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智”就是声闻所证,“道种智”是菩萨所证的,“一切种智”是诸佛所证的。具有“一切种智”,就善观诸法的自相共相,契证诸法的真如、空性。有人就怀疑,佛是不是这么个境界?在般若会上,佛就放种种瑞光,现种种大身,并且说甚深般若妙法。甚深般若的教义就是由于佛证得了“一切种智”而阐发和建立的言教。
(五)令断一切疑惑
有人被恶师所迷惑、为邪师所利用,内心沉迷于邪法、恶教。佛以大慈悲要救拔这一部分众生,使其能够远离邪见网,建立智慧,生起正见。所以就现光明,宣示诸法实相,断除众生的一切疑惑。
(六)令伏一切骄慢
有人毁谤佛的智慧,认为佛智不能超越普通人。佛为什么这么高明呢?佛不过是用幻术、假把戏来诓惑世间的。对于贡高我慢、对佛不生恭敬心的人,佛针对这类众生,现种种神力、智慧力,显示佛的神力具无量威德、无量智慧,是一切众生的依怙所在。假如有人对佛起一种恶念,就会获罪无量;而对佛的功德、威力、智慧能生一念净信,就可以受人天之乐,且将来必定获得涅槃之微妙果报,由人天果报最终获得涅槃果报。
(七)令受法益
佛是福、慧圆具的圣者。为了使受法众生终生领受,佛在讲经说法过程中,处处示现已经证得解脱自在,已经证得一切种智,能够作狮子吼、演微妙音、转妙*轮。因佛在诸世界之中是“最高地位”,已证得广大福德、圆满智慧与方便神通,无与伦比,能作狮子吼,广度众生,使众生实受法益。
(八)令生法喜
般若是甚深的法藏,广大微妙。我们能够学习般若,就像在宝山中随处可得无价之珍宝,受用不尽。般若就有这么珍贵,学习般若就有这么殊胜。所以,佛欲令众生对般若生起欢喜,喜乐信受。
(九)令得解脱
佛为大医王,能治众生病,以般若之妙药,治众生无名诸病,使众生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到达彼岸。这说明佛是大医王,般若就是“阿伽陀药”,即无上妙药。真正的大医王,就是我们的佛陀。
(十)现报身为菩萨说法
佛在般若会上,现法身、现报身,为地上菩萨说法。这样,就解别人的疑惑“认为佛不过同普通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诸佛所共的法身对凡夫来说是不可见的。我们凡夫、二乘、地前菩萨只能见到化身。佛有法身、报身、化身,叫“三身”,这就进一步显示出佛身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一般凡夫、二乘乃至地上菩萨不能与佛相比。
(十一)开示应化身“八相成道”
佛出生在蓝毗尼园。出生之时,就能自行七步,并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从孩童至成人,在王宫生活,以后出家,进雪山修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说法度众生,后入涅槃。这就是所谓“八相成道”,即: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轮、入涅槃。那么,这种现身呢,就是以方便随顺众生,随顺世法。对于般若波罗蜜、对于佛身,应晓得不同于世间,而超越世间,不能以普通的眼光来对待佛身。佛有“八相成道”,而为什么有“八相成道”呢?就是为了度众生方便,机缘成熟了,要教化众生,才示现应化身。
(十二)破“邪”而显“正”
在众生种种知见中有“边见”、“邪见”两种不正见。
“边见”,一种是执“常”,一种是执“断”。“常”呢,是认为世界万象永恒不坏,认为物质永久不消灭,或认为灵魂不灭、精神有不变的主宰,人能长生不死、死了可以成神仙。“断”呢,认为人同物质一样,死如灯灭。“邪见”呢,就是拨无因果。
所以,佛说般若、说中道实相,为说明一切现象是因缘生法,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样就获得“双照”。说“有”为破除“断”见,说“空”为破除“常”见,从而破除毁谤因果的邪见。这就是般若讲的中道实相。所以,佛要断除众生边见、邪见,并令这一部分人悟得中道实相。
(十三)开示供佛之功德
《大般若经》里面讲,佛的生身、佛的法身,我们都要供养恭敬。这种供养、恭敬,一种是以财供养,一种是以法供养。以财供养,是用香、花、灯、水、果等财物供养。以法供养就是能够依教修行、读经、演教、宣说文字般若,这个叫做“法供养”。对于佛的生身供养,对佛法的修学、弘扬,都是功德无量的。
(十四)宣说“阿毗跋致”
佛宣说圆满的“阿鞞跋致”之法。什么叫“阿鞞跋致”呢?即“不退转”。念佛往生西方,就能得到阿鞞跋致,得“不退转”。到这个时候,就证得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念不退转——三不退,这是初地以上修行位上的菩萨境界。所以,学佛者必须要修学大乘般若,要发菩提心,求证阿鞞跋致。
(十五)令得究竟
佛说般若教,是为了使众生能够领受般若教,奉行般若教,对般若教能够尊重、供养、承事,乘般若船,到达彼岸,究竟解脱。
(十六)开示供养般若的功德
佛说般若教是先从印度的南方开始,后来到北方、到西方,又到中部,巡行五天竺,宣讲般若教,使广大善信修法供养。佛说,对般若经能书写、受持、以法供养,这种因缘福德很大,可以进入三乘,最后证得无余涅槃。
(十七)开示“第一义悉檀”
佛为什么说般若教?就是显示“第一义悉檀”。“悉檀”就是“成就”的意思。“悉檀”是印度语,汉译为“成就”,成就众生的法身慧命。
“悉檀”分为四种:
1.“世界悉檀”。说明世界万物,因缘生法的道理,诸法因缘生。
2.“为人悉檀”。是因时、因地、因根机而说法,所谓“因机施教”。佛有五乘教的建立: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佛乘,都由根基而建立,这叫“为人悉檀”。
3.“对治悉檀”。因众生的无明烦恼病来施教。好比人害了病,医生会根据你害的病,用对应的药来治疗。在佛教里面,也是因病施药,你有什么烦恼,就施什么佛法,用方便善巧来对治。
小乘教法有“五停心”观:贪欲心重的修不净观、白骨观;嗔心重的就修慈悲观;痴心重的就修缘起观;慢心重的就修界差别观;散乱心重的修念佛观,使各种无明烦恼得到对治,才不造业受苦。
4.“第一义悉檀”。佛现在讲般若经,般若所重的是“空性”,般若阐述的是性空缘起,般若的智是一切种智、是大圆镜智、是根本智,这种境界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
佛在四悉檀之中,为了宣示“第一义悉檀”妙义,而讲大乘般若经,所以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法门。
(十八)令离妄执
佛在世时,有个“长爪外道”(古印度诸外道之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为何号“长爪”呢?因他经常与其姐辨论,却辨不过,就想:不是姐聪明,肯定是她肚中的胎儿聪明,未出生就这样,以后生出来长大了还得了?于是他生起骄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发誓言:我不剪爪,要读十八种经尽。人见爪长,因号为长爪梵志。
长爪梵志名摩诃具稀罗,主张“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亦无有实法可信可恭敬者”。一次他傲慢地对世尊说:“我一切法不受!”佛反驳说:“你说一切法不受,你此种见,你能受否?”长爪思维:“若言受,是现前妄语;若说不受,则否定己见,自相矛盾,而犯自语相违!”因此,被佛折服了贡高我慢。佛陀要使长爪外道去掉妄执,相信般若,使他得到折服而说般若教。
(十九)明诸法实相
般若之相是无相而不相。“无相”就是“空”,“不相”就是“幻有”。诸法所显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幻有”之相,就是万象森罗,宛然而有。这个意趣很微妙。这就是诸法之实相,在《大般若经》中,佛处处指示这个诸法实相。
(二十)息诸争论
一切世间言论都是戏论,都有争论,因为世间言论是相对的。只有般若实相,是绝对的,可以熄灭一切争论。这就是不二。文殊菩萨就是宣示不二法门的,不二法门就包括心境不二、色空不二、依证不二、修证不二。这就是佛法的般若,从整体观上看问题,不是分离,不是片面的看诸法实相,而是透视现象认识诸法的理性——空性,这个就是没有争论的,不是戏论。
(二十一)以三门说法
佛说法往往与三种人说法,由浅入深。比如说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分别三性有善性、恶性、无记性;分别修空的三解脱门有无相解脱门、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都是以三门说法。分别浅深,分别次第。说明佛的言教很巧妙,由浅入深。般若就显出这个道理。所以般若教不是顿悟,是渐进的。大家要知道这一点,虽然禅宗讲顿悟,但依般若教来讲,有渐才有顿,没有渐就没有顿。你不经过学习、修行,你怎样开悟呢?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都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一步步而来的。所以佛以三门说法,说般若教就是这样。
(二十二)以特异门说三十七菩提分
佛在说大乘教的时候,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以特异门说三十七菩提分。什么特异?须修三十七菩提分而不可得。这在《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可得,四谛、十二因缘不可得,菩萨行及所证得的智、涅槃不可得。这个很特殊,意义也很深。
(二十三)为宣明三法印
这一种般若教是建立在佛说的三法印上面,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般若教而意入,由诸行无常到诸法无我,由诸法无我证得涅槃寂静。以般若教来宣明三法印,这是佛家的中心。
四、译者玄奘法师及对般若经的感应事迹
本经译者是玄奘法师。他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唐太宗赐号“三藏法师”。《大般若经》是玄奘法师晚年在陕西铜川玉华宫进行翻译的。当时他身体有病,但仍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大般若经》卷帙浩繁,共六百卷,法师费尽心力终于把它完成。除翻译外,还要给弟子们讲学,用去很多精力。完成《大般若经》翻译工作以后,他自己说:真不容易!这部般若经我早怕…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