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和本尊是不二的。上師的所有能量都是來源于本尊和叁寶,但是我們直接和本尊、叁寶溝通的時候,感覺不明顯,往往找不到感覺。我們就借助上師的假相來顯發本尊的能量。在修行中,對上師的至誠恭敬能夠顯現我們自性的智慧。
美國有種NLP教練技術,是做企業培訓,企業顧問,專門培訓教練的。也是用上師入心法的這種方式,完全就是佛教的大瑜伽教法。你想成爲哪一個導師,你就看這個導師的光盤,看這個導師的著作,理解他,臨摹他,你臨摹他說話的語氣、手勢、動作,觀想他和你合二爲一,他的靈魂你的身體,于是你再上去講課的時候,你和他就不二了,叫NLP教練技術。其實,大瑜伽法是超越宗教的,在世出世間都是可以應用的。
在佛教中如何來表诠的呢?叫“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們的心裏有佛,你就成了佛。心作心是,諸佛所有的一切智慧都是從心裏想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進來的。你要從外面學,是有限的;而從心中顯現,是無限的。
這是六祖教導門人,我們也要祈請六祖從我們心性中顯現,讓我們擁有智慧,自覺覺他,廣利有情。無論是古往今來的一切賢聖,無論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一切聖人,他們的悟道都是從心性顯現的。我們大家也是用種種的方法去顯現,哪幾種方法顯現最快呢?
1.稱贊。你要想成爲哪一位本尊,給自己建立一個夢想板,建立一個目標。像我們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要成佛就叫阿彌陀佛,也要建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好,我們就向阿彌陀佛邁進,我們隨時隨地持念阿彌陀佛聖號,贊歎阿彌陀佛,一說到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就心生歡喜,無限的贊美。
2.禮敬。我們要拜阿彌陀佛。無論拜哪個佛菩薩的像,無論拜哪個聖賢善知識的像,我們嘴裏都念著“南無阿彌陀佛”,都觀想著一切賢聖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拜爹拜娘,爹娘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世間也是阿彌陀佛的顯現。于是,這樣強烈地去思維、禮拜、禮敬。
3.供養。我們的一切功德供養阿彌陀佛。我們大家都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莊嚴佛淨土就是供養阿彌陀佛,讓極樂世界越來越莊嚴的意思。所以,我們做任何好事,我們做飯也要雙十合掌,先念供養阿彌陀佛,供養十方諸佛。然後,我們所做的好事,一切榮譽歸于阿彌陀佛,買的新樓供養阿彌陀佛,買的新車供養阿彌陀佛,一切供養阿彌陀佛,都是阿彌陀佛的,我也是阿彌陀佛的,連我也供養阿彌陀佛。如此去供養阿彌陀佛。
4.作意。就是思維,要觀想阿彌陀佛。沒事就想他,想他的音容相貌,想他的一言一行,想他充滿著微笑,放著無限的光明,想他利益衆生,慈悲衆生,想他和藹可親,想他用手摸我的頭頂,撫摸我。你要去想到作意,想著和阿彌陀佛一起共進晚餐,一起遊戲江湖。想著阿彌陀佛永遠與我同在,這叫作意。
5.觀像。《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首先,我們觀看阿彌陀佛的像,看阿彌陀佛的發髻、手、耳朵,經常看阿彌陀佛莊嚴相好。畫家講,胸有成竹能畫竹子。我們心中有佛,我們的一切就會和佛一樣顯現。相由心生,我們的貌相都會和阿彌陀佛越來越接近。如此去起修,我們和阿彌陀佛的本尊瑜伽就會建立起來。
師于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爲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惠能大師在唐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也就是後來改元的延和七月時,命門下弟子到新州的國恩寺建塔,又派人催促早日完工。到了第二年夏末,終于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衆,對他們說:“我到八月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們如果有什麼疑問,須趁早發問,我當爲你們解答,消除你們心中的疑惑。一旦我去世以後,就沒有人教導你們了。”法海等人聽了這話,都傷心地流淚悲泣,只有神會神情如常不動,也沒有流淚哭泣。
“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神會當時還是個小和尚,非常年輕,神會的前世是張別駕。《壇經·自序品》講到,神秀上人寫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大家盡皆贊歎,都在念誦。六祖惠能那時還沒有出家,只是個淨人,被安排舂米,就像民工一樣。他說,我也有個偈子,能不能幫我寫一下?當時張別駕笑話他,說,你也要寫個偈子,真是甚爲稀有。六祖就呵斥他說:“上上人有沒意智,下下人有上上智,若輕于初學,有無邊罪過。”張別駕是江州別駕,江州就是九江,別駕相當于九江市的副市長,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高幹了。這個人有極大的善根,六祖當時穿得破破爛爛,是寺院裏的一個義工,如此指責呵斥張別駕,張別駕立刻忏悔說:“好好,我給你寫,我給你寫,如果你悟道了,一定記得要度我。”六祖就念了個偈子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張別駕給他寫在牆上了,大家都非常驚訝。當時張別駕已是長者,去世後轉世回來,又到了六祖的門下,就是神會。當時神會剛到寺院的時候,是個小和尚,六祖非常喜歡他,前邊曾經介紹。
六祖要圓寂的時候,別的法師一聽老和尚要走,都哭得稀裏嘩啦的,“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爲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汝。汝等悲泣,蓋爲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大師說:“神會小師卻能懂得善與不善平等,不爲毀謗或贊譽所動搖,不生悲哀或快樂的情緒。其他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你們這幾年在山中都修的什麼道?你們現在悲傷涕泣,是爲誰擔憂呢?如果是憂慮不知道我的去處,我自己是知道要去哪裏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處,也就不會預先告訴你們了。你們悲傷涕泣,是因爲不知道我的去處;如果知道我要去哪裏,就不應該悲傷涕泣了。法性本來就沒有生滅去來,你們都坐下來,我爲你們說一首偈,叫作真假動靜偈。你們誦得此偈,就能與我的心意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會失卻宗門的宗旨。”
其實,六祖門下的人很多,都證量很高。這是說那些人都已經到各地弘法去了,留在身邊的這些弟子,“余者不得”,是指留在這裏的其他人,你們在山中修道這麼多年,你們修的什麼?修到哪裏去了?
六祖說,你們在這裏哭哭啼啼的,哭誰呢,哭你們自己,還是哭我?你要是哭我,你擔心我不知道去哪裏,我自己知道去哪裏。我要是不知道我去哪裏,我怎麼會提前預報給你們我要往生呢?你們哭哭啼啼,大概都不知道我要去哪裏。你們要知道我去哪裏,你們才不會哭呢。那麼,要去哪裏呢?如果從現象說,就是去佛國淨土,但是從究竟地說,六祖是即身成佛的,他直接入于常寂光土,直接與法性合二爲一。常寂光遍滿世界,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融攝在六祖的心性中。
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向六祖祈禱智慧的時候,六祖都會現于我們身邊,加持我們,令我們生起無上的智慧。所以說,他老人家完全融入常寂光,融入整個法界,他與我們是同在的。衆人不知,就會哭哭啼啼。六祖說,你們要知道我去哪裏,你們就不會哭了。
法性是指我們的本性,我們的自性,我們的如來藏海,沒有生滅以及去來的概念。我們所見聞覺知的這個宇宙、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法界,這個法界的真實面目沒有什麼來、去、生起、滅掉,沒有這一切。你們坐好,我要給你們說一首偈子。這個偈子叫真假動靜偈。
你們大家回去,好好誦念這個偈子,好好修持這個偈子,就和我的心是相同的。我們知道六祖的心是完全證得了佛心,我們和六祖的心相通,就是和佛的心相通。所以六祖說,按照這個偈子修習,就可證得與佛的同心,與佛的同性,與佛的同在。你們依照這個修行,就不會失去了禅宗的真正內涵,禅宗的無上密意。
衆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
執…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