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害怕,怎麼辦呢?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不要執著,也不要害怕,要有平等對待的思想。你白天念佛,晚上念佛,這個念佛的思想一直要保持。保持住,你就不會驚,縱然有邪氣,邪不勝正,他戰勝不了你。最重要的要保持正念、正定,時時刻刻菩薩都在我的身旁,時時刻刻我的身旁都有光明。你做這種觀想的話,一切邪魔、鬼怪、陰氣都侵犯不了你。這個要注意啊,不然你就害怕,如果你怕了,陰氣就戰勝了正氣。這個要用點功夫才行。
120. 睡著了經常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夢”是怎麼形成的呢?
各種夢境是不同的。有幻想、理想構成的夢,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有佛菩薩托夢;有由于身體的四大不調而引起的夢;還有鬼怪托的夢,如來壓你一下等,心裏就會産生恐懼……夢是各種各樣的。佛法講,智人無夢,聖人無夢,他爲什麼無夢呢,因爲他消滅了顛倒妄想,保持了正念。夢多表示雜念多,實際上白天的妄念還是多,晚上就體現在夢上。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121. 如何觀如幻叁昧?
萬事萬物各有因緣,互相資助,一體不能分開;因緣又是變化的,因果相續,法法相資。對萬事萬物作如此觀察,就叫如幻叁昧。《金剛經》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變化的就是夢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變幻有,空有不二。如何觀空?諸法如幻,一切法當體即空,這並不是說另外有一個空,而是說一切法因緣生,如夢幻泡影,刹那刹那在變化。
當體即空就是佛在靈山會上給迦葉尊者傳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這個很重要。爲什麼一般人不能空呢?得失、名利、愛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煩惱,有煩惱就造業,這是生死根本。要抛棄生死根本,達到當體即空必須修如幻叁昧,這是佛教的心印,也與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相合。叁法印的意思是了解無常、無我,最後就可達到涅槃境界。衡量佛經的真僞就用叁法印來鑒別。若以普通的曆史考證學、考據學來對待,是極端錯誤的,那樣子等于有個時空觀念,所謂時間、空間屬第六意識的範圍,而佛法超過尋思、超過第六意識,是一種內心境界、自證境界。
《華嚴經》有首偈子:“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要識佛的境界,須把意識打掃幹淨,進入空觀,當體即空,心胸很廣大,那就超過第六意識的範圍和第七末那識的範圍,不再執我,這就是廣大的佛心。有這個廣大心,才有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就是佛心。禅宗又稱佛心宗,直指明心,見性成佛。心不明怎麼見性?所以心地要打掃,否則沒辦法見性。如何打掃?一是內功,修行禅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臥間都保持正念,生活上處處利益別人,護法,弘法,作貢獻。這樣內功、外功結合起來,才能打掃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見性。
總之,如幻叁昧很重要,由如幻叁昧而達到一切法當體即空,徹底消滅第六意識的雜念和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就可以進入佛的境界。那麼在世俗方面就要看得淡,放得下。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這個就是實際修行的方法。
122. 打坐中如何觀想?
在打坐中要做到叁結合:念佛、觀想、數息。你從一數到一百,心靜下來之後你就做光明想,想佛。光明照到自己,照到自己的六親眷屬、大地衆生,乃至叁途:地獄、餓鬼、畜牲,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了,這個境界大得很,也就是《華嚴經》講的境界,在這中間,你不要著相,順其自然,一直念下去,觀想下去,久而久之心靜下來了,心靜就定,有定就有慧,有慧慢慢就悟了。但是不要求急,像彈琴一樣,彈得過于急了就容易斷,慢了就聽不出聲調,要緩緩的,平平和和的。你要是這樣用功啊,對身體很好,心裏也越來越安靜,功夫慢慢就加深,這是個很簡單的辦法。
念佛結合觀想,做慈悲觀、光明觀,兩個結合起來,力量很強大。內心念佛,觀想佛像,而且不要自私,不要只是我個人要求生西方,那就要不得,要想到你的六親眷屬,想到你的朋友師長,想到一切衆生,甚至想到叁惡道的衆生,心胸廣大,這就是菩提心嘛,也叫廣大心,有這個廣大心,這個功德就大得很。《金剛經》講:不著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執相而修廣大心,這個福德就不可思量。
如是觀想時,心裏散亂,或者疲倦了,可下座休息一下或者進行禮拜。動與靜結合起來,久而久之動中就有靜,哪怕你在衆人中、鬧市中,都能保持靜態。動中有靜,這就是禅定功夫,任何外境都動不了,也就有了定力。
123. 念佛時如何觀光?
念佛作光明想,佛的光與我的光相融。見了這個佛就見了十方諸佛,佛佛同體。這就是《華嚴經》的法界觀。佛與念佛者感應道交,光光相融,就像母親念兒子,兒子念母親,心就融合在一起了,就有一種吸引力,縱然母親念兒子,兒子忤逆不孝不念母親,就說不上感應道交,這種愛就結合不起來,一樣的道理。
124. 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把這個念頭抓緊,就能對治雜念。這是念佛的好處。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以正念代替邪念,以清淨念代替染汙念,分分秒秒都用這個功夫,世俗念就死了,法身就活了。“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名利、得失、地位、輸贏、榮辱、愛憎等世俗念死了,真正的法性就恢複了。禅宗有叁觀:第一觀,打破生死觀;第二觀,見真如、本性;第叁觀,反過來把世俗看得清清楚楚,是是非非、森羅萬象,都搞得清清楚楚的。這樣子就可以隨緣不變。
人都有雜念的,你不要怕雜念起來。你只要堅持正念、堅持聖人的念頭、堅持念佛,那些染汙的雜念就慢慢消滅了。正生邪滅,邪不勝正。如果你害怕,它就會乘勢攻擊,你就會被它戰勝。我們生活在正邪相融、凡聖交叉的世間,當雜念起時,你不要怕,要有勇氣去戰勝。遇魔堅百忍以支持,修行曆千難而不退,就是要精進。精就是純粹不雜,保持純粹的信仰;進就是不退墮。學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只能進不能退。
百忍就是忍辱。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即以德感化敵人,化敵爲友;安受苦忍,就是哪怕天災人禍,環境再苦,我能安受,不怨天尤人,遇事隨緣;谛察法忍,就是堅定相信菩提涅槃真理,堅持無漏法,深信佛法。
堅持正念,雜念就慢慢消滅了,這就要學習菩薩行,救苦救難。你看佛菩薩手持蓮花,足踏蓮花,頭頂蓮花,這個寓意很深遠,蓮花行就是大悲大智的菩薩行,也是佛行。由緣起生大悲,由空、無我生大智。大悲大智才有大願大行,也才有大勇大力,修行就要用這個功夫,這樣才能保持正念。
125.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止觀?
在日常生活中,我覺得大家應該把這個心鍛煉一下。如何鍛煉呢?就要修止觀。如何修止觀?采用一定的方式,每天可以逐步來練習,從五分鍾到十分鍾,從十分鍾到一刻鍾,從一刻鍾到半個小時,從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逐步提高。那麼最重要的條件是要調飲食、調睡眠、調呼吸、調心,這幾種調相當重要,把這個資糧修好了,就可以靜得下來。關于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修止觀次第”。
126. 何爲禅淨雙修?
禅與淨本是分開的,禅是靜坐,念佛有動有靜,但真的來講不能分開。禅淨兼修,禅淨雙修。參禅的目的是要達到悟的境界,達到人我雙忘、人法雙忘的悟的境界,到這個境界就叫見道位,見了道就是悟了。念佛念好了,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內心把自己人我都忘了,不是我在念,不作念什麼,內心專一,也就達到領悟的境界。所以禅與淨這兩種,是二而一不能分開的。參禅最高的境界是開悟,念佛最高的境界也是悟。有個偈子:“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什麼是不退菩薩呢?到了這個境界就是初地菩薩了,證叁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衆生境界有時遇到逆緣,生活不如意呀,在某種條件下他就不堅持了,就有斷,甚至退墮;真正到了開悟的境界,到了花開見佛的境界他就不會退。這與唯識學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凡夫境界對唯識學還有一點懷疑,到了初地菩薩以上就親證唯識學所講的道理,相信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就不會退轉了。
127. 如何參禅打坐?
參禅打坐,是佛教的止觀法門,一是必須要有善知識指導,要有正確的方法;二是要實際體驗。
128. 禅修裏參禅功夫具體應該怎麼做?
參禅就是修止觀。禅宗就是止觀,禅在印度叫禅那,翻譯成中文就是靜慮。靜中思慮,也就是先靜而後觀,先止後觀,達到止觀雙運。不過傳到中國以後,就有了各種方式,但基本功夫就是止觀。你不經過修止觀的階段,你入不了禅的功夫。也就是說不能由定生慧,不能開悟。
129. 止觀和參話頭有什麼關系?
參話頭是止觀,念佛也是止觀。你參話頭,你念佛,你是哪一個?你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就得靜想嘛,弄懂了你就開悟了。以這樣來參話頭,定到一句話來想,念佛的是誰啊?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啊?我本來面目怎麼樣啊?……不停地想、思維這些話,久而久之就可以開悟。這是種止觀的方式,其他止觀方式還很多。
130. 怎麼樣參話頭?
你就要咬住、著意于一句話,比如說念佛是什麼人念?你本來面目怎麼樣?我的心在何處?都可以參嘛。參透了就了解了,但就這方面來講你得懂些教理,你不懂教理亂參也不行啊,通宗要通教,通教要通宗,宗就代表禅,教就代表…
《實修問答集 101~155例 (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