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與生活的關系▪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來了以後,一些人捧爲至寶,到北京去那個所謂的活佛。他一到了哪裏,就要求居士給他買房子,還要給他買汽車。他現在北京有房子,回家有車子,在當地去炫耀自己。真正的活佛生活非常清苦、非常檢點。而現在到外邊亂跑的,到處流竄的這些人。他又有車子、又有房子,在北京有房子,上海有房子,深圳有房子,成都有房子,我不客氣的講,這是佛教內的騙子。你既然已是活佛在度化衆生,你到北京要房子幹什麼?你要來幹什麼呀?居士不是供養了你嗎?有的拿到房子盡幹些爲非作歹的事情、見不得人的事情。

  在四川我認識一個漢人,他到深圳去穿著喇嘛衣服,大家都去叫他活佛。這次,在峨嵋山永壽法師升座的時候見到此人,整個法會上就他一個人穿著喇嘛衣服。我問他,你是哪個地方的人,他說我是深圳的,怎麼你說話像四川口音呀,他又說,他是四川人,是漢人。因爲他穿上了皮靴,穿著喇嘛衣,打扮得就像那麼回事。原來是假話佛!若是真正的活佛,西藏有藏傳佛教的佛學院,可以直接到那裏,授個藏傳佛教的教職稱謂,讀個格西佛學位,格西相當于教授學位。活佛就是相當于尊者稱謂。你既然是活佛,還去那些世間學術界中混什麼?就不外乎是爲了找個什麼名譽稱號,找個什麼稱謂去騙人。所以,我們大家要警惕現在的活佛潮。我說這話的目的,是尊重和敬仰真正的活佛,分清真正弘揚佛法的活佛。要大家擦亮眼睛,認清那些在社會上到處流竄的騙子。我所接觸的活佛就很多,我是在五臺山出家的,其本身就對于密宗道場的這些情況太了解了。希望你們在社會上,不要去接觸那些到處流竄的,打著活佛招牌的,敗壞活佛名譽的那些騙子。可以互相轉告,凡是要房子,要車子的那些人,全是假活佛,使多少居士受騙上當,他們擾亂了佛教的秩序。有的人認爲他們有票子,有車子,又有房子,這人就很能幹,一個出家僧人要這些來幹啥?

  活佛,在佛教的《大藏經》裏面沒有這個說法,是佛教傳到西藏以後,社會上的人們爲了稱呼活著的,代佛傳法的尊者。實際上西藏金瓶測簽中,轉世尊者才是他的真正名字,因此,正確稱謂應叫轉世尊者。後人又把它叫做轉世活佛,所以活佛這個名詞本身就是錯誤的,佛哪裏還有死的,活呢?在西藏的藏傳佛教中,人們所稱的轉世尊者、活佛,以及還有一些稱謂。如:佛母、覺母、空行母、明妃,明王,這意味著什麼?所謂佛母,就是像轉世尊者一樣,乘願到世間度化衆生,他有與活佛、尊者同等地位,是度化衆生的大覺者。空行母就是到處去弘揚佛法的,但是,她也是證到一定覺位的。而覺母和空行母,她們都是度化衆生的,護法的。覺母、空行母和佛母中也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至于明妃和明王呢?明妃只有西藏才有這種稱號,明王呢?也只有西藏才有,他們是顯大威德相,顯威猛相,爲降服魔障而顯示。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漢傳佛教的法師與藏傳佛教的上師稱謂問題,跟大家作一個明確的說法。所謂藏傳佛教的法王就相當于漢傳佛教中已經得到政府認可的,且教內擁護的,明正言順的,並經過升法王座儀軌洗禮的方丈。藏傳佛教的上師,就是我們漢傳佛教的阿阇黎,相當于教授。由于稱呼不同,只是語言的表述不同,但是,它們的含義是一樣,一般的寺院大都只能是住持職務。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稱謂關系要擺正,我們給大家講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在于我們要對真正弘揚佛法的人,真正弘宗演教的人敬仰、學習,對那些打著佛教的招牌,到處招搖撞騙的人,我們最好是不要去介入,去幫倒忙,去給他們提供違法亂紀,搗亂佛教秩序的土壤和環境,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四、學佛與生活的關系。我們學佛的人要如何擺正學佛與生活的關系?我可以這麼說一句,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學佛的人,那麼,你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家庭關系,就應該是比沒有學佛的人好。如果說你已學佛了,而你的社會關系、工作關系、家庭關系處理得不好,那麼,至少你的佛也沒學好。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學佛的人,首先要平心靜氣地對待任何一件事情,對衆生都要平等。那麼,你對周圍的人爲什麼不能平等呢?你要用學佛的知識、方法、智慧,來調理自己的身心,因此,我們對待身邊的這些衆生,爲什麼又不能擺平自己的這種身份和位置呢?實際上學佛的人,應按照佛的教導:“世間無不佛法,佛法無不世間”。 如果我們作爲一個佛弟子,在社會上、工作單位上、家庭成員當中應是一種表率、一個榜樣的作用。你守到了五戒,做到了四攝、六度,我可以這麼講:我相信任何家庭,任何單位都會擁護你。除非你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各方面不檢點,使人家瞧不起你,所以,這是你的家庭關系搞不好的原因所在。

  要擺好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麼,你自己就要開發智慧,明白世間的真相,用佛的思想,佛的言教去規範自己的行爲,使自己明悟自心,照見本性,把我們本具的覺行和智慧開發出來,運用到生活當中去,社會當中去。只要我們都做到了這一點,我們這個社會,這個周圍的環境,這個家庭,那就非常非常和諧了。實際上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其實質,基本上也符合佛教思想所提倡的道理和要求。我們把佛經翻開看一看,佛所提倡的要求,我們幹任何事情都要先自己作好表率。

  “學佛要先做好人,才能學好佛”。如果你人都沒做好,連一個普通人的基本常識都沒具備,而成天抱著個貪心、瞋心、名利心,去要求別人。我們不是把佛法來針對自己的修行,而成天把佛教的道理講給別人聽,甚至有些人,見到人盡說些禅機,來戲弄別人。佛法不是叫你用來修理別人的,不是叫你用佛法的道理來照見別人。佛法是叫你用來修正自己的行爲,佛法就是一面鏡子。所以,我們現在有不少的居士,看了幾本經書,聽了幾個法師講法,就在那裏指東說西,成天就說這個不是,那個不是,去修理別人。則你把別人修好了,修成佛了,而你自己還是一蹋糊塗。

  關鍵在于你學佛的動機,也就是出發點,你的願望是什麼?由于我們的動機和願望都純正了,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如果我們學佛的動機都不純,有好多學佛的人,他到廟裏來,不是來檢點自己的行爲,不是來按照佛的方法去學習,不是按照佛的智慧來規範自己的行爲,而是把寺廟當成保險公司。聽說哪個寺廟的菩薩靈驗,就去捐點錢,他又要想升官,又想發財,還要百病皆除,煩惱斷滅。要是得了場感冒,就怪菩薩不靈驗了。我經常講:我們到廟裏去拜佛,就是要把佛當作我們的老師,當作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的楷模。我們只要按照佛提出的方法去做了,那麼煩惱就自斷了。我們只要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哪裏還有煩惱?你交十塊錢要寫五六個人的名字,就要保這樣,保那樣的,把佛教的寺廟當成他的保險公司,而釋迦牟尼佛成爲公司總經理了,和尚就成了保險員。佛教不是講的這個道理,如果你做了善事,你燒了根香,燃了根燭,那麼就有作用。如果你做了惡事,菩薩還是不保佑你的。那是因爲有個因果報應的關系,佛也不昧因果的呀!常言道:“心平正直身似佛,瞞心昧己枉燒香”。如果說你偷了人家的東西,你燒柱香就想不讓人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是有因果報應的,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有因果。

  我們現在的人學佛爲什麼這麼多煩惱?爲什麼不能專一精進?爲什麼不能持之以恒?這就說明,我們每一個人累生累劫的業力不一樣,障礙多,福報淺。你要生起出離心,要發菩提心,但有個前提,就是你必須要有福報,所以你要培福。如果你沒有培福,你就沒有福報,你就是生起了出離心,也會被幹擾。因爲你福報不夠,就有障礙,就有魔來幹擾你。所以,能海上師他在修行當中,很感慨的寫下了一本直到現在都非常好的書,那就是《定道資糧頌》。要定道必須要有資糧。你到寺廟裏來就要發心,想到衆生的痛苦,想到大家的痛苦和煩惱,把我們的功德都回向給他們。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到衆生,不要只想到自己,學佛不能是單爲自己。如果專門爲自己想得個什麼,那是小乘佛教思想。大乘佛教思想,就是把你所有功德都回向給衆生,還要回向給那些冤親債主,發心向善。這樣,我們累生累劫的障礙,就自然消除了,福德就自然生起來了,資糧就自然具足了。

   我們到寺廟裏,到社會上去弘揚佛法。布施、行善、做好事,固然是培福的一個方面。而最大的培福,最大的功德,那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只要我們開始生起這個念頭的時候,你就具足了無量功德。如果你只爲了自己,而我要怎麼樣好,又要怎麼樣昌盛等,要是你産生了這個思想,不管你成天去幹什麼,功德都不大。關鍵是出發點,立足點和動機要純正,要明確自己的學修方向。如果方向不明確,動機不純正,願力不堅,成天就只是去學點佛教的道理,這不是學佛的人,而是佛學人。佛學人是把佛教當成知識來研究,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還是業來隨業,障來隨障。

   佛法與生活的關系,就是讓我們學佛的人,要正確對待人生,正確對待生活,正確對待工作。要把佛對我們的教戒、教義、教旨,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工作當中去。而不是用我們自己所謂的知識,去對佛教的教戒、教旨,精神妄加評論。現在有不少人,動不動就講,方便善巧嘛。佛說:“諸法因緣生,緣起性空”。所謂隨緣、方便善巧。那好!你能隨緣嗎?你連自己都把握不住,你還能隨什麼緣?你還是在魔來就隨魔去的境界內。所以,我們辦事,想問題,對待社會現象和對待自己,如果你沒有得到空性正見、沒有升起慈悲心,你沒有具備這種基礎,一切方便善巧全是假言、妄言、謊言。因爲你沒得到空性正見前,你還是帶著自己的意識和自己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就好象你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問題一樣,你所見到的不是其本相,不是它的本來面目,而是一種假象。

   我們學佛的人,第一是要端正自己的行爲,第二要正確認識佛法與生活的關系,第叁要具足福德智慧和資糧,要專一精進,一門深入。現在有好多學佛的人,今天這個法師,明天那個法師,拜了一大堆法師。你們再拜得多,沒有我多吧,我叁十多年來,也參了不少師父,但是,我自始自終堅持依止一個法師。你們知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他也只是參,還是有一個根本的東西不能放棄。也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下,你學佛要抓住一個根本,主要目標,才能夠有所成就。

  我有一個臺灣弟子,俗稱黃先生,他能念一千多種咒,他能夠把藏文翻譯成中文,中文翻譯成藏文,他念一千多種咒,嘴巴都念得成了面癱。後來,他見到了我,來到白塔寺,還不到一個禮拜,就是只念一個佛號,念一個咒,一個禮拜他就恢複正常了,因此,我們學佛要專一精進。昨天,有個弟子問我:師父,我要學哪些法好?多念幾個咒好不好?因爲他是醫生,我就說:就跟你醫病差不多,你只要找到衆生的症結所在,開好藥方,照方服藥,病就好了。你是不是要把曆代醫生都去研究一遍,所有的藥方都去考察一遍,再來配方施藥,才能把你的病醫好呀。學佛也是一樣,所謂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因爲衆生有不同的煩惱和痛苦所設的。只要你能夠掌握它,按照適合自己的方法,去一門深入的學修,都能夠達到目的,一法圓成萬法融通。學法不在多,念咒也不在多,佛號也不在多,只專念一種就行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有這個正確的認識和觀念。不要學佛學成佛呆子,讀書讀成書呆子了,這樣就不好了。

  正確認識佛法和生活的關系,擺好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的價值是什麼?就是把我們所學到的佛法,用來開發我們的智慧,並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社會當中去,爲人類作出貢獻,完成我們的願行。使這一生就斷除煩惱,解脫痛苦,成就我們的佛果。使我們能過著一種隨順真理的生活,實現我們佛教所提倡的八個字:“開發智慧,覺悟人生”。把我們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回向社會。讓社會和諧,天下和平,人民得安樂自在,我們自己也安樂自在。

  

《學佛與生活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善巧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