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

  大般若經要義

  (2000年2月22-27日講于成都文殊院文殊閣)

  

  一、般若經的功用

  二、般若經的傳承

  (一)佛的宣說

  (二)菩薩傳承

  (叁)印度傳承

  (四)中國傳承

  叁、佛說般若經的緣起

  (一)爲發大乘者說

  (二)放光現瑞,示現諸佛淨土

  (叁)受請說法

  (四)令生決定淨信

  (五)令斷一切疑惑

  (六)令伏一切驕慢

  (七)令受法益

  (八)令生法喜

  (九)令得解脫

  (十)現報身爲菩薩說法

  (十一)開示應化身“八相成道”

  (十二)破“邪”而顯“正”

  (十叁)開示供佛之功德

  (十四)宣說“阿毗跋致”

  (十五)令得究竟

  (十六)開示供養般若的功德

  (十七)開示“第一義悉檀”

  (十八)令離妄執

  (十九)明諸法實相

  (二十)息諸爭論

  (二十一)以叁門說法

  (二十二)以特異門說叁十七菩提分

  (二十叁)爲宣明叁法印

  四、譯者玄奘法師及對般若經的感應事迹

  五、《大般若經》之綱要

  (一)般若概貌

  (二)《金剛經》的般若中道義

  (叁)天臺宗“一心叁觀”的般若中道義

  (四)《心經》是般若總綱

  六、般若經要義

  (一)般若之體

  (二)般若之相

  (叁)般若之行

  1.修十法行

  2.修解脫行

  3.修菩薩方便行

  4.修菩薩四真實行

  (四)般若中道

  1.略釋叁種中道

  2.以譬喻顯中道

  (五)般若之果

  1.叁種菩提

  2.四種涅槃

  

  文殊院建成這麼一座宏偉莊嚴的文殊閣,是很難得的事情。文殊閣工程初步完成以後,就開始籌辦“般若法會”,前後曆時半年。據我所知,“般若法會”在近代佛教曆史上是沒有舉行過的,因此這次法會堪稱是空前的盛舉。這是文殊院班首執事、師父們和各方護法居士們共同開創的偉業,值得贊歎!

  文殊院請我來,最初說講《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含有二十萬頌,短期內無法細講,現在我只有根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提出要點,講一講提綱。

  一、般若經的功用

  修習《大般若經》功用很大,能夠開智慧、除無明、降天魔。一切妖魔鬼怪,在般若寶鏡面前,都會被照得通覽無余、清清楚楚,因而它們只有逃避,而不敢行惱害之事。修習般若,有無邊無際的功德,可趣證無量的成就。這是什麼原因呢?佛教主要是倡導修證“無我慧”,般若就是講要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就有大悲心。般若在《心經》裏面講“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真實不虛,佛不說妄語,一點不假的。能具足般若“空”慧,就可以得到開悟,提高智慧,能夠窮究宇宙人生的真面目,達到圓融無礙,真、俗二谛融通。

  以上所講的是關于我們學般若經、誦持般若經的功德。所以我們對般若經要生恭敬心、信仰心,要信、受、奉行。

  關于“般若”的定義。“般若”是印度語,漢語一般譯作“智慧”,但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知識。這個“智慧”的解釋與世間不同,而是佛教特有的。

  “智”是什麼呢?就是“抉擇義”,對一切事物的現象和本體,善于抉擇,善于認識,善于從現象到本體,透視現象,悟證本體,達到最高理性,這就是“抉擇義”,即認識抉擇一切緣起現象。

  什麼叫“慧”呢?“慧”是善于觀照,觀照諸法空性。從次第上說,“般若”的類別又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觀照”就是一種“止觀”的作用。觀照達到最高的功夫就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就可以得到慧。

  具體來講,“智”代表洞徹了知因緣生法,即緣起的道理;“慧”代表由根本智所證得到的真如境界,一般指的“空性”、“法性”、“真如”、“菩提”、“涅槃”等等。一個是“智”,一個是“慧”,合起來就是如實知曉“緣起、性空”的基本道理。

  所以,《大般若經》非常重要,經題就指示了諸法實相。這次文殊院舉辦般若法會非常稀有、殊勝,希望大衆好好珍惜,不要錯過機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首先要有“信”字,這種信是“正信”而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是具有真知灼見的信。我們在信仰以後要得到受用,接著要了解意趣,了解以後要結合行持,不能空談。行持以後,才會得到受用。要信而能解,解而能行,行而能證。信、解、行、證是修學佛法的法徑,是必須要走的基本道路。

  二、般若經的傳承

  (一)佛的宣說

  《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四處十六會,是佛于四個地方講出,這是佛的親口宣說。佛說法49年,其中“般若”就用了22年時間,所以般若本爲佛說。佛所說是根據佛的內證境界,根據根本智發生後得智,宣講性空緣起,建立般若實相。

  (二)菩薩傳承

  在法會上啓請佛說般若的,有兩位菩薩、兩位聲聞。兩位聲聞是舍利弗、須菩提,兩位菩薩是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法會上,由聲聞和菩薩請示于佛,佛悲憫衆生,而宣說般若。但這四位之中,現在要特別提出的是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一位是弘揚“性空緣起”顯中道,一位是闡揚“萬法唯識”顯中道,這兩位菩薩修爲很高,證境很深。所以,文殊、彌勒是般若的真正傳承者。

  (叁)印度傳承

  在佛滅度後的六百至七百年間,印度出現了一個龍樹菩薩。龍樹菩薩的智慧和願行都很深,他的傑出弟子叫提婆菩薩,他們都是傳承般若教的。

  龍樹菩薩先前學外道,而且學得不錯,他有神通,會隱身術。因爲和其他幾個同道進入宮中,仗神通擾亂宮人,淫戲宮女,受到了君主的武力鎮壓。其他同道皆被刀殺,只有他憑著機警僥幸逃脫。此後,他就曉得“欲爲苦本”,皈依了佛門,就這樣出的家。

  據說他在印度南方求得《大般若經》,在龍宮也讀到《大般若經》和《華嚴經》。從龍宮出來以後,他就廣傳般若,破邪顯正。他的弟子提婆菩薩很是聰明,在印度大興般若之教,破了所有的小乘和外道,無堅不摧。後來,爲外道嫉妒,有天在坐禅時,遭外道刺殺。臨死之前,血書《百字論》,此論藏經載有。“般若叁論”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中論》、《十二門論》是龍樹菩薩所寫,《百論》是提婆菩薩所寫。龍樹菩薩除寫《中論》、《十二門論》之外,還寫了《大智度論》一百卷。這是印度的傳承。

  (四)中國傳承

  至于我們中國的傳承,是從叁國時開始的。叁國時的支婁迦谶譯講小品般若經,晉朝的道安法師弘揚般若經,到了東晉姚秦,鸠摩羅什全力譯講弘揚“般若”。鸠摩羅什是有名的譯師,他門下有僧肇、僧睿等十大弟子,個個精通般若且有著作。

  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求法,前後經曆17年,回到長安。玄奘法師開始譯經,廣譯法相、般若兩方面的經論,法相中有《瑜伽師地論》、般若中有《大般若經》等。《大般若經》爲玄奘法師晚年在西安銅川玉華宮主持翻譯的。由于玄奘法師西行時,路上千辛萬苦,六十歲時,身體出現病痛。他擔心身體不好時日不多般若經譯不完,就夜以繼日地翻譯,《大般若經》終于翻譯完成。他高興的說,這部般若經與東土衆生有緣,流傳于後世,以作衆生的修學指導。自己感到這是晚年的安慰,譯完後不久就圓寂了。所以《大般若經》的翻譯,是玄奘法師的絕筆——最後的翻譯。

  以上就是般若的傳承。我們今天能夠讀到《大般若經》,對于印度和中國的古代先賢,都應該敬仰,應該崇拜,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沒有他們爲法舍軀、代代相傳的精神,我們是讀不到這部經的。

  叁、佛說般若經的緣起

  關于佛說般若的緣起,佛在《大般若經》中講了二十叁點。

  (一)爲發大乘者說

  在小乘經典中,佛只是說的聲聞、緣覺道。現在,由于根基成熟、因緣成熟,在般若法會上,佛爲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說般若之體、般若之相、般若之行,指示菩薩如何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之行。所以,般若是大乘教,是爲大乘根基而說。

  (二)放光現瑞,示現諸佛淨土

  在修行過程中,有人采取“念佛叁昧”的方法。“叁昧”就是“定”,“念佛”可以念阿彌陀佛、念藥師佛、念彌勒佛,也可以念十方諸佛。念佛叁昧包括很寬,不單單是念阿彌陀佛才能得入“念佛叁昧”。修念佛叁昧到一心不亂,就會得到實證。實證是什麼呢?就是佛相現前,淨土現前,這是殊勝境界。所以,念佛就見佛,念佛就必定往生淨土。國土有染土、淨土,我們現在處的是五濁惡世,就是染土,另處還有淨土。這個意趣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佛爲了行者修念佛叁昧,爲了使他們在修行中,得到實際利益,逐步上升得到真義,在般若法會上就放光現瑞,遍照十方恒河沙數世界。所以,佛說般若,是放光說法,就說明宇宙萬物不可思議,佛的存在、淨土的存在不可思議。

  我們平常一個人往往以自己的聰明,只看到眼前一點,時間和空間上就很有限,如井底之蛙,只看到圓圈圈那麼一片天,由于現象上的迷惑限製,只限于感覺,就生起虛妄、片面認識,就如瞎子摸象,摸到耳朵,說是個扇子,摸到尾巴,說是繩子,摸到象腿說是柱子。瞎子摸象,是歪曲主體,是片面的認識現象。我們衆生境界往往如此,看問題不全面,看問題不能超越時空,就會受所謂的時空所限製。因意識的妄想分別,使認識真理的能力受到蒙蔽。我們修行在念佛叁昧中可以見到佛,也可以往生佛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超越時空的。

  (叁)受請說法

  叁千大千世界中的梵天主、色界諸天、欲界釋提桓因及諸天、四天王天,在佛成道以後,雲集佛所,請佛轉*輪。受叁界諸天的懇求,佛因慈悲心,爲了利益人天、救拔衆生,所以受請說甚深般若經。

  (四)令生決定淨信

  有人懷疑,佛是否真的是得了“一切種智”?根據大乘經所講,聖者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