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空。“有”就是幻化的有,因缘生法虽是如幻如化,但却是相续生灭,相续不断,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由“有”就破“断见”,由“空”就破“常见”。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称之为“中道了义”,这就是佛家知万法实相的般若智慧,为中道实相智。

  在佛学里面有“三中道”,即佛在不同时期,或以隐密相或以显了相为阐明诸法实相所立的不同言教:一是“缘起性空”的中道,二是“唯识无境”的中道,三是“胜义离一切名言”的中道。这称之为三种中道。

  第一,《大般若经》里讲的就是“缘起性空”的中道。《中论》的第一品有个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凡是因缘生法,一方面是缘起的幻有;一方面是没有恒常实在的“真空”。亦有亦空,一个是妙有,一个是真空;非有非空,既不是常有也不是断灭的空。佛以隐密相宣说中道之义。

  第二,唯识法相学里讲的中道,是根据诸法的“三性”和“三无性”阐发的。

  “三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就是幻有、因缘生法有。“遍计所执性”就是我、我所执,我执、法执是虚妄的,必须要遣除。“圆成实性”就是胜义有。这也是亦有亦空。

  进一步又由三性到三无性。“三无性”就是“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相无自性”是说遍计所执相是没有的,我相、法相是根本没有的。“生无自性”就是说一切因缘生法非自然生,非偶然生,由因缘生。“胜义无自性”就是说胜义境界是达到二空境界,我空,法空,没有我相、法相,是无自体的,这叫做“胜义无自性”。

  这就是唯识法相学所阐发的中道之义,是佛以显了之相而宣说的。其实与般若中道是相合的,并不相反。《中观》我听过。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的时候,听过喜饶嘉措、安东活佛、法尊法师的课,也听过印顺法师讲关于《中观》的道理,同时我也研究法相唯识,读过《瑜伽师地论》,我总觉得两种是合得起来的。不能够以空破有,以有破空,互相排斥,那个要不得。应是相合的。这是我自己修学空有二大体系的结论、心得。

  第三,是关于“胜义离言”的中道,就“胜义”境界来说,是寂灭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是“空性”、“真如”、“实相”……。但是要显“胜义”呢?就不能离言语,也就是不能离文字般若,要由文字般若来显胜义境界。虽然“胜义”是不可思议、不可说,但由此道路,也可以通于胜义。所以要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最终到“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胜义境界。这就是“胜义离言”的中道。

  2.以譬喻显中道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里有六种譬喻,《大般若经》里有十种譬喻,都是非常微妙的!《金刚经》在结尾偈里有六种譬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这六种譬喻,就是说明一切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不实、不住。

  第一,如“梦”。我们晚上做梦,早晨醒了就晓得那个是虚的。人生不是这样吗?你活到七十岁,你想想过去六十九年,那不是一场梦吗?到了临死的时候,回忆这一生,不是梦吗?中国的小说《红楼梦》,历史上还有人写的笔记,像什么黄粱梦、南柯梦等,结果都是一场梦。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唯识二十论》讲,我们众生在梦中,在梦里面悲欢喜乐,闹得乌烟瘴气的,但是结果还是一场空。《唯识二十论》回答了外道的种种问难,如何才不是梦呀?必须到了佛菩萨真正知觉的境界,才能离开这个梦。

  第二,如“幻”。就像魔术师一样耍的把戏,又像海市蜃楼一样,是幻现。我们的六尘境界也是幻现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在演戏,不过看演得大嘛演得小,看你演的什么角色。

  第三,如“泡”。我们这个五蕴身是假躯壳,色壳子不坚固。生命无常,一会儿就散了,像水泡一样,人的生命无常。“今日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人命本无常,只在呼吸间”。今天你在,不见得你明天就在,这个时候在,不见得你下个时候就在。泡呀!山河大地也一样。

  第四,如“影”。你的行为、你的见闻觉知,就像影子一样的,不实在。影子是变幻的,我们的业力也是变幻的。今天你造这种业,感这种果,你能够转过心来,又造另外一种业,感另一种果。善业善果,恶业恶果,净业净果,染业染果,这都是变幻的,像影子一样的。

  第五,如“露”。就是早晨的露水,不管你钱再多,地位再高,官职再大,不过像朝露一样,很快就散了。人生如朝露,富贵荣华如朝露。

  第六,如“电”。形容这个时光如电光石火,转瞬之间就是百年,何况很多人活不到一百岁。“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这就是《金刚经》最后一首偈子,以六种譬喻来揭示有为法的本质。其中道理在哪里呢?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是无常的、苦的、空的,不要执着。去掉我执、法执,不执着一切境界,就是空的精神。所以《金刚经》最后这首偈子,意趣是很高深的,阐明了真空妙有、缘起性空的中道。

  另外在《大般若经》里面,提到十个譬喻。第一如“幻”;第二如“阳焰”,就是夏日阳光照在远处就像炉火上面的焰一样的;第三如“水中月”,就像水里的月亮,不可捉摸,不实在;第四如“虚空”,虚空有名而不实,虚空你摸得到吗?第五如“响”,在空谷里面那个响声,你还以为是风吹动什么,什么响啦?但它是虚的;第六如“乾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第七如“梦”;第八如“影”,影子可见而不可捉;第九如“镜”,象镜子里的影像一样,没有实体。第十如“化”,就像耍魔术一样的,另外呢,假若是有特异功能,也可以用障眼法来点变化。佛经里讲,欲界、色界、无色界天都有神通变化,比较高的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变化比较多,有神足,能够飞腾,能以小变大、以大变小,以轻变重、以重变轻,根据《大智度论》里讲有八种变化。

  这十种譬喻同《金刚经》里的六喻是一样的道理,一方面说明万象如幻有,另一方面说明实体空,也就是说明般若中道之义。

  (五)般若之果

  我们修般若因、证菩提果,就是以菩萨之因行,庄严无上菩提,这就是般若之果。这个菩提,就是佛境界的菩提,不是小乘菩提。菩萨虽然修这种行,但不圆满。到了佛的境界,才是圆证无上菩提。

  圆证无上菩提,就有“三身四智”和“五眼六通”。“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大般若经》里讲,不要以普通的肉眼来认识佛。你不要看到印度出生的那个释迦牟尼佛就以为见到了佛的法身,释迦牟尼佛成道是以“八相”示现,那是应化身。在《大智度论》有解释,佛身不能以肉眼见。佛有“法身”,代表真如境界;有“报身”,代表智慧、福德圆满的境, 界;有“化身”代表以方便般若,以大悲心,随机教化众生。“化身”有“应化身”和“变化身”,“八相成道”之身叫应化身(应身),至于佛的化身呢,那就是千百亿化身。所以,佛的真身不能以肉眼来衡量,不能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代表佛的法身。释迦牟尼佛只是应化身;法身,你是见不到的;报身,必须是地上菩萨才能见到;我们一般凡夫众生见到的就是化身。

  1.三种菩提

  菩提又分为三种: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就是法身所证,实智菩提就是报身所证,方便菩提就是化身所证。这是有甚深理趣的。真性菩提由实相般若而显;实智菩提由观照般若而显;方便菩提由文字般若而显,佛因大悲心,化各种身应机说法,文字般若也叫方便般若。这就是菩提的内容,这种菩提就是大菩提,佛的菩提。我们修般若之因,目的就是要证大菩提。

  2.四种涅槃

  有大菩提就必有大涅槃。在唯识学来讲,断烦恼障就证大涅槃,断所知障就证大菩提。所以涅槃本体就是以清净、解脱、自在为体。涅槃分为四种:

  一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众生本来都具足的,自性清净,大家都有,不过在凡夫境界,被无明障蔽了,就好像夜明珠埋在尘土里头,不能放光明。实际上每个人都有颗夜明珠,佛性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指的这个佛性,人人本来具足。

  二是有余依涅槃。就是指的小乘的前三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他虽然已入了涅槃境界,到了第三果,但还要一往一来到人世间。这种涅槃,还有余报可依,所以叫“有余依”。

  三是无余依涅槃。就是指小乘四果阿罗汉的涅槃,这一个无余依涅槃是三乘所共有的,彻底脱离了生死轮回,不受后有,所以叫“无余依”。

  四是无住涅槃。就是大涅槃,我先前讲过,就是菩萨所修、佛所圆证的大涅槃,即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叫无住涅槃。这个境界大呀!所以佛的法身充满虚空、遍满法界。这种解脱自在,不可以语言思议。梁启超有四句话形容涅槃境界:“绝对清凉无烦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束缚。”我觉得写得很好。学佛就要达到这个境界。

  由般若因证无上菩提、大菩提,相应就证大涅槃、无住涅槃,这就是佛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时圆证大涅槃的境界。我们为什么要修般若呀?最高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般若之果。

  (录音整理:王正照)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