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緣起

  

緣起

  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慈悲!今天是2013年12月1日,在這個吉祥的日子裏,沙門釋清淨非常歡喜和大家共同學習無比殊勝的《圓覺經》。《圓覺經》全稱爲《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禅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其義理淵深澄澈,文辭優美酣暢,對中國佛教影響極大。此經的內容,是佛爲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叁分,我們將次第展開,逐一修學。

  我們這次共修《圓覺經》,主要以白話講述、引申,使之進一步通俗化、明朗化,適應初學者的需要。此次學習爲僧團四衆弟子和合共修,本人所述錯謬和不當之處,亦請大衆批評指正。

  請大衆雙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人類文明的終極目的,不可能從窮究物質、征服自然的二元論的外向途徑中得到解決,向外追逐的結果必然是人類的自我毀滅。置身在物欲橫流、感性泛濫的社會,人們在觊觎一切物質享受和奢華的同時,深深渴望得到一副清涼劑,來安撫浮躁、迷茫的心靈,享受靈魂深處的甯靜與安詳。

  至圓至頓的《圓覺經》之“圓覺”,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具足“真、善、美、慧”的本有特質,無需造作,本來如是。“圓覺”的終極內涵就是:修行不是創造完美,或者增加完美,而是發現完美——因爲,完美本來具足。

  充分挖掘和發揚佛教圓覺思想,對于解決當代社會空虛、抑郁的精神現狀,創造幸福、健康、文明的和諧社會,複興偉大的中國夢,具有無與倫比的現實意義。

  佛教的圓覺思想源自古印度文明,是佛教精髓文化與中華傳統文明融合後的産物,是人類文化的巅峰。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將此表述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禅宗是圓覺思想的集大成者,經由菩提達摩祖師從印度傳入中土,他于公元527年到達中國,成爲中國禅宗的第一代祖師。

  圓覺思想傳入中國主要經由兩條渠道:

  一是從漢地由達摩祖師傳入;

  二是從藏地傳入,通過蓮花生大士的大圓滿教法和瑪爾巴大師的大手印教法傳入。

  《圓覺經》是了義經,即直接、完全彰顯佛法的經典,是在第一義谛的立場上所說。《圓覺經》講一乘圓教,沒有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見性成佛,是無所偏的圓教。太虛大師《圓覺經略釋》謂《圓覺經》“托本在佛”,是解讀《圓覺經》第一重應知之義。他經立說,或依于心,或依衆生、五陰、六塵,乃至般若,此經則依于佛地心境,以佛果境界作爲經義的根據。

  《圓覺經》以其大乘了義,深刻地影響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維。作爲禅悟載體的禅宗詩歌,在運思方式、取象特點等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響,流漾著圓覺了義不二圓融、玲珑剔透的意趣,形成了獨特的美感特質。

  大乘佛法義理分爲叁大思想體系,即唯識、中觀、如來藏,這是對真如從體、相、用叁個角度的分別表述。《圓覺經》是屬于側重宣說如來藏體系的經典。如來藏的教法認爲如來藏本有,曾經被民國時期幾位居士佛學研究者批評爲等同印度外道的梵我見。也就是說,他們否定這類經典是佛法,也認爲是後期大乘佛教論師所說,原因是如來藏經典的廣爲流傳比較後期。可是,中國佛教的曆代禅宗祖師,最推崇如來藏的教法;藏傳佛教的教派中,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覺囊派的修行者,都推崇以如來藏的見解爲顯密二宗最了義的見解。對此爭議我們只作一個簡單的了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此經以單法爲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爲體,以圓照覺相爲宗,以離妄證真爲用,以一乘圓頓爲教相。

  “大方廣”,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廣是廣大的意思,是諸大乘經的通名。大,是本體。方,指萬物存在之形態。廣,作用。

  “大”是當體得名,常遍爲義。一切法中,哪一法最大呢?就是真心,它豎無初際、橫絕邊涯。豎,沒有初際、後際,是無始無終、常住不滅的;橫,沒有邊涯,無內無外,遍在一切處。所以心性本體是常遍的,稱爲大。

  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心量廣大,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瞋怒喜樂、是非善惡、頭尾等對待分別。一切諸佛國土,都如同虛空一樣。世人的靈妙真如本來是空,並無一法可得;諸法自性本來空寂,也是如此。”

  “方”是從法得名,以軌持爲義。心性體上本具恒河沙數自性功德,攝持而永不損減漏失,叫做方。

  “廣”,從用得名,包博爲義。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廣博無邊。由于體是常遍、相是無量,體上遍含一切作用。

  “大、方、廣”並非指其它,正是直說一念心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體、相、用。

  “圓覺”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又叫做無上覺。功德具足叫做圓,照破無明叫做覺。“圓覺”指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圓覺”二字,也稱作大圓滿覺、妙覺明心、一真法界、如來藏清淨真心。永明延壽大師雲:“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鹹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該括理無不歸。”千經萬論,指歸一如;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爲諸佛之本源,號爲法身;爲衆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都依此心建立,故本經單以法爲名。

  “修多羅”是梵語,意爲契經。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也就是契理契機之教。

  “了義”,應機有大小。爲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爲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在經名中申明“了義”二字,也就是指此經爲究竟之極談,乃經藏中了義之經。

  “經”者,無上的路徑,拔一切衆生苦本,使法界同歸一乘佛法,同圓佛道,是爲“經”,途徑之意,貫穿之意。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其翻譯的時間主要有兩個說法:一爲唐高宗永徽六年(665)由北印罽賓僧人佛陀多羅在白馬寺譯出(《佛祖統記》卷叁十九);二是唐武則天長壽二年(693)佛陀多羅持梵本在白馬寺譯《圓覺經》二卷(《道論法師疏》)。

  《圓覺經》譯出後,因其結構嚴謹,義理圓融,文辭典雅流暢,十二菩薩所問,各得其玄,很快就得到當時僧學兩界、政要文人的喜愛,注家蜂起,迅速流傳。在衆多的注疏者中對《圓覺經》的诠解、傳播做出卓越貢獻的,當首推唐長安佛教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宗密大師。宗密大師自稱:“禅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並著有《圓覺經疏》等一系列著作,裴休爲序,“一字一義,聳動人天”,影響極大。

  本經是佛爲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所顯示的修行途徑,將禅法表述的淋漓盡致。“圓覺”是人人本具的圓滿覺悟之心,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以下內容,是我阿難親耳聽佛說的。有一次,佛陀顯現出法報化叁身同體之功德,進入了法性本有的神通大光明寶藏,安住于空明平等的叁昧正定。此叁昧由一切如來的心性光明,共同莊嚴而成就。它也正是一切衆生本來清淨的覺性之地。在此境界當中,身體形相和心念都歸于本來的寂滅,本性無邊際的廣大平等得以呈現,它圓滿地遍布十方法界,並自然地隨順于空有不二的妙性。在這個空有不二的妙性當中,世尊化現出了清淨的國土,並且與大菩薩十萬多人共聚一處。

  此段經文爲本經的序分,敘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諸佛衆生清淨寂滅平等圓滿不二所現淨土,有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爲上首的十萬大菩薩衆,皆入此叁昧住于如來平等法會。

  “如是我聞”,由阿難尊者結集經典時所說,爲佛經開卷語。“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于佛。意思是“這是我親自聽佛所說”。《佛地經論》:“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本師釋迦牟尼佛入大般涅槃前,曾囑咐弟子四件事:

  (1)佛弟子應依“波羅提木叉”(戒律)爲師;

  (2)佛弟子應依“四念處”爲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3)集結經文之首應冠以“如是我聞”;

  (4)對待惡性比丘應用“默擯”爲之。

  “山僧講經”的故事:

  有一位出家人在山上茅棚修行,有位居士幾十年如一日的供養護持他。這位師父,普普通通、老老實實,天天受持《法華經》。有一天,師父對居士說,過幾天我就要走了,就要往生了,臨走前給你講一次《法華經》,報答你多年的護法之恩。哦?沒想到自己護持的師父竟然有了大成就,預知時至,居士又驚又喜,就按照吩咐准備好了法座。到了那一天,這個出家人搭衣持具,禮完佛就上座了,…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