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咒道十基礎及甚深口訣乘教授答問

  密咒道十基礎及甚深口訣乘教授答問

  蓮花生大師口授移喜磋嘉佛母岩藏

  楊奴甯瑪俄些及生幾甯巴取岩

  艾曆啤瑪恭桑英譯

  黃毅英漢譯

  敬禮上師

  大師蓮華生于蓮花中生,不受凡胎所染。彼經各種難行,究竟達生命自在之持明位,超生死之流。

  大師曾示八萬四千法門,瞭知六道衆生、八類天、魔等之語言。其梵音能利樂一切有情。

  其意擁有遍知之證量,其已瞭達超乎生滅之自性,而對本性不會割裂視之。

  以此生起應具功德故,其爲一切顯著事物之源。且大師善巧于調伏衆生之方便。

  其大行乃應諸善逝心,而擁有八類天、魔之心命。

  蓮師于邬金國地界海中小島上生。並修于八屍林,于印度修苦行已,以大悲心故入藏。此爲應藏王之願,並令印藏諸國和平故。

  此大悲上師納余:嘉珍國公主磋嘉瑪爲明妃,其時余年十叁。余只一介女子,具信、大悲、利他、堅定與敏捷而已。

  于大師住藏百一十年中,余承事之,令其歡喜。其時,余紀錄書寫大師所有教授,並藏于岩庫中。

  甲一、修行十基礎

  甲二、時過患

  甲叁、十要

  甲四、十表面

  甲五、十種誇大

  甲六、除十過

  甲七、十種功德

  甲八、十相

  甲九、十事

  甲十、七種敗壞

  甲十一、錯謬之危險

  甲十二、四法

  甲十叁、戒

  甲十四、離禅天

  甲十五、身語意之叁昧耶

  甲十六、十五逆境

  甲十七、十五順境

  甲十八、二十一種徒勞

  甲十九、四種不還

  甲二十、四不能

  甲二十一、善用

  甲二十二、五無謬

  甲二十叁、修六度

  甲二十四、叁種追求

  甲二十五、五種真哀悼

  甲二十六、耕耘四法

  甲二十七、八種寂靜

  甲二十八、魔羅之誘惑

  甲二十九、四基本功德

  甲叁十、五種從根斬斷

  甲叁十一、調心

  甲叁十二、五種見

  甲叁十叁、五所得

  甲叁十四、五種偉大

  甲叁十五、五掌握

  甲叁十六、五種多余

  甲叁十七、五必須

  甲叁十八、五妄語

  甲叁十九、五決定語

  甲四十、五徒勞事

  甲四十一、六尊貴

  甲四十二、四不足

  甲四十叁、虛榮心

  甲四十四、十四應棄

  甲四十五、除叁病

  甲四十六、解脫輪廻之道

  甲四十七、至誠修法

  甲四十八、守叁昧耶

  甲四十九、恒常之信

  甲五十、十叁種出離

  甲五十一、十叁要事

  甲五十二、法之道

  甲五十叁、堅毅

  甲五十四、修法之難

  甲五十五、安樂之道

  甲五十六、歡喜之道

  甲五十七、偏離

  甲五十八、無可避免

  甲五十九、無所得

  甲六十、自大

  甲六十一、斷善惡之交錯

  甲一、修行十基礎

  大師雲:“修法者,必先圓滿十基礎。”

  磋嘉瑪白雲:“何謂修行十基礎?”

  大師雲:

  汝應于見決定,瞭悟一切教授,如金翅鳥翺翔于空。

  汝應于行堅定,不爲威嚇所動,如象過河。

  汝應以正定修,除無明黑暗,如暗室中燃燈。

  汝應藉教授圓滿目標,于汝自性中解脫諸相,如獲如意之寶珠。

  汝應以灌頂進諸次第,離墮輪廻之懼,如王子升于寶座。

  汝應以叁昧耶守護諸根,不令行爲空過,如肥沃之地。

  汝應以學習自作解脫,于法之各方面娴熟,如良馬得脫羈繩。

  汝應比較一切法源,瞭解佛法一切學理,如蜂覓巢。

  汝應收集爲一點,瞭知無數教法實爲一味,如商人加其盈利。

  汝應達知見顯著處,清楚瞭悟一切教法,如達須彌山峰。

  藏土之人若欲不以上諸基礎而得學養,實不能得入要義,而僅能爲宗見之徒,此爲不以以上十基礎而作娴熟之過患也!

  甲二、十過患

  蓮師雲:“若不能具足上列之十基礎,汝則有修法不成就之十種過患。”

  磋嘉瑪白雲:“此等過患何謂也?”

  大師雲:

  若不能以見決定,則有肯定之過患。

  若不以品行得堅定,則有見與行爲不配合之過患。

  若不知以正定而修,不能入于法性。

  若不以口授圓滿目標,不懂修行之法。

  若不以灌頂漸次,非爲修法之器。

  若不以叁昧耶守護根基,所種者只爲地獄種子。

  若不以學習得解脫,則不能嘗法味。

  若不能比較諸法源,則不能打破宗派之界限。

  若不能收集于一點,則無能瞭悟諸法根源。

  若不能達知見之顯著處,則無以通達法之本性。

  未以法修煉之所謂尊師,不知法超乎宗見。其人以偏見互相攻擊。以各乘皆自成立故,勿涉諸爭辯,任運放下。

  甲叁、十要

  蓮師示雲:“修法時應具十要。”

  磋嘉瑪白雲:“何謂十要?”

  大師雲:

  汝應具不動之信爲要點,如河。

  汝應具無仇之悲之要點,如日。

  汝應具無私之捨之要點,如泉。

  汝應具無瑕之叁昧耶之要點,如水晶球。

  汝應具離邊之見之要點,如虛空。

  汝應具離沈掉之定之要點,如黎明。

  汝應具離取捨之行爲之要點,如豬狗。

  汝應具離拼除之果之要點,如到純金之島。

  汝應渴求法如飢人求食或渴人求水。

  總之,令人逃避以法爲至要,只以世財爲目的。汝于死時實無能將財富帶走者,故無令墮于惡趣爲至要。

  甲四、十表面

  蓮師示雲:“甚多人將修法淪爲表面。”

  磋嘉瑪白言:“何謂也?”

  大師雲:

  以不信誦經爲表面。

  無大悲而雲利他爲表面。

  吝嗇而行布施爲表面。

  若爲密人不守叁昧耶流于表面。

  爲僧不守戒爲表面。

  居士不勤修流爲表面。

  只研學理不修法爲表面。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爲表面。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爲表面。

  言行不一,指導他人爲表面。

  總之,吾以厭于聽“有學”之人,不以法降其心者,徒增紛擾;其所大談者,只爲表面之說而已。

  甲五、十種誇大

  蓮師雲:“修法時,有十種誇大。”

  磋嘉瑪白言:“何謂也?”

  大師雲:

  佯稱認識法要,實未聞法爲誇大。

  若未修儀軌,而謂具力(此所謂神通力也)爲誇大。

  無信而謂得加持爲誇大。

  若未得定,而謂得達佛境乃爲誇大。

  若未承事,而謂得師爲誇大。

  佯稱已得解脫,實未得有傳承之教授爲誇大。

  若無口傳,而謂證悟爲誇大。

  從未修法,宣稱解脫爲誇大。

  若不精進,自謂修法爲誇大。

  不守叁昧耶,而謂得殊勝境遇者爲誇大。

  總之,若欲輕心修法,不假辛勞者,無乃自誇者,終不成就!

  甲六、除十過

  蓮師雲:“修法時,勿墮十過爲至要。”

  磋嘉瑪白言:“何謂爲十過?”

  大師雲:

  汝縱有修行,若不以之作爲妄念之療治,則有不善用口授之過。

  汝縱已瞭悟自心,若不能以知解脫,使見離二邊,則有不獲不共教授之過。

  汝縱有誠信心,若不獲加持,則有不與已得證悟上師聯系之過。

  汝縱勇猛精進,若修法無進境,則有心未完全清靜之過。

  汝若于修法時感疲累,則有未悟覺性自然之過。

  汝縱作修行,然心仍散亂,則有修法未決定之過。

  若境界非由汝心直接生出,則有只于奢摩他中迷失之過。

  若覺性之力用,非由汝生,則有不知以諸相作助道自過。

  若覺難于離妄念之執,則有不知以五毒爲道之過。

  若不知于苦困中自處,則有不知如何將心轉離輪廻之過。

  總之,若自稱修法而內裏充滿過患,又何能達至好之境地(與+欠)?

  甲七、十種功德

  蓮師雲:“汝需十種功德爲修行之相。”

  磋嘉瑪白言:“何者爲此功德?”

  大師雲:

  若能調伏散亂,爲瞭悟覺性自然之相。

  若心性之智慧離邊展現,爲口訣奏效之相。

  若見上師爲佛,爲對上師生信之相。

  若無礙得加持,爲成就之傳承不斷之相。

  若以覺性生力用時,能無礙改變自心,爲覺性能力,鍛煉生功德之相。

  若日夜修法仍不覺疲,爲達心氣精要之功德。

  若修法與否,明覺性無異,爲修定得決定之相。

  無論何念或相生起,均能悟知法相,則爲能以諸相爲助道之相。

  若諸妄念不起,或起後即可平伏,爲即能調伏五毒之相。

  若能于苦困中勝,爲瞭悟輪廻無常之功德。

  總之,若法于心生,功德自汝而生。藏人中若無信、不勤、乏智難生任何功德也。

  甲八、十相

  蓮師雲:“若以法住于心,當有十相。”

  磋嘉瑪白言:“何者爲十?”

  大師雲:

  若執著漸減爲驅執實相魔之相。

  若染著少生,爲遠離馳求之相。

  若情緒漸減,爲五毒于內寂息之相。

  若自私漸減,爲驅我執魔之相。

  若已離尴尬,並無取捨,爲染汙概念崩潰之相。

  若已無修法者、與修法對象之概念,又不離自性,爲見法性母之相。

  若見一切生起之意念,均爲離執之境界,爲能入見與修之道之相。

  若知輪涅無分,爲圓滿證悟,由內生起之相。

  總之,若于何物,乃至汝身,均不執著,乃爲離諸染著之相。

  若不爲苦困所傷,爲知一切相,皆是虛幻之相。

  若對八風只輕微關注,爲知心性之相。

  無論如何,若內相外顯,即如樹發嫩葉。如外相他人可見,則如樹結果,可供享用。

  甚多行人,連一功德亦無,得悟者甚少,故當勤精進修持也。

  甲九、十事

  蓮師雲:“對修法者言,須知十事。”

  磋嘉瑪白言:“何謂也?”

  大師雲:

  既得人身又聞佛法,爲過往生中積集也。

  有趣法之意樂,亦遇具口訣之上師,則如盲者覓得如意寶珠。

  既得人身,又具信與根器…

《密咒道十基礎及甚深口訣乘教授答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