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缘起▪P2

  ..续本文上一页居士一家恭恭敬敬地合掌等着,希望能听到从来没有听过的妙法。师父说:注意,我现在要把《法华经》的奥秘告诉你们,注意听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说完“啪”一拍桌子,坐脱立亡,就地圆寂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空间取当体,时间取当下,正是《法华经》《圆觉经》及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的奥秘所在。

  “如是我闻”又作“我闻如是”,我所闻见,本来如此;诸佛实相,众生本具;世间幻象,事理圆融。

  “一时佛在”,一时一切时,佛性不生灭,不来亦不去,生死大涅槃。原来佛陀早就把宇宙时空、生死涅槃的真如实相放在每部佛经的开头,开宗明义,和盘托出。

  《如来藏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华严经》云:“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一时婆伽婆,入于”,也就是佛经中常见的“一时佛在”的意思,宣明“时间、人物、地点”。

  “婆伽婆”乃佛之果号,此号有多义,故不翻译。婆伽婆具有六种含义,皆称佛德: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

  佛经不记载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说的,只用一个笼统的名词“一时”代表尽了。不管过去千年万代、未来千年万代,就是“一时”,没有过去,亦无未来,只有当下,也就是“时间取当下”。因为时间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地球的时间不是月球的时间,月球的时间不是太阳系统的时间。过去已去皆空,未来没来是空,现在当下空。因此“一时”即是“一切时”,《金刚经》之“无寿者相”即是“轮回涅槃不二,过去现在一如”的时间无分别之义。

  “佛”者觉悟也,“住”者常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云:“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坐。”《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在《华严经》中,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以以神通把时间和空间任运整合,把刹那化作一大劫,把未来搬运至当下,一芥子可纳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不小,芥子不增。《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时,忽然入定,在定中到达灵鹫山,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出定后告诉门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近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令好莱坞导演们拍出大量关于“时空隧道”、“时间飞船”的电影,主人翁自由穿梭于过去现在未来。众生念阿弥陀佛可以求生于极乐世界,如若称念释迦牟尼佛圣号,发愿求生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以期在佛前听法,也完全可以如愿往生。

  佛法的解释分为俗谛解经和真谛解经。俗谛为以文解字,真谛为以理证义。“一时佛在”俗谛解释为“那个时间佛住在……”;真谛即为“时间空间皆幻化,常乐我净无生灭”之义。

  “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含有变化莫测、自由自在,没有障碍的意思。“大光明藏”就是圆满的心智。因为圆满的心智具有广大、光明、隐藏、奥妙的意思,所以用“大光明藏”这四个字来形容。

  “三昧”,古时多译为三摩提、三摩帝、三昧。现在有人译为定、正定、息虑凝心。三昧就是心专注于某一件事物,而不会产生散乱的现象。“正受”,正定中受用。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一切如来——其实众生本体亦是如来。众生迷惑于这种业流,或者说被业流所左右,不能自制,不能超越无记、掉举、昏沉,就会堕于所谓的业流之中,不能得以庄严住持。这种庄严与光严的住持,正是一切如来的再现。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但以妄想执着,丧失清净法益,分别取着,种种熏染,流转于六道,乃至出离于圣道,辗转于轮回。

  禅宗四祖道信初参僧璨大师时,他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僧璨大师反问:“谁缚住你了?”是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束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脱。我们能心无所缘,自然无碍。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佛住寂光真境,是法性身,本无身心之相,称为寂灭。寂灭,不生不灭的意思。既无生灭,自然平等一相,复归本源,实际理地,诸佛与众生,事实上从来未曾离开此大光明藏一分一毫。此大光明藏圆满周遍,含裹十方,广大无外。

  

“不二随顺”有二种含义:

  

一、体用不二,用随体遍,体用一致,故曰不二;

  

二、谓身土、圣凡、自他、动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圆融,圣凡不隔,自他平等,动静一如,随顺一真,无有二相,是为随顺不二。因此于一真不二境中,现诸净土。

  

“不二境”,即寂灭真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现诸净土”,正显从自受用身土,现出他受用身土,为十二位法身大士,说此圆满修多罗教。

  

根据大乘佛法说,诸佛都在常寂光土。此种光明净土,没有无常的物质与身心等变化,所以称为“常寂”。“寂”是寂静不动的意思。也就是一般大乘经典所说,唯有佛在这寂灭光明净土中。然而《圆觉经》说此光明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所以经中说“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本质。

  

不二境就是没有差别相的境界。本经说“现诸净土”,也称作密严净土,或者称为庄严境界。即告诉我们,佛在众生生灭的世界中安住涅槃,而众生则是在诸佛涅槃的世界中体验生灭。以放映电影比喻:放映机的灯光,透过影片的底片,射到银幕上,就看到电影在开演。如果以光明来看,是光明照射透过底片而产生影像,但是在电影观众看来,那是一出起伏多变,悲欢离合,情节多变的戏,原因是观众只看透过底片射到银幕上的光影,没理会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实光是不二的,底片后的光只是被底片过滤了形成光影。我们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来看,那是光明的显现如幻境界,里面并没有众生与世间,此光明显现于众生前,被其六根过滤而形成他所倾情投入和体验的身心世界。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如此法会,如来宣化,一切众生、一切与法会诸有缘者,各个得平等真实究竟圆满的利益、无差别的利益。所谓“平等法会”。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其中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为诸位大菩萨之上首。他们率领各自的眷属,都进入了三昧正定,共同安住于如来化现的平等法会。

  祖师解释说:“十二菩萨,以文殊为首,根本不能离般若,先悟得根本智,是为正因,悟后方入正修分,故次为普贤,所以表行也,前为知,此为行,合之即知行合一。但法眼不开,惑根不断,宜普照洞明,故次普眼。由体起用而大之,金刚宝藏之体方露,故次金刚藏。惟破相归性,色空不二,根本智仍随识而转,破识即是转智,明相即可见性,故次弥勒。及至性相融通,入于不二,自然断惑证真,慧目清净,故次清净慧。由此*轮无尽,入于微妙,得大自在,威德无上,故次威德自在。惟至微者音,难辨者微,三种微妙法门,或止观,或禅那,先后应有所择,或单修,或齐修,根器各有不同,不当其机,难期精进,故次辨音。因文殊而明般若之体,因普贤至辨音而起般若之用,根本已明,大事已辨,然而业障未除,欲期障尽明现,应彻了妄相缘起之根,我相为业障之祖,一破一切破,一净一切净,故此净诸业障。我见虽空,尚未空空,微细之我,乃系于法,法见未净,不名普觉,故次普觉。及至人法双忘,方入三昧大光明藏,一身清净,多身至多世界,一一清净,通百千世界,十方遍满,乃名圆觉,故次圆觉。如是正因正修,入于正觉,盛德巍巍,亚于佛位,贤位中首,故次贤善首。菩萨名号,本以表法,此则合于修行过程,十二菩萨,合德为一,亦表其至德而已。”

  十二菩萨,由高见到低行,依次展开,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事严密,滴水不漏。

  本经的会场是在佛所显现的光明净土,听法众是大菩萨与其眷属,并且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如此胜会境界,阿罗汉也无法体验,凡夫更不用说了。而我们今天有幸在人间得闻此经,实在是殊胜难得,必会法喜充满,教益无穷!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缘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