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嘱品第十
付嘱就是临终交待,这是最后一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有一天,大师把他的门下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叫来,对他们说:“你们和其他的徒众不同,我灭度以后,你们都是住持一方弘法教化的禅师。我现在教你们如何说法,才能不失本宗顿教法门的宗旨。”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说法时,应先举述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相对法,如有出没就会落于两边,说一切法不要背离了自性。如果忽然有人向你问法,说话都要双句相对,彼此来去相互为因,最后两边的对待全部去除,更没有其他可着之处。
大家都会玩概念,立标准,拿自己的标准来指责别人的标准,往往都认为自己的标准是最好的,人家的标准是错的;接纳了一种新的标准,又把另一种标准给丢了。这里是说,不被任何一种标准卡住,也不否认任何一种标准,统统都要超越。
“来”和“去”,互为因果,说左是因的时候,右就是果;说右是因的时候,左就是果。这两者都要谈到,这样法就圆融了。否则,会成为一个新的标准把别人卡住,要再次破除和超越。
“二法尽除”,就是左的或者右的都要除掉它,除到完全超越,不留一切法,不立一切见,不立一切法,不立一切标准。不立一切标准,是不是也成了标准呢?那就再超越它。
佛法以中道为根本,凡是离于中道的对待法,不管你说空说有,讲色讲心,都不是究竟的。因为在真理实相中,本来一切皆空,没有相对的是非好坏、生灭有无。
唐朝杜鸿渐宰相,有一次与无住禅师在寺院后论道,刚好庭前树上有只乌鸦拉高了嗓子在啼叫。无住禅师问杜相国,是否听到乌鸦的啼声?杜相国回答道:“听到了。”
后来乌鸦飞走了,无住禅师又问杜相国,是否还听到乌鸦的啼声?杜相国照实回答道:“听不到了。”
无住禅师却非常认真地说道:“我现在还听到乌鸦的啼声。”
杜相国听后,惊奇不已,问道:“乌鸦已经飞走,早就没有声音了,为什么你说还听到乌鸦的啼声呢?”
无住禅师解释道:“有闻无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声是无常,声无生灭。故乌鸦有去来,而吾人闻性则无去来。”
世间诸法,皆为对待之法。如上下、去来、有无、生灭、大小、内外、你我、是非、善恶、好坏等,都不是究竟的。六祖大师要弟子们明白对待法,就是要弟子们能从对待法里取一个中道义。因为,唯有中道才能超越。
世间上的人往往不能过中道的生活,终日在对待法上起种种分别,时而这般,时而那般,因此烦恼、纷争不已。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能够离开偏执的两边,甚至善恶一起蠲除,一起放下。对于世间上的对待法,如果你能通达,能够超越它,就能够超越自己,超越对待。如此,自能任性逍遥,随缘自在地过生活了。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这些概念,都是指我们的感知系统。五阴、六尘、六门,这是三科法门。再就是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尘。尘,就是像尘土一样,并非真实,是个虚假现象。众生成佛都是从十八界起修的,顺藤摸瓜,就路还家,回归本性。十八界外加地、水、火、风、空、根、识,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五个。在《楞严经》中有《二十五圆通章》指的就是从十八界加地、水、火、风、空、根、识而悟道,就是二十五圆通。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自性能含容万法,所以叫作含藏识;如果起了分别思量,就是转识。由转识生起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对外接触六尘,就这样,十八界都是从真如自性而起用。自性如果邪,就产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产生十八正。如果表现出恶用,就是众生用;如果表现出善用,就是佛用。用自哪里来呢?由自性而来。相互对待的诸法,外境无情方面有五对法:天和地相对,日和月相对,明和暗相对,阴和阳相对,水和火相对。这是五对相对法。
我们的自性在众生来说叫藏识,说识的时候就是众生,说智的时候就是圣贤,就是悟道了。我们现在是用识感知这个世界,就有错觉,就感知到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烦恼。我们调整感觉,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只需要转错觉为正觉,叫转识成智。当你转识成智的时候,你没有改变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给你的感觉却已经变了。所以,修行真正的证量是把错觉调整到正觉上,把我们凡夫的感觉调整到佛菩萨的感觉上。怎么能够调整它呢?就看经典中如何描述的佛菩萨的境界。那个境界就是我们应该有的境界,正常境界。我们现在就是非正常境界。调整回去就可以了,那是可借鉴可临摹的,只需要调整过去。
“若起思量,即是转识。”如果我们对某个事物起思量,思量就是分别它,这时候就是转识。我们起了分别的时候,分别见就从我们的六识产生。出六门,就是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延伸出去。见六尘,就是把外面的错觉收摄回来见到六尘,六尘就是外在的错误信息。
“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而这一切都是自性的力量在显现。作为凡夫可能没有感觉到自性在起作用,但是自性一直是在起作用。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已知的世界是我们自己向如来藏祈请订做出来的。如来藏,具有无边的幻化力,而我们的妄心带着分别去感知、去思考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就被造作幻化扭曲了。
我们眼前见闻觉知的世界,都是从我们自性起用而显现的,你想要什么就来什么。每个人仔细想想,自己这一生,基本上都是你想什么,想着想着那个事就来了。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着想着那种生活就出现了,真正是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自性是没有邪正的,“自性若邪”,指的是自性被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叫若邪,不要想成自性是邪。是我们错误理解了,所以我们现在的眼前就出现了错觉。自性若正,我们自性所产生的感觉是正确的,是正觉,于是眼前显现的就是实报庄严的佛国境界。我们理解错了,就会显现五浊恶世的凡夫境界。是你感觉的问题,理解的问题。
“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什么叫用?就是作用。体、相、用,这是来表述一个事物的。就像以这个桌子为体,它的相就是上面平的下面四条腿;用就是作用,可以拿它作讲桌,也可以在上面吃饭喝茶。体、相、用,我们一般说体和用。自性是体,所谓的恶用就是错用,错用的时候就是众生用,就是众生境界。我们对自性的妙用善用就是佛用,佛用就是实报庄严土。同样是佛性在显现这一切,用佛心去体悟和感知它,就是实报庄严土的极乐世界;用凡夫的心去体悟和感知它,就是五浊恶世。所以,叫“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这是法相、语言方面有十二对法。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对法。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六祖说,此三十六对法如果懂得如何运用,就能使道贯穿于一切经法,而且出入不落于两边。真如自性随缘起用,和人言谈时,对外要能即于一切相而不执著一切相,在内要能即空而不执著空。如果完全著相,就会助长邪见;如果完全著空,就会增长无明。执著空见的人,有的诽谤佛经,肯定地说“不用文字”。既然说不用文字,那么人也不应该有语言,因为这语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又说“直指之道不立文字”,就是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又见到别人在说法,就诽谤别人所说著在文字。你们应该知道!自己执迷还罢了,又诽谤佛经。千万不可诽谤经法,否则将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如果外著于相,而造作有为法来寻求真道;或者到处建立道场,而辩论有无的过患,像这样的人,即使历经多劫也不可能明心见性。只许依照…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