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智慧
上海下空法师讲授
2007年3月27日/二月初九 四川中江白塔寺
今天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日子。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六十年就是一个甲子。我今天就满六十岁了,意味着第二个甲子的开始。在这个甲子的第一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开示,主题是“真实的智慧”。
关于这个话题,还要从我的依止师仁清上师谈起。仁清上师出家前是四川大学教授。1982年他就跟我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在遇到一个非常殊胜的学佛的因缘。他出家后,对佛教的经典研究得比较透彻。举个例子,他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可以把一个星期前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由此可见仁清上师智慧充满。在我的一生当中,也见过很多高僧大德,全国出名的也好,世界上出名的也好,还没有发现第二个具有仁清上师一样的智慧的。仁清上师说,他从出家那天开始,便博览群书,见师就拜,见山就朝,二十年间朝遍了中国所有的名山大川。虽然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最后,他聆听了能海上师的一次开示,就发现自己以前都是在走弯路。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智慧?怎样开发智慧?对于这些基础概念和问题,有些人学了很多年,都还是含糊不清,懵懵懂懂。因此他们在学佛的道路上免不了走很多弯路。今天晚上,我就给大家介绍一条直路。一个人一生就只有几十年时间,可不要再走弯路了。
学佛的目的就是开发智慧和觉悟人生。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开发智慧、觉悟人生的过程。通过学修,我们将从迷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脱离六道轮回,觉我,觉他,觉行圆满。所以,开发智慧在学佛中占有首要地位。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指我们每个人本具的与佛的无二无别的知见,不过凡夫的智慧因无明蒙蔽而不得完全张显。智慧显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累生累劫的业力和现世的所作所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将智慧和知识相混淆。97年,我在川大跟一些教授谈论知识和智慧的概念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知识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知识。我当时就跟他们讲,知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我们本能的意识状态所认识到的现象和思想,叫作知识。智慧是我们本具的、无漏的正知见。
开发真实的智慧,树立正确的知见,对于我们的修行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由于我们的一些居士本身就对佛教存有错误的知见,所以其所作所为便有不如法之处。比如,许多居士往往对一些寺院的事业部修行有错误的认识。寺院的事业部修行有早晚课诵、消灾普佛、长寿普佛、放焰口和供天等等,这些只不过是我们寺院的本职当中的一个内容。通过这些事业,出家人圆满众生的愿,让众生生起欢喜心,来减少众生的业障。这里存在什么误解呢?
以现在非常盛行的放焰口为例。我听到一些人在炫耀某某寺院的师父好厉害,一个月放了好多次焰口。如果某个寺院不能放焰口,就说明这里的出家人没有本事。特别是在我们南充地区竟然有几个二僧也充当金刚上师放焰口。二僧作为金刚上师放焰口,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没有的,如果有都是不正常的。二僧当什么金刚上师,放什么焰口啊?也有些人当父母去世之后,就到寺院去放焰口。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跟他们讲什么是放焰口。
什么是放焰口?所谓“焰”是指火,“焰口”就是指吐火焰的口。按照佛教经典上的记载,地狱里有种会吐火的鬼,其焰口像针尖那么细,吃不进东西,很饥饿。所谓“放焰口”,就是要以愿力和功德把地狱门打开,把里面的鬼放出来,找出施主的逝去的父母、眷属等怨亲债主,然后给他们授皈依。之后,还要把剩下的鬼再关进去。大家想一想,那些放焰口的师父都能把地狱门打开,超度施主的先灵,再把鬼送回去吗?假设法师有这个本事,那么你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刚刚去世,怎么知道他们就到地狱里去了?如果你不知道,那放什么焰口啊?这是非常荒唐的。所以,开发真实的智慧,树立正确的知见,就是明确学佛修行的方向和方法,方向和方法准确了,才有可能最终成就。
智慧是要开发的,不是去玩弄的,更不能把智慧的开发与佛教的理论研究混为一谈。由于因缘和功德资粮的局限,大多学佛人往往达不到智慧的圆满,甚至很多人还困在现象中爬不出来。80年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迅速地发展。在“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倡导下,国内建起了很多寺院;国内外的不少高僧大德都在弘扬佛法;很多人也开始接触和学习佛法。在这样的状况下,学佛的人群中出现一些极端。有些人偏执于从理论上研究佛教,诸如研究佛教的教义、历史、特征、过程和社会意义。他们研究这个祖师大德怎么说的,研究那个法师怎么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在利用佛法的某些道理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是用佛法来教育我们,改变我们的不良行为。不是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而是在佛教里面找合乎自己口味的内容。佛教界内部有些人拿着佛教的经典和著作来糊弄别人,用佛教这一面智慧的镜子照别人,不是照自己。像这样的学佛,学十年、二十年,学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真实的智慧。学禅宗的,见到张三就打几句禅语来炫耀自己证悟了;见到李四就说,心即是佛呀,佛即是心呀,我是谁呀,谁是我呀,本来无一物呀,等等。这些东西对自己内在根本毫无积极的影响。如果如此修下去,那就是佛教界的一个悲哀。大家都坐在那个地方装模作样。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没有好处。有些研究教理的,什么天台宗、唯识宗、密宗、禅宗,什么样的教理都知道,一旦介入了自己的修行,就拿这些东西来搪塞我们自己的思想。像这样学佛的能得到智慧吗?得不到。此类的出家人和居士最多就是看了几本书,都得不到真实的智慧。
佛教是一个实践的宗教,要求我们实际地改造自己。佛教的经典三藏十二部都是佛和祖师大德宣讲的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学习经典,要用佛和祖师大德的经验作为自己修行的指南和座右铭。如果没有把佛说的道理和精神运用到我们实际的修行当中去,那么对佛教的教理研究地再深,跟自身没有任何关系。佛教不是用来糊弄别人的。如果用佛教的道理来高谈阔论,成天讲下去,那叫自欺欺人。
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开发智慧呢?
首先,我们要知因识果。智慧的旨趣,就是要排除现象,洞察真相。佛告诉我们,烦恼、痛苦、障碍和业力都是在无明中产生的。所谓“无明”,就是指众生不识真相,迷惑颠倒。如果我们还未能了知并相信现象内在的因果规律,那么我们离开发智慧的道路还很远。我在前次的开示中说到,不相信因果的人是愚昧的,是无知的,是假的修行人。佛教所有的经典都是教我们去知因识果。无论是出家人或居士,如果连这一点都还没有具备,那你的修行最多能得到一点善果,得到一点福报而已,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所以,我们要知因识果,依教奉行,把佛教的道理真正地应用到我们的实践当中去,完善我们的行为,洗刷我们的身心,排除障碍,断除烦恼,让身心清净,如此才能真正地开发智慧。
然后,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就要培福,具足资粮。我们的能海上师经过一生的学修,写下了珍贵的《定道资粮颂》。我们在累生累劫中种下了不少的恶因和业力,有的业力轻一点,有的业力重一点。业力重的人在修行中遇到的障碍就多;业力轻而福报大的人的障碍就少一些。在修行时,大福报之人的信念会非常坚定,无论遇到什么状况都不会轻易地退变。有一个比喻,福报大的人就好像是一坨黄金,什么风都不能把它吹走;而没有福报的人,一看到有什么热闹,就动摇了,像是一团棉花或一根鸿毛,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被带走了!
我们学密法,为什么要修加行?修加行的目的,就是培福,具足资粮。如果学人的福报不够,资粮不具足,上师是不会传法给他的。否则,他就会走火入魔。没有具足这个资粮,有些法是不敢修的,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学修密法的,首先要培福;学净土宗的,也要培福。没有福报和资粮的人是会遇到障碍的。所以,培福是很重要的问题。
再则,我们要培福,那么怎样培福呢?最关键的就是发心,即发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劝人为善,弘扬佛法。要做些实际的工作,不要夸夸其谈。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众生,让大家建立起信心。我经常讲,大家不要轻视在寺院里做粗活的人。早上起来,打扫一下卫生,环境清洁了,大家看到便会生起欢喜心。有这样的发心和行动,也是有功德的。有些出家人或居士发心为大众做饭,每天起早摸黑,非常了不起啊!他们把饭做得好一点,大众吃了可以更好地修行。只要他们有这种发心,那么他们做一天饭的功德,要比那些只为自己的人念经一年的功德还要大。我是坐在这个法台上讲法,此言不虚啊!我们看到印光大师做了二十年饭,普贤菩萨也做了二十年饭。所以,我们不要瞧不起这些粗笨的活。当然,我不是说念经就没有功德。但是,我们念经是为什么念?关键在发心。是为自己而念经吗?为了自己没有病,为了自己长寿,为了自己好运气?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念头,念多少都等于零。真正的善念,是不追求什么回报的。所以,我们的修行方向要明确,动机要纯正。
关于发心和功德的关系问题,我这次在川大讲课时也引用了一个经典中记载的事例。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居士为了供养佛陀一盏灯,不惜将仅有的家物拿去变卖。但是,他供养所得到的功德比另一个捐了一车黄金的国王还大。所以,关键在发心。有些人整天拿着个佛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个不停,心里却在打人家的主意,这就是伪善者,发心是有问题的。
我今年六十岁了,自己开着车…
《真实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