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實的智慧

  真實的智慧

   上海下空法師講授

   2007年3月27日/二月初九 四川中江白塔寺

  

   今天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日子。按照我們中國的傳統,六十年就是一個甲子。我今天就滿六十歲了,意味著第二個甲子的開始。在這個甲子的第一天,我給大家講一個開示,主題是“真實的智慧”。

  

   關于這個話題,還要從我的依止師仁清上師談起。仁清上師出家前是四川大學教授。1982年他就跟我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現在遇到一個非常殊勝的學佛的因緣。他出家後,對佛教的經典研究得比較透徹。舉個例子,他教《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可以把一個星期前講的內容一字不漏地複述出來。由此可見仁清上師智慧充滿。在我的一生當中,也見過很多高僧大德,全國出名的也好,世界上出名的也好,還沒有發現第二個具有仁清上師一樣的智慧的。仁清上師說,他從出家那天開始,便博覽群書,見師就拜,見山就朝,二十年間朝遍了中國所有的名山大川。雖然什麼都知道,但是什麼都沒有得到。最後,他聆聽了能海上師的一次開示,就發現自己以前都是在走彎路。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智慧?怎樣開發智慧?對于這些基礎概念和問題,有些人學了很多年,都還是含糊不清,懵懵懂懂。因此他們在學佛的道路上免不了走很多彎路。今天晚上,我就給大家介紹一條直路。一個人一生就只有幾十年時間,可不要再走彎路了。

  

   學佛的目的就是開發智慧和覺悟人生。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開發智慧、覺悟人生的過程。通過學修,我們將從迷惑和痛苦中解脫出來,脫離六道輪回,覺我,覺他,覺行圓滿。所以,開發智慧在學佛中占有首要地位。

  

   什麼是智慧?智慧,是指我們每個人本具的與佛的無二無別的知見,不過凡夫的智慧因無明蒙蔽而不得完全張顯。智慧顯現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己累生累劫的業力和現世的所作所爲。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將智慧和知識相混淆。97年,我在川大跟一些教授談論知識和智慧的概念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認爲知識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知識。我當時就跟他們講,知識和智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以我們本能的意識狀態所認識到的現象和思想,叫作知識。智慧是我們本具的、無漏的正知見。

  

   開發真實的智慧,樹立正確的知見,對于我們的修行具有重要意義。現實中,由于我們的一些居士本身就對佛教存有錯誤的知見,所以其所作所爲便有不如法之處。比如,許多居士往往對一些寺院的事業部修行有錯誤的認識。寺院的事業部修行有早晚課誦、消災普佛、長壽普佛、放焰口和供天等等,這些只不過是我們寺院的本職當中的一個內容。通過這些事業,出家人圓滿衆生的願,讓衆生生起歡喜心,來減少衆生的業障。這裏存在什麼誤解呢?

   以現在非常盛行的放焰口爲例。我聽到一些人在炫耀某某寺院的師父好厲害,一個月放了好多次焰口。如果某個寺院不能放焰口,就說明這裏的出家人沒有本事。特別是在我們南充地區竟然有幾個二僧也充當金剛上師放焰口。二僧作爲金剛上師放焰口,在中國曆史上應該是沒有的,如果有都是不正常的。二僧當什麼金剛上師,放什麼焰口啊?也有些人當父母去世之後,就到寺院去放焰口。遇到這種情況,我就跟他們講什麼是放焰口。

   什麼是放焰口?所謂“焰”是指火,“焰口”就是指吐火焰的口。按照佛教經典上的記載,地獄裏有種會吐火的鬼,其焰口像針尖那麼細,吃不進東西,很饑餓。所謂“放焰口”,就是要以願力和功德把地獄門打開,把裏面的鬼放出來,找出施主的逝去的父母、眷屬等怨親債主,然後給他們授皈依。之後,還要把剩下的鬼再關進去。大家想一想,那些放焰口的師父都能把地獄門打開,超度施主的先靈,再把鬼送回去嗎?假設法師有這個本事,那麼你的父母或其他親人剛剛去世,怎麼知道他們就到地獄裏去了?如果你不知道,那放什麼焰口啊?這是非常荒唐的。所以,開發真實的智慧,樹立正確的知見,就是明確學佛修行的方向和方法,方向和方法准確了,才有可能最終成就。

  

   智慧是要開發的,不是去玩弄的,更不能把智慧的開發與佛教的理論研究混爲一談。由于因緣和功德資糧的局限,大多學佛人往往達不到智慧的圓滿,甚至很多人還困在現象中爬不出來。80年代以後,佛教在中國得到迅速地發展。在“宗教搭臺,旅遊唱戲”的倡導下,國內建起了很多寺院;國內外的不少高僧大德都在弘揚佛法;很多人也開始接觸和學習佛法。在這樣的狀況下,學佛的人群中出現一些極端。有些人偏執于從理論上研究佛教,諸如研究佛教的教義、曆史、特征、過程和社會意義。他們研究這個祖師大德怎麼說的,研究那個法師怎麼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在利用佛法的某些道理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是用佛法來教育我們,改變我們的不良行爲。不是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行爲,而是在佛教裏面找合乎自己口味的內容。佛教界內部有些人拿著佛教的經典和著作來糊弄別人,用佛教這一面智慧的鏡子照別人,不是照自己。像這樣的學佛,學十年、二十年,學一輩子都不可能得到真實的智慧。學禅宗的,見到張叁就打幾句禅語來炫耀自己證悟了;見到李四就說,心即是佛呀,佛即是心呀,我是誰呀,誰是我呀,本來無一物呀,等等。這些東西對自己內在根本毫無積極的影響。如果如此修下去,那就是佛教界的一個悲哀。大家都坐在那個地方裝模作樣。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沒有好處。有些研究教理的,什麼天臺宗、唯識宗、密宗、禅宗,什麼樣的教理都知道,一旦介入了自己的修行,就拿這些東西來搪塞我們自己的思想。像這樣學佛的能得到智慧嗎?得不到。此類的出家人和居士最多就是看了幾本書,都得不到真實的智慧。

  

   佛教是一個實踐的宗教,要求我們實際地改造自己。佛教的經典叁藏十二部都是佛和祖師大德宣講的寶貴的經驗。我們要學習經典,要用佛和祖師大德的經驗作爲自己修行的指南和座右銘。如果沒有把佛說的道理和精神運用到我們實際的修行當中去,那麼對佛教的教理研究地再深,跟自身沒有任何關系。佛教不是用來糊弄別人的。如果用佛教的道理來高談闊論,成天講下去,那叫自欺欺人。

  

   那麼具體來說,如何開發智慧呢?

  

   首先,我們要知因識果。智慧的旨趣,就是要排除現象,洞察真相。佛告訴我們,煩惱、痛苦、障礙和業力都是在無明中産生的。所謂“無明”,就是指衆生不識真相,迷惑顛倒。如果我們還未能了知並相信現象內在的因果規律,那麼我們離開發智慧的道路還很遠。我在前次的開示中說到,不相信因果的人是愚昧的,是無知的,是假的修行人。佛教所有的經典都是教我們去知因識果。無論是出家人或居士,如果連這一點都還沒有具備,那你的修行最多能得到一點善果,得到一點福報而已,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所以,我們要知因識果,依教奉行,把佛教的道理真正地應用到我們的實踐當中去,完善我們的行爲,洗刷我們的身心,排除障礙,斷除煩惱,讓身心清淨,如此才能真正地開發智慧。

  

   然後,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我們就要培福,具足資糧。我們的能海上師經過一生的學修,寫下了珍貴的《定道資糧頌》。我們在累生累劫中種下了不少的惡因和業力,有的業力輕一點,有的業力重一點。業力重的人在修行中遇到的障礙就多;業力輕而福報大的人的障礙就少一些。在修行時,大福報之人的信念會非常堅定,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不會輕易地退變。有一個比喻,福報大的人就好像是一坨黃金,什麼風都不能把它吹走;而沒有福報的人,一看到有什麼熱鬧,就動搖了,像是一團棉花或一根鴻毛,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被帶走了!

  我們學密法,爲什麼要修加行?修加行的目的,就是培福,具足資糧。如果學人的福報不夠,資糧不具足,上師是不會傳法給他的。否則,他就會走火入魔。沒有具足這個資糧,有些法是不敢修的,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學修密法的,首先要培福;學淨土宗的,也要培福。沒有福報和資糧的人是會遇到障礙的。所以,培福是很重要的問題。

  

   再則,我們要培福,那麼怎樣培福呢?最關鍵的就是發心,即發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勸人爲善,弘揚佛法。要做些實際的工作,不要誇誇其談。用自己的行爲來感化衆生,讓大家建立起信心。我經常講,大家不要輕視在寺院裏做粗活的人。早上起來,打掃一下衛生,環境清潔了,大家看到便會生起歡喜心。有這樣的發心和行動,也是有功德的。有些出家人或居士發心爲大衆做飯,每天起早摸黑,非常了不起啊!他們把飯做得好一點,大衆吃了可以更好地修行。只要他們有這種發心,那麼他們做一天飯的功德,要比那些只爲自己的人念經一年的功德還要大。我是坐在這個法臺上講法,此言不虛啊!我們看到印光大師做了二十年飯,普賢菩薩也做了二十年飯。所以,我們不要瞧不起這些粗笨的活。當然,我不是說念經就沒有功德。但是,我們念經是爲什麼念?關鍵在發心。是爲自己而念經嗎?爲了自己沒有病,爲了自己長壽,爲了自己好運氣?如果我們帶著這樣的念頭,念多少都等于零。真正的善念,是不追求什麼回報的。所以,我們的修行方向要明確,動機要純正。

   關于發心和功德的關系問題,我這次在川大講課時也引用了一個經典中記載的事例。有一個非常貧窮的居士爲了供養佛陀一盞燈,不惜將僅有的家物拿去變賣。但是,他供養所得到的功德比另一個捐了一車黃金的國王還大。所以,關鍵在發心。有些人整天拿著個佛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個不停,心裏卻在打人家的主意,這就是僞善者,發心是有問題的。

   我今年六十歲了,自己開著車…

《真實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