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缘起

  

缘起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慈悲!今天是2013年12月1日,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沙门释清净非常欢喜和大家共同学习无比殊胜的《圆觉经》。《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我们将次第展开,逐一修学。

  我们这次共修《圆觉经》,主要以白话讲述、引申,使之进一步通俗化、明朗化,适应初学者的需要。此次学习为僧团四众弟子和合共修,本人所述错谬和不当之处,亦请大众批评指正。

  请大众双手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不可能从穷究物质、征服自然的二元论的外向途径中得到解决,向外追逐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的自我毁灭。置身在物欲横流、感性泛滥的社会,人们在觊觎一切物质享受和奢华的同时,深深渴望得到一副清凉剂,来安抚浮躁、迷茫的心灵,享受灵魂深处的宁静与安详。

  至圆至顿的《圆觉经》之“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具足“真、善、美、慧”的本有特质,无需造作,本来如是。“圆觉”的终极内涵就是:修行不是创造完美,或者增加完美,而是发现完美——因为,完美本来具足。

  充分挖掘和发扬佛教圆觉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空虚、抑郁的精神现状,创造幸福、健康、文明的和谐社会,复兴伟大的中国梦,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意义。

  佛教的圆觉思想源自古印度文明,是佛教精髓文化与中华传统文明融合后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巅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将此表述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禅宗是圆觉思想的集大成者,经由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传入中土,他于公元527年到达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圆觉思想传入中国主要经由两条渠道:

  一是从汉地由达摩祖师传入;

  二是从藏地传入,通过莲花生大士的大圆满教法和玛尔巴大师的大手印教法传入。

  《圆觉经》是了义经,即直接、完全彰显佛法的经典,是在第一义谛的立场上所说。《圆觉经》讲一乘圆教,没有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是无所偏的圆教。太虚大师《圆觉经略释》谓《圆觉经》“托本在佛”,是解读《圆觉经》第一重应知之义。他经立说,或依于心,或依众生、五阴、六尘,乃至般若,此经则依于佛地心境,以佛果境界作为经义的根据。

  《圆觉经》以其大乘了义,深刻地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作为禅悟载体的禅宗诗歌,在运思方式、取象特点等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响,流漾着圆觉了义不二圆融、玲珑剔透的意趣,形成了独特的美感特质。

  大乘佛法义理分为三大思想体系,即唯识、中观、如来藏,这是对真如从体、相、用三个角度的分别表述。《圆觉经》是属于侧重宣说如来藏体系的经典。如来藏的教法认为如来藏本有,曾经被民国时期几位居士佛学研究者批评为等同印度外道的梵我见。也就是说,他们否定这类经典是佛法,也认为是后期大乘佛教论师所说,原因是如来藏经典的广为流传比较后期。可是,中国佛教的历代禅宗祖师,最推崇如来藏的教法;藏传佛教的教派中,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的修行者,都推崇以如来藏的见解为显密二宗最了义的见解。对此争议我们只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大方广”,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诸大乘经的通名。大,是本体。方,指万物存在之形态。广,作用。

  “大”是当体得名,常遍为义。一切法中,哪一法最大呢?就是真心,它竖无初际、横绝边涯。竖,没有初际、后际,是无始无终、常住不灭的;横,没有边涯,无内无外,遍在一切处。所以心性本体是常遍的,称为大。

  六祖惠能大师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瞋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方”是从法得名,以轨持为义。心性体上本具恒河沙数自性功德,摄持而永不损减漏失,叫做方。

  “广”,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由于体是常遍、相是无量,体上遍含一切作用。

  “大、方、广”并非指其它,正是直说一念心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体、相、用。

  “圆觉”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又叫做无上觉。功德具足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圆觉”指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圆觉”二字,也称作大圆满觉、妙觉明心、一真法界、如来藏清净真心。永明延寿大师云:“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如,《华严》纯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裹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统摄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千经万论,指归一如;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圣迷悟依正因果之本。为诸佛之本源,号为法身;为众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诸法,都依此心建立,故本经单以法为名。

  “修多罗”是梵语,意为契经。凡是佛所说之经,通名契经,也就是契理契机之教。

  “了义”,应机有大小。为小乘人说者,名不了义经;为大乘人说者,名了义经。在经名中申明“了义”二字,也就是指此经为究竟之极谈,乃经藏中了义之经。

  “经”者,无上的路径,拔一切众生苦本,使法界同归一乘佛法,同圆佛道,是为“经”,途径之意,贯穿之意。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其翻译的时间主要有两个说法:一为唐高宗永徽六年(665)由北印罽宾僧人佛陀多罗在白马寺译出(《佛祖统记》卷三十九);二是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佛陀多罗持梵本在白马寺译《圆觉经》二卷(《道论法师疏》)。

  《圆觉经》译出后,因其结构严谨,义理圆融,文辞典雅流畅,十二菩萨所问,各得其玄,很快就得到当时僧学两界、政要文人的喜爱,注家蜂起,迅速流传。在众多的注疏者中对《圆觉经》的诠解、传播做出卓越贡献的,当首推唐长安佛教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宗密大师。宗密大师自称:“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并著有《圆觉经疏》等一系列著作,裴休为序,“一字一义,耸动人天”,影响极大。

  本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所显示的修行途径,将禅法表述的淋漓尽致。“圆觉”是人人本具的圆满觉悟之心,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以下内容,是我阿难亲耳听佛说的。有一次,佛陀显现出法报化三身同体之功德,进入了法性本有的神通大光明宝藏,安住于空明平等的三昧正定。此三昧由一切如来的心性光明,共同庄严而成就。它也正是一切众生本来清净的觉性之地。在此境界当中,身体形相和心念都归于本来的寂灭,本性无边际的广大平等得以呈现,它圆满地遍布十方法界,并自然地随顺于空有不二的妙性。在这个空有不二的妙性当中,世尊化现出了清净的国土,并且与大菩萨十万多人共聚一处。

  此段经文为本经的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如是我闻”,由阿难尊者结集经典时所说,为佛经开卷语。“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意思是“这是我亲自听佛所说”。《佛地经论》:“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本师释迦牟尼佛入大般涅槃前,曾嘱咐弟子四件事:

  (1)佛弟子应依“波罗提木叉”(戒律)为师;

  (2)佛弟子应依“四念处”为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集结经文之首应冠以“如是我闻”;

  (4)对待恶性比丘应用“默摈”为之。

  “山僧讲经”的故事:

  有一位出家人在山上茅棚修行,有位居士几十年如一日的供养护持他。这位师父,普普通通、老老实实,天天受持《法华经》。有一天,师父对居士说,过几天我就要走了,就要往生了,临走前给你讲一次《法华经》,报答你多年的护法之恩。哦?没想到自己护持的师父竟然有了大成就,预知时至,居士又惊又喜,就按照吩咐准备好了法座。到了那一天,这个出家人搭衣持具,礼完佛就上座了,…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