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P4

  ..续本文上一页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所有的徒众都一齐向六祖作礼,请大师说偈。偈语是这样说的:一切万法皆非真,不要颠倒看作真。若是当作真实看,此见完全不是真。若能自心识得真,离了假相即心真。自心不能离假相,既已无真何处真。有情本来就解动,木石无情才不动。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如寻自心真不动,不动自存于动中。不动若是顽不动,无情却是无佛种。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只要能作这样看,此见就是真如用。告诉诸位学道人,着力必须要用意。勿在大乘宗门下,却仍执著生死见。彼此谈论若相契,就应共论佛法义。所言若实不相契,也应合掌使欢喜。宗门原本是无诤,有诤就失真道义。固执违逆诤论者,心性便转入生死。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一切都没有真,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这个世界,“一切”是指我们所看到的,它都不是真实现象,它只是一个假相的幻化。佛教不说它没有,是说它幻有,说它假有。不要把你所见的,这个见不只是看到的意思,它指的是见闻觉知听到的现象界。你不要把现象当成真实的。

  你要是认为这些是真的,在现象上用功夫,你不会有什么成果。这就是指我们的修行了,你在现象上用功是不行的,要从心性上去体悟。这个外在的生灭世界,你无论怎么运作,你做不出个什么东西的。因为,它是生灭的幻有。就像梦里,你无论在梦里构建一个什么城堡,构建一个什么殿堂,都不能成就道业的。你要了知这一切都是幻化的,是从哪里幻化的呢?你顺着幻化的境相顺藤摸瓜,去参去悟,抱着一句语言或者盯住一个显现点去起修,深深地进入,就能够体悟到究竟的空性状态。空性就在这种假相中,不要认为假相没了它才有空性,不,空性就融摄在这种假相之中。你对任何一个假相,你使劲地去顺藤摸瓜,你摸到它的根,它的根就是空生万有。所以说,你如果仅仅停留在末端,而不是顺藤摸那个瓜,仅仅停留在这个现象上,你见到的都是假相。如果我们用假相衡量、验证假相,就会更执著假相实有,轮回就更坚固。这个真是真理的意思,也指我们的证量,也指我们的空性究竟了义,包含着多重涵义。我们大家知道,单纯在现象上用功夫,不能够成就道业。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如果我们当作真实的来看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自心真正认识到那个真,就是我们的妙明实性。你若了知了实性的时候,你再看这些生灭的现象,就明了是幻化不实、刹那生灭的假相了。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我们大多数都卡在现象上,不了知实相。而实相和现象是什么关系呢?就如手心和手背。我们在谈到实相的时候,从来不否定假相的存在,但它的存在是一个假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我们称为业力幻化的世界,诸佛是他的智慧所显现的妙明世界。因此,同样的状态下,在佛称作是真空妙有,而我们就称作真空假有,或者称为真空业有。真空和业有这两者是不互相排斥的,就像《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如果众生不知道有个真的东西,不知道有个空性的本质,而只存在于假相,就卡在轮回中了。

  凡夫和外道有这么几种状态。凡夫认为假相是真的,抱着假相不放,执迷于假相,在假相中生存,这是凡夫。外道是什么呢?外道就是抱着没有,什么都没有,顽空。执著于顽空,认为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灭了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这都是顽空,断灭见。这两者都是不对的。而真正的佛法的内涵如何表述呢?真空中它显现万有,而万有的本质是真空。我们对待这两者要圆融,不可否定任何一个,不可以卡在任何一个。我们所说的真空的状态,此时此刻那种真空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中,从我们的心性也能看到它的迹象,只是有时候不大关注。比如说,无常就是空性的粗相,万事都是无常的。就像这张桌子,一万年后可能就没有了。因此,它目前短暂的有就称为假有,这只是从现象的粗相来说。更细微的相是,这个状态只是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这个房间只是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色受想行识的感觉所形成的。就像我们睡觉在梦里,梦里那个境界也是色受想行识感觉所产生的,并非是实有。在梦里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做个好梦,但你一定要知道有个醒的状态。“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两者都不具有冲突和排斥。不要一说空的,就什么也不干了,咱什么也不干了,反正是空,那叫顽空,那是不对的。所以,历代祖师证悟之后怎么修行呢?原来这样,还是这样,该吃的吃,该喝的喝,饥来吃饭,困来眠。该忙活什么忙活什么,但是他的心已经不再卡在这里了,不再被假相所苦了。以假有作为究竟,以妙有观照真实,遵循大众的价值观,和谐自他关系,他就超越了。

  当我们证悟之后,福报因缘具足,实报庄严的境界就开始显现了。对于未证悟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对他是个惩罚,活着就是痛苦,谁活着谁就难受;对于证悟的人来说,生命对他就是恩赐,他活一天就享用一天,享用安乐的庄严报土。同样看待这个世界,人的思想是千差万别的。因证量不同,福报差异,同处于一个世间,但是,觉受是相差非常大的。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所谓的有情,就是指我们有灵性神识的生命;所谓无情,就是没有神识的。像桌子称作无情,人、动物就称作有情。这就叫情与无情。一个有情的众生,他要修行,他要求解脱,他不是修不动。六祖就明确提出了,否定了让人没事就老修不动行。修不动,当然他不是否定打坐的功德,是否定把打坐当成了根本。你不要修成了不动的东西,无情是不动的,情是动的。你要把自己修的不动的话,同无情有什么两样?

  六祖在经典中,对修行人迷恋打坐,是有呵斥的。因为,过去古人曾经相当一段时间迷恋打坐,包括道教中也有打坐的,像陈抟一打坐几十年,六祖是呵斥的。你坐在那不动有什么用呢?你像个无情似的,你想还是不想?你要是想的话,与走着想有什么区别?你如果不想,不想那你跟个石头有什么区别?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身体在动,佛性不动;假相在动,实相不动。身体动而心性平和,这就是心性不动。万事万物在动是生灭的,是无常的。但是,它的本有的体性是不动的。所以,你要找“真”,那个不动的体性、自性、佛性、如来藏。“不动是不动”,就是有的是不动的,你不要把自己修成那种不动。真要是修成了石头的话,“无情无佛种”,你就成了无情物,也没有佛的种性。佛种就是内在的觉性,唤醒内在的觉性,你就成就道业。

  佛教中有很多人是相当迷恋一打坐好几天没动静的,这是很荒唐的。那不是混天熬日子吗?六祖认为是不对的。你打坐没关系,但你的觉性是要灵敏的,觉性是要生起的。不是说让自己进入昏沉,类似睡眠状态,那是外道禅。像真正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人,根本一动不动,连形体都没有了,但是无量劫之后,他一动念头,又成了凡夫了,又再轮回。所以,打坐不是根本。

  “能善分别相”,什么叫善分别?善分别,不是世俗的凡夫的分别见,凡夫分别是好坏对错,而善分别是分别让我们进入实相的路径。因为,修行要有解悟,见地上先不能错。善分别,不是业分别。“第一义不动”,在佛教中的第一义谛就是空性见,也叫清净见。

  我们要把我们的心安住于我们的第一义空性上,即是真如妙用。真如,就是我们的佛性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动作,我们所做的一切事业,都是真如在起妙用,都是起佛性。就像关注这个心,你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掉到情节里面,就被它所牵动,就是凡夫。你跳出来,你了知是电影,知道是电影的幻相,你就看得很娱乐,还不会掉在里面被它牵动得揪心。

  我们把心安在妙明真心上,如如不动的自性上的时候,再看世间的万般假相,你就不会被它所勾牵、拖累。这种状态即是真如用,真如就是佛性的妙用。

  在这里我要告诉这些学道的人,要努力地用自己的甚深思维,努力地去明了无上的妙法,去思考。不要在大乘的法门中去走生死的智慧,生死智是什么?就是人天乘。了生死的智慧就是解脱法。生死的智慧就是在世间挣个钱,当个官,这一类的事,就是世间的名利。六祖告诉学道的人,千万别错用其心,你是个修道的人,你的目标是成佛,不是为了轮回的光彩一些。

  六祖告诉门人,你们今后到外面去弘扬佛法,有相应的,大家就一起探讨探讨无上的法义;如果实在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就是:阿弥陀佛,好好好,就这样吧!不要和他谈的太多,因为无上乘的法,密乘的法不是人人都能接纳的。你要是随便找个人,给他说无上乘的法,他会起毁谤,甚至起恐惧,甚至会造成众生的更多的苦难。因为,他毁谤正法,毁谤无上乘密法的时候,他会遭受果报的。六祖也是悲悯心,免得弟子们过于热情地弘扬无上乘密法。因为,无上乘的法只能跟上根利器的人讲,对下下根器的人就是讲道次第,先结善缘,慢慢起修,渐渐入道。

  此宗,就是禅宗心地法门了。无诤,是不辩论不争论的。你要是跟人辩论,哪个高哪个低,哪个对哪个错,辩论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禅宗的真实的道义。

  大圆满的见地就是这样,不辩论原则,如是如是。你是如此,我也如此,它就是如此,不需要改变任何,只改变感觉就可以了。大圆满的见地就是不诤论。当你诤论的时候,就会排斥。我们要让自己的见地从心性中生起。同样,对待众生,教化众生的时候,你要诱导他,让他的见地从他心性中生起,你不要给他灌输概念。有的人说:“师父,你讲得真好!”其实他说讲得好的时候,只是他感觉符合他的思想才叫好,是否真好他并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他感觉讲得不好,讲得不好只是说不符合他的观念。每个人…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