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女,蒙一个罗汉的指示,给他母亲祈福,于是他母亲就离开了地狱,生在人中,却因为业障当了奴隶。地藏菩萨知道以后,就亲自去见他的母亲。见了母亲以后,母亲就告诉他地狱中的种种痛苦,使他感觉到地狱众生很苦,于是地藏菩萨就发愿不单是要报母恩,还要报众生恩,不单是对个人的母亲尽孝,而且要对无量众生尽大孝。地藏菩萨愿力是很大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个愿力好大呀!报众生恩,就是尽大孝。

  目犍连尊者也是很有名的。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不敬三宝、不修供养、不修布施、悭贪吝啬,死后堕入饿鬼道。目犍连尊者成道以后,晓得母亲在饿鬼道中,就以神通力托着一钵佳肴到饿鬼道去救母亲。但是母亲看到好饭却吃不成,饭到嘴边就化成猛火。这就说明,神通也不能解决业报。由这个原因,目犍连尊者就求教释迦牟尼佛。佛就告诉他,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广修供养,为母亲求福,使母亲得到超度。每年一度的盂兰盆法会就是这样一个缘起。

  佛教讲孝道。释迦牟尼佛、菩萨、声闻都是行孝的典型,都做出了表率。而且佛在大乘经典中处处指示,我们要报“四恩”,即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我们为什么学佛呢?一句话,就是为了要报“四恩”。这就是报恩精神,是很实际的问题。所以发菩提心要有悲心。念众生恩,首先要念母亲的恩,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这样,你的悲心就很深切,就会出之于至情。人间的至情莫过于父母儿女。那么,以这种至情对待大地的苦难众生,这就是佛教大乘菩萨的救世精神。

  菩提就好比树根,树根要雨露来滋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菩提根的雨水是什么呢?就是大悲雨水。《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有一段讲得很明确,“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一段经文就说明,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所以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这有连带关系。

  在“菩萨戒”里面讲,障悲心的是什么呢?是嗔恨心!所以,你们受了菩萨戒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比丘戒以断欲为根本,菩萨戒以断嗔为根本。比丘戒在身语方面,有一种欲情体现就犯戒。而菩萨戒呢?还不体现在表面,只要你内心有嗔恨的念头生起,就算犯戒。这点要求是很严的,因为嗔恨心的生起,就是悲心的大障碍。所以必须要忍辱!忍辱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在“五门禅”里面,嗔恨心重的就要修“慈悲观”来对治。“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寒山大士有首诗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所以,菩萨方便行,第一就是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生依靠大悲心,大悲心生就要靠念恩、报恩,特别直接的就是念母亲恩、报母亲恩。要知恩报恩!只要大悲心生起来,菩提心就巩固了。你有菩提心的话,诸佛欢喜,龙天拥护,鬼神钦敬。这是菩提心的功德,大家要知道。

  唐代时候,有个道宣律师在终南山的净业寺修行。道宣律师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律宗的开山祖师,持戒很严,在终南山修行很清苦,过午不食,每天就在一个洞子里面坐禅。因为他的戒行精严,每天到了中午,感得天人给他送供。(终南山净业寺有个天人洞,在半山腰上。去年我到终南山,曾到天人洞去坐了一下)有一次,窥基法师来拜会他,同他谈道,谈得很久,已经到天人送供的时候了,但无人送供来。等窥基法师告别离开他不久,天人就送供来了。

  当时道宣律师就问天人:“为什么今天中午到时间你没送供来呢?”

  天人就告诉道宣律师:“窥基法师根基不凡,他修的是大乘行,发的是菩提心,心量很大,他的光明很显耀,我们天人的光赶不上他,只有回避。”

  道宣律师听了以后很是感叹,于是就对发菩提心的菩萨大加赞扬。道宣律师写得有本书,叫《天人感通录》,记载有这件事情。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菩提心了不起呀!

  (3)四无量心

  能够发菩提心就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喜”就是能够见功德随喜、见善随喜,“舍”呢,就是能够布施,舍去自己的利益,乃至舍去对慈、悲、喜等一切善法的执着,而依止于无我慧、空慧。有菩提心、有大悲心就有“四无量心”。

  什么能够降魔呢?佛在《大般若经》讲,“四无量心”就可以降魔。不管你咒子念得再高明,你要降魔的话,没有“四无量心”,不以悲心对待,你是降不倒魔的。尽管你的咒力大,而那个魔的力量可能比你还大,或者你一时把他调服,他反过来就不得了了。你们修密法的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认为咒力很高,就如何如何。咒力固然高,但中间有个精神、有个中心,就是不能忘掉“四无量心”,因为我们是学佛的,不是外道。这一点在密教经论里是讲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大般若经》也是显密圆融的。《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髓,最后说的咒子,就显示出般若的威力,是显密圆融!

  (4)六度四摄

  要发菩提心,要有悲心,还要结合行动修“六度四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功德都是以饶益众生为落脚点,所以叫“六度”。“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是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这个“四摄”了不起,待人处事、管理寺庙,要有“四摄”精神啊!我在报上看到,现在日本经济很发达,有许多公司就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以“四摄”的原则来管理他的公司,所以促使了经济发展。

  “四摄”是进行团队建设的指导方法,以四种方法摄持众生。一是要有“舍”的精神,布施嘛!一切为公,为众人利益,施财、施法、施无畏;二是语言要和蔼,要有和合精神,说爱语、说软语;三是一切措施、一切行为,要利益别人,尽义务而不强调权利和享受;四是与大众同甘共苦,共同生活,共同做事。

  你们看,这个四摄法多了不起!所以我说,要管好寺庙、管好团体,必须要有四摄法,这样才会让别人得到好的感受,得到一种法乐。

  4.修菩萨四真实行

  菩萨的四种真实行,出自于龙树菩萨的《菩提资粮论》,此书也是根据《大般若经》的精神进行论述的。龙树菩萨著了《大智度论》之后,继续写了《菩提资粮论》,说如何具备菩提资粮,这中间就提出了“四种真实”,相当重要,不管是从思想见地,还是从行动方面,对我们修菩萨行都相当重要。

  什么是菩萨的“四种真实”呢?一是知性空而求业报;二是知无我而生慈悲;三是乐涅槃而行生死;四是广布施而不求报。

  (1)知性空而求业报

  这就是说,你要修“空观”,了解“空”的道理。虽说是深入空观,但是这种“空”不是“空洞”的空,更不是“断灭”的空。一方面讲“空”,一方面要相信缘起,就是“有”。相信缘起的存在,业报就存在。所以,绝对不能否定因果,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原则,任何人不能违背,这是个铁的定律。禅宗有这么一个公案。过去有个禅师讲法,有人问他,你讲禅的人落不落因果呀?他就说我不落因果。那就把因果否定了。结果这位禅师五百世堕入野狐身。后来,唐代百丈禅师讲法,会中一位老人又这样问,百丈指点他要“不昧因果”,他闻后解悟才脱了野狐身(老人系野狐变化)。所以讲性空的同时,绝不否定因果。

  (2)知“无我”而生慈悲

  “无我”,即“人无我”、“法无我”。“无我”是大智慧,晓得“无我”,就晓得众生平等的道理。众生与佛同体,众生与我平等,众生在苦难中,我有责任救度。所以说“知无我而生慈悲”。

  (3)乐涅槃而行生死

  我们虽然想求解脱,解脱生死,但是为了证大涅槃,还要在生死流中广度有缘的众生。什么叫“大涅槃”呢?就是“无住涅槃”。四种涅槃中,无余依涅槃是三乘共证,只有“无住涅槃”才是佛菩萨的涅槃,是大涅槃。什么是“无住涅槃”呢?这是根据大智慧来的,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叫做“无住涅槃”,是菩萨的大涅槃。所以说“乐涅槃而行生死”。菩萨安乐的是大涅槃,无住涅槃,因此,要完成菩萨道、证得菩提果,就要在生死之中救度众生。有很多祖师,临终之前发菩萨愿,希望乘愿再来。我们追悼他们的时候,也祈愿这些大德乘愿再来,不安住于极乐世界,不安住于解脱境界,而来救度众生,这就是“无住涅槃”的境界。

  (4)广布施而不求报

  行布施的当下应做到“三轮体空”,以般若摄持。你做了好事,行了布施,不要老在忆念我是施者,你是受者,那是所施的什么什么,还有什么什么果报。不执着这些,就是“三轮体空”;真正安住在“无相布施”的境界上,就是达到了“三轮体空”。假如有所求的话,那个境界就窄了,功德就有限量,佛在《金刚经》说得很清楚。

  以上这“四种真实”内容很好,精神很高。这是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里记载的,而《菩提资粮》又是根据《大般若经》来的。

  (四)般若中道

  1.略释三种中道

  什么叫“中道”?“中道”就不是边见,不是一边之见,是驳斥邪见,驳斥边见的。

  世俗人和外道行者,不是执着“常”,就是执着“断”。“常见”是认为世界永远都存在,一切法永远都存在,有一个客观常恒不变的实体,或执着有一个不变的主宰、万能的神等等。“断见”就是认为一切法,包括生命和万物,消亡毁灭了就永远不存在了。二世(前世、后世)没有了,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因果就讲不通了。

  般若中道,一方面讲“空”,一方面讲“有”。“空”是指凡夫认为的主观、客观等一切现象界,都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本体即…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