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法修行,又不可什么都不想,这样反将造成佛道上的障碍。如果只是听人说法而不实地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说法不要住相。你们如果能够悟解,并且依照这样去说、去用、去行、去作,就不会失却本宗的宗旨了。
如果一个弘法的人光执著于相,作种种的法想求得真实的实相,求得真实的见性,或者广立道场,或者建很多寺院,或者开多少讲堂,说有无之过患,甚至嫉恶如仇,这一类的。“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我曾经就卡在这上面,到哪里讲课,都要大家孝敬父母,兄弟和睦……那时候在民间普及佛法,老讲这个,累劫不能见性,是需要超越的。当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作为道次第,讲孝敬父母、夫妻和睦这一类的,更能够让众生感觉到佛法的可亲可敬,从而进入修学,趋入上乘。但是,不要把那个当成永恒,不要把那个当成是根本,要再次超越。如果仅仅是光靠多建寺院,多印书,多放生来想见性,门都没有。佛性是从内向外显现的,而不是你在那里造作出的。所以说到这里,大家要知道,真实的修行,古往今来的一切圣贤,他的智慧的生起不是靠外面积累进来的,而是从他的内心深处向外显现的,佛陀也是如此。佛陀在六年的苦行中,遍访各种外道不得解脱,后来在菩提树下独自悟道,道从他的心性中显现,佛性完全从他心性中释放,于是他成了佛陀。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成为大海。
基督也是这样。基督传记中讲到,耶稣在河边见到约翰在施洗,于是基督就到他面前,去求得施洗,约翰给他施洗的时候圣灵降临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拥有了上帝所有的慈悲博爱。传记中说圣灵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其实是说圣灵从他的心性中显现。他自此之后,就有了无边的博爱,自称是上帝之子。其实,当心性显现的时候,任何人都是上帝之子。这个上帝我们可以理解为佛性,我们说这个桌子也是佛性显现的。作为我们来说,当佛性从我们心性显现的时候,我们就是如来的佛子!佛是法王,我们就是法王子!当佛性从我们心性中显现,就好比是来到我们身上降临,是降临还是显现,其实是一个概念,两种说法。
我们再来看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怎么悟道的呢?当时的中东各部落混战,互相征战、杀戮,穆罕默德对杀戮非常厌倦。他从小就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喜欢在山洞里独自体悟,在山洞里静坐的时候,心中有种声音产生,说:“宣说,宣说!”他当时害怕了,怎么有这样的声音,吓得跑回家。跑到他妻子怀里说:“我害怕,到底是什么声音,我可不想当巫师,是什么魔来缠着我?”这时候,他去见了他的叔叔,他叔叔是一个证道之人,他叔叔说:“上帝选择了你,希望你来宣道!”于是,他就知道不是魔,这是上帝的声音从他心性中显现,于是他就脱口而出,记录下来就是《古兰经》。你看他不是从外面来的,他是从心性显现的。
中国的孔子,孔子的老师好几个,包括老子等都曾经教导过他,但他有个根本的老师是周公。周公和他相差几百年,周公当时也是封于鲁国一带。孔子从小对周公就心生膜拜,他每次都效仿周公祭祀祖先,每次祭祀他都祈请周公在他梦里显现,他经常会梦见周公,他所学的礼乐之法都是周公在梦中给他教授的。到后来他年事已高,为了写《春秋》,很忙碌,同时又为《周易》写大传,他有时候惭愧地跟弟子们说:“好惭愧,我已经好几天没梦到周公了。”
我们再看王阳明,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一代大德,他悟得了孔颜心法。他梦到孔子颜回在他梦中教授他,孔子和颜回的心法在他心性中显现,所以叫悟得孔颜心法。佛教讲究佛的心法,王阳明其实就把佛教禅宗的很多证悟思想纳入到儒家了。他当时曾经斟酌过:我是现出家相当和尚呢,还是现在家相传播儒学?当时抓阄抓了个传播儒学,于是他就传播心性儒学。
因此,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一切贤圣所传播的法看似有所不同,其实都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讲到,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诸佛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他所宣讲的都有共通之处。我们要成佛,不是把外面的书籍苦读死背,都纳进来,而是要借助书籍、光盘这些教导来诱发我们自性的智慧显现。自性的智慧不显现,外面学的再多也只是个知识。知识对于解决烦恼没有任何作用,只有自性智慧才能够解脱烦恼。外面学来的东西那是容易增加烦恼的,容易增加分别、判断、攻击,强化贪瞋痴等这些错误思想。所以,智慧要从自性中显现。这里讲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他做成个学问家了,佛学是修行的,是了生死的,是证悟自性的。不能做成知识家、学问家。但是,你也不要听了之后百物不思,就那么发呆,那也不行。那就把道性也卡住了,所以佛法是活泼泼,不离一切法,而又超越一切法。
六祖说:大家要按照我所说的这样,不要被任何的道性,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不要被一些性相卡住我们的道用,让我们的自性真实的从我们的自心中显现。但是,你也千万别认为,好像一听说不需要修,你就生了邪念:那咱就不修了吧?可不能这样想。你要依法修行,还要不被修行的相给卡住。你们要是真能明白了,依据我所说的去用,依所说的去行,依所说的去作,就是不失本宗的深广内涵,不失本宗的不共特色。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果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就用“无”来答;问“无”,就用“有”来答;问“凡”,就用“圣”来答;问“圣”,就用“凡”来答。就这样,二边对待法的相互为因而离却二边,就显出了中道义理。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像这样一问一答,其余的问题也完全依照这样作答,就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了。假如有人问:“什么叫作暗?”就回答他说:“明就是因,暗就是缘,光明消失了就黑暗。以光明来显现黑暗,以黑暗来显现光明,一来一回相互为因,而成中道义理。”其余的问题都可以这样回答。你们今后传法,要依照这种方法转相教导传授,不要失却顿门宗旨!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六祖大师举出三十六对法,就是告诉弟子们,要从对待法里超越出来,才能契合中道实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以空遣空,以法对法。如此,两边相因,而随即离却两边,就能开显无所著的中道义,而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
佛陀成道后,初转*轮时,即为五比丘揭示说:离于偏执,履中正而行,这才是解脱之道。也就是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此乃佛陀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活,深体“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
所以,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义,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义,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义,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义。我们要远离苦乐二边,才能入中道义。
如有人问,什么是暗?回答说,明是因,暗是缘,明的没有了,暗就显现,以明来显暗,以暗来显明,这两者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你说的“明”,是建立于因为有“暗”,所以才有“明”。这个明指的是和暗相对的状态,但是同时我们对于明和暗还要再超越,不要把明和暗对立起来。这两者还是要圆融无碍的,再上升到中道义。这就是透过现象说本质,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样,你直接说本质他听不懂,你在现象上否定再否定。这就叫否定之否定,然后告诉他实相。所以,看禅宗说话,有时候跟抬扛似的,有时候绕口令似的,有时候你不知道他说什么,其实都是破相。我们看禅宗的公案,为什么看不懂呢?就是你离了当场,他有个文化背景的。有些禅宗公案中拿出了祖师的两句话来,在这之前他有别的交流,有别的因缘,你可能不知道,你所有的材料不足的时候,你就看不懂他说什么,但他有个基本宗旨就是破相,破众生执著的那个假相。
就像小孩走路,他不会走,你就给他个挪步车子,他推着就能学走路。但你不能老让他推着小车子,将来你还得再把车子夺回去,他就会走了。你给他个拐棍,他拄着能走了,如果不甩掉拐棍,拐棍又成了他的障碍了,所以夺掉拐棍,这就叫边立边破。不让他被任何一个相卡住,就叫道人,卡住就叫凡人。
平常心就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于有无、苦乐的二边。有时候太苦了,苦得人消极烦恼;如果太快乐了,也会乐极生悲。不偏于苦乐二边,自有一个超越苦乐的境界。我们在思想上,也不可过于偏激。常常有很多人思想偏激,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生活中了无生趣。如果我们能以六祖大师的三十六对法来过中道的生活,来做一番身心的修养,则生活中必然会有另一番的光风霁月。
六祖所说,就是教授大家,一是自己体悟,二是能把佛法说得圆融,为众生破相而不为众生建立名相。同时,我们自己修学的时候,大家要记住一点,要把自己自性的智慧调显出来。最快的方法借助外面的经书、光盘来诱导自性智慧的显现。
在我的体验中,上师瑜伽和本尊瑜伽是最快的修法。什么是上师瑜伽、本尊瑜伽呢?瑜伽就是相应的意思,和谐、统一、一致等涵义。上师和本尊其实是不二的。本尊,我们一般是指某一位佛菩萨,但这个佛菩萨往往我们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头,而没有亲自见过他本人,我们只是见过他的一些假像显相。上师,就是我们认可的比较接近的,对他有信心的善知识,我们称作上师,…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