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緣起▪P2

  ..續本文上一頁居士一家恭恭敬敬地合掌等著,希望能聽到從來沒有聽過的妙法。師父說:注意,我現在要把《法華經》的奧秘告訴你們,注意聽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說完“啪”一拍桌子,坐脫立亡,就地圓寂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空間取當體,時間取當下,正是《法華經》《圓覺經》及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的奧秘所在。

  “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我所聞見,本來如此;諸佛實相,衆生本具;世間幻象,事理圓融。

  “一時佛在”,一時一切時,佛性不生滅,不來亦不去,生死大涅槃。原來佛陀早就把宇宙時空、生死涅槃的真如實相放在每部佛經的開頭,開宗明義,和盤托出。

  《如來藏經》雲:“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俨然不動。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華嚴經》雲:“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衆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一時婆伽婆,入于”,也就是佛經中常見的“一時佛在”的意思,宣明“時間、人物、地點”。

  “婆伽婆”乃佛之果號,此號有多義,故不翻譯。婆伽婆具有六種含義,皆稱佛德:一、自在;二、熾盛;叁、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

  佛經不記載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說的,只用一個籠統的名詞“一時”代表盡了。不管過去千年萬代、未來千年萬代,就是“一時”,沒有過去,亦無未來,只有當下,也就是“時間取當下”。因爲時間是相對的,沒有固定的。地球的時間不是月球的時間,月球的時間不是太陽系統的時間。過去已去皆空,未來沒來是空,現在當下空。因此“一時”即是“一切時”,《金剛經》之“無壽者相”即是“輪回涅槃不二,過去現在一如”的時間無分別之義。

  “佛”者覺悟也,“住”者常也,一切衆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爲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雲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雲:“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坐。”《涅槃經》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在《華嚴經》中,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以以神通把時間和空間任運整合,把刹那化作一大劫,把未來搬運至當下,一芥子可納叁千大千世界,世界不小,芥子不增。《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時,忽然入定,在定中到達靈鹫山,佛在靈鹫山講《法華經》,出定後告訴門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有散”。近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令好萊塢導演們拍出大量關于“時空隧道”、“時間飛船”的電影,主人翁自由穿梭于過去現在未來。衆生念阿彌陀佛可以求生于極樂世界,如若稱念釋迦牟尼佛聖號,發願求生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以期在佛前聽法,也完全可以如願往生。

  佛法的解釋分爲俗谛解經和真谛解經。俗谛爲以文解字,真谛爲以理證義。“一時佛在”俗谛解釋爲“那個時間佛住在……”;真谛即爲“時間空間皆幻化,常樂我淨無生滅”之義。

  “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含有變化莫測、自由自在,沒有障礙的意思。“大光明藏”就是圓滿的心智。因爲圓滿的心智具有廣大、光明、隱藏、奧妙的意思,所以用“大光明藏”這四個字來形容。

  “叁昧”,古時多譯爲叁摩提、叁摩帝、叁昧。現在有人譯爲定、正定、息慮凝心。叁昧就是心專注于某一件事物,而不會産生散亂的現象。“正受”,正定中受用。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一切如來——其實衆生本體亦是如來。衆生迷惑于這種業流,或者說被業流所左右,不能自製,不能超越無記、掉舉、昏沈,就會墮于所謂的業流之中,不能得以莊嚴住持。這種莊嚴與光嚴的住持,正是一切如來的再現。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一切衆生本來清淨,但以妄想執著,喪失清淨法益,分別取著,種種熏染,流轉于六道,乃至出離于聖道,輾轉于輪回。

  禅宗四祖道信初參僧璨大師時,他說:“願和尚慈悲,開示我解脫法門!”僧璨大師反問:“誰縛住你了?”是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束縛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自己束縛還須自己解脫。我們能心無所緣,自然無礙。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佛住寂光真境,是法性身,本無身心之相,稱爲寂滅。寂滅,不生不滅的意思。既無生滅,自然平等一相,複歸本源,實際理地,諸佛與衆生,事實上從來未曾離開此大光明藏一分一毫。此大光明藏圓滿周遍,含裹十方,廣大無外。

  

“不二隨順”有二種含義:

  

一、體用不二,用隨體遍,體用一致,故曰不二;

  

二、謂身土、聖凡、自他、動靜,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圓融,聖凡不隔,自他平等,動靜一如,隨順一真,無有二相,是爲隨順不二。因此于一真不二境中,現諸淨土。

  

“不二境”,即寂滅真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現諸淨土”,正顯從自受用身土,現出他受用身土,爲十二位法身大士,說此圓滿修多羅教。

  

根據大乘佛法說,諸佛都在常寂光土。此種光明淨土,沒有無常的物質與身心等變化,所以稱爲“常寂”。“寂”是寂靜不動的意思。也就是一般大乘經典所說,唯有佛在這寂滅光明淨土中。然而《圓覺經》說此光明是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所以經中說“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意思是說,一切衆生都具有如來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

  

不二境就是沒有差別相的境界。本經說“現諸淨土”,也稱作密嚴淨土,或者稱爲莊嚴境界。即告訴我們,佛在衆生生滅的世界中安住涅槃,而衆生則是在諸佛涅槃的世界中體驗生滅。以放映電影比喻:放映機的燈光,透過影片的底片,射到銀幕上,就看到電影在開演。如果以光明來看,是光明照射透過底片而産生影像,但是在電影觀衆看來,那是一出起伏多變,悲歡離合,情節多變的戲,原因是觀衆只看透過底片射到銀幕上的光影,沒理會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實光是不二的,底片後的光只是被底片過濾了形成光影。我們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來看,那是光明的顯現如幻境界,裏面並沒有衆生與世間,此光明顯現于衆生前,被其六根過濾而形成他所傾情投入和體驗的身心世界。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如此法會,如來宣化,一切衆生、一切與法會諸有緣者,各個得平等真實究竟圓滿的利益、無差別的利益。所謂“平等法會”。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其中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爲諸位大菩薩之上首。他們率領各自的眷屬,都進入了叁昧正定,共同安住于如來化現的平等法會。

  祖師解釋說:“十二菩薩,以文殊爲首,根本不能離般若,先悟得根本智,是爲正因,悟後方入正修分,故次爲普賢,所以表行也,前爲知,此爲行,合之即知行合一。但法眼不開,惑根不斷,宜普照洞明,故次普眼。由體起用而大之,金剛寶藏之體方露,故次金剛藏。惟破相歸性,色空不二,根本智仍隨識而轉,破識即是轉智,明相即可見性,故次彌勒。及至性相融通,入于不二,自然斷惑證真,慧目清淨,故次清淨慧。由此*輪無盡,入于微妙,得大自在,威德無上,故次威德自在。惟至微者音,難辨者微,叁種微妙法門,或止觀,或禅那,先後應有所擇,或單修,或齊修,根器各有不同,不當其機,難期精進,故次辨音。因文殊而明般若之體,因普賢至辨音而起般若之用,根本已明,大事已辨,然而業障未除,欲期障盡明現,應徹了妄相緣起之根,我相爲業障之祖,一破一切破,一淨一切淨,故此淨諸業障。我見雖空,尚未空空,微細之我,乃系于法,法見未淨,不名普覺,故次普覺。及至人法雙忘,方入叁昧大光明藏,一身清淨,多身至多世界,一一清淨,通百千世界,十方遍滿,乃名圓覺,故次圓覺。如是正因正修,入于正覺,盛德巍巍,亞于佛位,賢位中首,故次賢善首。菩薩名號,本以表法,此則合于修行過程,十二菩薩,合德爲一,亦表其至德而已。”

  十二菩薩,由高見到低行,依次展開,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理事嚴密,滴水不漏。

  本經的會場是在佛所顯現的光明淨土,聽法衆是大菩薩與其眷屬,並且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如此勝會境界,阿羅漢也無法體驗,凡夫更不用說了。而我們今天有幸在人間得聞此經,實在是殊勝難得,必會法喜充滿,教益無窮!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緣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