思慧,並依之修行。所以這十個法行的精神就是由聞而思,由思而修,這就是般若的資糧。
現在揭批的“*輪功”,就是借“*輪”反“*輪”,借佛反佛。他們把李洪志供奉爲教主,高于釋迦牟尼佛之上。“*輪功”的書我是看完了的,簡直胡說八道,歪曲我們佛陀的經典。他也講什麼法身、講如來、講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是在歪曲,一竅不通,但卻有許多人受騙上當。甚至在取締“*輪功”的過程中,有些政府官員不了解,把佛弟子與他們混爲一談。取締“*輪功”,政府有著明確的立場,邪教與宗教有本質的區別。現在有些地方執行起來有偏差,但也在逐步糾正。這是李洪志亂宣傳對我們佛教造成的惡劣影響。“本願法門”有類似情況,借佛反佛,借念佛反念佛。
般若之行,首先是“十法行”,就是如上內容: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維、修習。具體講就是由“叁慧”到“叁學”,由“聞、思、修”到“戒、定、慧”,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套完整修法。
2.修解脫行
爲什麼學般若,因爲要求解脫,解脫生死,這是出世叁乘所共同要走的道路,而修般若就是斬斷生死根本的唯一途徑。
什麼叫“解脫行”呢?就是對于六塵境界,要有厭離心,有厭離心才可以斷貪心,斷貪才能斬斷生死根本。要斷生死根本,就要把生死的根本原因找出來。生死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執”,由“我執”生邪見、生煩惱。般若法門就是要斷“我執”。
“我執”在第六意識方面屬于情感上的執著,于真實道理起迷惑,認識不清,叫做分別我執。屬于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叫“俱生我執”,即本來就有的、與生俱來的,這一種執著就迷于事相。第六識迷于理就起邪見,第七識迷于事相就起執著、生妄執。
邪見是什麼呢?在佛經的分析就是下面這五種惡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由這些不正確的見解而産生的對真谛的迷惑,叫做“見惑”。
“身見”,就執我嘛,我有好高好大,多麼不得了,我是常恒存在的,由此而生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叫做“身見”。
“邊見”,就是執“常”或執“斷”。執(堅固地認爲)萬法是恒常的,叫“常見”;執萬法(包括人身)消滅了就徹底沒有了,叫做“斷見”。這兩種見解叫“邊見”,一邊之見。
“邪見”謂撥無因果,毀謗因果緣起的真谛。
“見取見”即執著以上的錯誤見解認爲是正見,非因計因,卻自認爲是正見。
“戒禁取見”就是由于上述的種種邪見支配他的行動,猛力發起錯誤的修行。有些外道,在糞坑裏修,在古墓中修,或者投水投火,認爲自殺可以升天堂……,行爲不正當,非果計果,這叫“戒禁取見”。
這五種“見”,又叫“五利使”,由于對道理不明而生起的五種邪見,又稱“惡見”。
至于第七識就是迷于事相,什麼事相?六塵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所對之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一般人都迷于六塵境界。盡管有些人看起來蠻聰明的,但時常迷于外境。譬如,有些聰明人明明知道“白粉”吃不得,吃了害自己還害家庭,但遇事臨頭,煙瘾一上,香味就把他迷倒了,他就不得不吃;有些聰明人進舞廳、歌廳,爲了娛樂,明明知道男女之間容易出問題,影響家庭和睦,但卻偏偏要去;有的人打麻將、賭錢,一上桌子就有輸贏,他曉得這些道理,但偏偏要上桌子,結果越輸越眼紅,最後輸得傾家蕩産。這是一些社會現象,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修行人來講,如果只重知見,而不重修行,盡管會談會說,但一遇到五欲境界,財、色、名、食、睡現前,他就迷了。所以,雖懂理,沒有定力或定力不夠,沒有修定或者不實際行持,遇到具體的六塵境界,他就迷惑了。所以佛法講,要修“戒、定、慧”叁學。持戒就要守根,守根臨境就不亂。六根就像六道大門。你晚上不把家裏的大門關好,盜賊就會進來把你的財産偷得空空的。我們修行人,若六根不守,六塵一進來、六種惡欲一進來,把你的法身慧命就偷得空空如野。所以持戒就是守根嘛,修定就是伏意馬。你不修定,定力不深,遇到具體境界,你就要亂,就要破壞你的戒行。所以,思惑迷于事,見惑迷于理。
我們現在修般若法門應怎樣辦呢?我們要達到什麼境界呢?要超情離見,超妄情、離邪見。“超情”即是“超妄情”,指情感不要浮動,要保持正常。六情五欲不要放縱,叫超妄情。“離見”呢?就是離邪見,思維要端正,定力要高,要時常保持理智、鎮定,做到“正念相續”。
那麼,如何超情?如何離見?首先就要修“文字般若”,要通經明理,以文字般若去掉邪見,斷五利使;接著以觀照般若遣妄執,包括我執、法執,斬斷五鈍使,因爲修觀照般若就是修“止觀”,修“止觀”就會有定力,有定力能夠消除貪、嗔、癡、慢、疑等種種煩惱,有了這種定力,就會觸境不亂,就能最終消滅“事惑”。能夠如此就是爲般若慧積集資糧,慢慢就會具有般若慧,功夫純熟時就能以般若利劍斬斷生死根本,消除二障,圓證菩提。這就是解脫生死的道路,不能離開般若。
3.修菩薩方便行
我們學佛就要先學菩薩,要完成般若,得到般若的智慧,也必須要學菩薩。學菩薩不單是出家人的事情,在家居士同樣要學,故有“出家菩薩戒”和“在家菩薩戒”。我們學佛乃至成就,要著重于“信、解、行、證”。信以後要了解,了解以後要結合行動,才有實證,也就才有受用。不只是說一說,或念一念經就了事,那只是形式。
上面講的兩種“法行”重點在“行”上面。“十法行”要“行”,“解脫行”也要“行”,現在講的“菩薩方便行”還是重在“行”。“解行相應”這是大家要特別注意的。
(1)菩提心
沒有行持就沒有智慧,就不能進入般若。那麼學菩薩方便行,首先必須要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具體來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了上求佛道,必須救度衆生,這是先決條件,也是菩提心的重點。“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就是于萬法真谛不迷惑。我們修學菩提,不能像世俗人那樣迷惑于六塵五欲境界,要學菩提,就不能迷。所以菩提區別于世俗凡夫。
什麼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漢譯爲“無上正等正覺”。
“正覺”,區別于外道,外道是“邪覺”。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執持各種主張、各種邪論。時至今日,不論我們中國或在世界各地,都還有邪教。中國取締的“*輪功”,就是一種邪教。
“正等”,就區別于聲聞、獨覺,聲聞獨覺的“覺”是小覺、偏覺,菩薩的覺與衆生平等平等,比聲聞獨覺的範圍廣。
“無上”,就代表佛陀圓滿的“覺”。佛陀是“叁覺圓,萬德具”,果報比菩薩高。佛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這個“覺”的境界極高無上,福、慧圓滿具足,所以佛又叫“兩足尊”。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最終達到這個“覺”的境界,就是要達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得、正受佛的果報。這是我們的最高目標。
(2)大悲心
菩提心的中心,一個是大智,一個是大悲,還有一個是大願,必須具足大智大悲大願。其中,最重要的是悲心。密宗《大日如來灌頂經》有叁句話:“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這叁句話,是顯密共同遵行的原則。所以,中心就是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鞏固菩提心,才能使菩提心發展。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華嚴經》都講到這個內容。《菩提道次第廣論》說,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佛教是以慈悲爲根本,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對于廣大的受苦受難的衆生,不管胎、卵、濕、化,都要發心救度。當然具體內容還很多,有無緣慈、同體悲,還有衆生悲、法緣悲、無緣悲等。
那麼,大悲心又是怎樣生起來的呢?那就要念衆生恩。衆生多生累劫以來,都是我的六親眷屬、師長朋友,對我都有恩德。我要求解脫,要脫離苦海,而同時呢,無始以來我的這些親眷也在苦中,也要求解脫。我要度他們,這就是念他們的恩、報他們的恩。
衆生恩是怎麼個念法呢?《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要念父母恩,特別是念母親的恩!要知恩、要念恩、要報恩。在座的絕大多數都是母親,這個母親的痛苦,你們是深有感觸的。佛教有部大乘經,叫《佛說父母恩重經》,就敘述了母親的痛苦,從懷胎起,到兒子成長以後,經曆若幹苦難,母親的眼淚流不盡啦!母親的血爲兒子流,母親的汗也爲兒子流,所以,母親之恩,山高水深!我們要念衆生恩,首先就要念母恩,要知母恩、報母恩,要講孝道。學佛的人,不管在家、出家,佛指示我們要報“四恩”。四恩裏面,就有父母恩。所以要盡孝啊!過去,中國的儒家講孝,其實我們佛家修行,首先就要講孝。有些人誤解,認爲出家不認家,出家遠離凡塵,遁入空門,就不認家了。殊不知不是那麼一回事!出家人還是要報父母恩,而且報恩的內涵更加博大了。
這在經典中有很多範例。譬如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首先回王宮講法,爲他的父母親、親眷說法。姨母波阇波提就是這樣出的家。他的父王病了,他親自去送藥。父親死了,他親自送葬、擡棺材。釋迦牟尼佛出生剛幾天以後,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生到忉利天宮。釋迦牟尼佛又到忉利天宮給母親講法。一部《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給母親講的。《地藏經》的中心內容,也是提倡報恩。當然它不止這一點,這是佛爲我們示現作孝子的典型,報母恩的典型。
另外菩薩中的地藏菩薩、比丘中的目犍連尊者,都是報母恩的典範。
《地藏經》中講到地藏菩薩多次救度母親,還到過地獄。有一世地藏菩薩爲光目…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