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P5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讲的内容符合“我”的法执的时候,我就认为是好的;不符合“我”的法执的时候,就是不好的。

  弘扬无上乘,不要给别人强行灌输,尤其他不愿意接受,你强行让他接受的时候,他可能慑于你的面子,或者某种压力,装作接纳的样子。但在他心里起对抗,他会因为对抗了无上乘的法,自此之后令他的轮回更艰苦,更难出离。所以,不要拿无上乘的法跟人辩论。包括我们自己,跟普通人探讨,还是探讨责任心,使命感,孝敬老人,夫妻和睦,就说这些,多了不用。你说他听不懂的,听不懂就会起对抗。六祖告诉门人,不要出去和别人诤论,你只要诤论就失去了禅宗的道义了。禅宗是什么状态?就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如是如是!大圆满的见地也是,一切都是圆满的,你诤论什么?所以,不要诤论。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执就是法执、我执。你执著和别人诤论,诤论高低对错。你的自性就显现了生生灭灭的轮回,就不能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涅槃状态。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当时徒众听完偈语,都一起向六祖顶礼,并且都体会大师心意,人人收摄散乱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诤执。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间,法海上座于是再礼拜大师,请问道:“和尚灭度以后,衣法将要传给什么人呢?”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祖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大师说:“自从我在大梵寺说法,直到今天所说,记录流通,名为《法宝坛经》。你们守护此经,转相传授,度化一切众生。只要能依照此经说法,就叫作正法。我现在只为你们说法,不再传付祖衣。因为你们的信根都已纯熟了,决定不再存有疑虑,足以胜任弘法大事,但是根据达摩祖师传授的偈意,祖衣不应该再传。达摩祖师的偈语是这样说的:我来东土的本意,是为传法度迷情。一花开展为五叶,菩提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六祖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人人各自清净心意,听我说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种智,必须了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处而不住一切相,并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爱,也没有执取和舍弃的心念,不计较利益成败等事,安闲恬然平静,清虚圆融澹泊,这就叫作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如果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怀有一颗纯净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场中别有举动造作,即已真实成就净土,这叫作一行三昧。如果能够具有这二种三昧,就好像地下种子,由含藏到长养,终使果实成熟。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

  什么是三昧呢?二谛融通三昧印。印是印证印可。二谛融通,二谛是真谛和俗谛。真谛是空性,俗谛是现象,我们现在吃喝拉撒过日子,就是俗谛。真谛是空性的状态,你要了知万般假相背后的真实相。这两者你能圆融,就是三昧。

  极乐世界的相好庄严,其实就是一相三昧。极乐世界那种修行自在,就是一行三昧。极乐世界其实就是三昧境界。境界和世界是没有区别的。你具有了三昧的境界,就能感受世界的极乐状态。你到了极乐世界,自然能获得三昧的境界。所以说,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修行净土法门这两者都可以同时起修的,此时此刻就可以起修。能证到三昧很好,证不到也没关系,证不到你往生净土品位也会增高。你证一点,你心性就舒坦一点。要去求证三昧。

  还有一种修三昧最快的方法,大家可以去尝试尝试,就是明确告诉自己:我是佛性之化身。在心中提醒,我是佛性之化身,我应该如何对待万般事物呢?我对待众生就会随缘教化,去利益,去慈悲。随众生的善缘而让他递进。当然要有一点,就是要保持永远的谦卑。有的人说,哦,成佛了!是不是我得先显显本事,看人多的时候我飞到楼上去,我震惊他们一下。那叫贪名逐利,那叫什么成佛呢

  !成佛了就没那个东西了,成佛了就是一个慈悲的长者,看谁都是好孩子,都很乖,每个孩子都要进步,都要成长。成佛了只有满腔的慈悲,没有显摆的妄心,显摆的心不是佛的境界。作我是佛性之化身想。

  修净土法门,善导大师告诉弟子修净土怎么修呢,作已得生想。我已经到极乐世界了。不要想着我死后去极乐世界,而说我已经到极乐世界了。我已经是极乐世界的人了,我现在就在极乐世界了,这就是极乐世界。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这就是极乐世界的状态,其实也是在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像《观无量寿佛经》就是修念佛三昧,也得修观佛三昧。观佛三昧就是一相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也是修三昧法的。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我现在所说的法,譬如及时雨,普遍润泽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们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种子,遇到这及时雨的滋润,都能发芽生长。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证得菩提;依照我所说去行持的人,决定能够获证妙果。听我说偈:心地含藏诸种子,普获法雨皆发萌。顿悟华情行持后,菩提妙果自然成。

  这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众生心中本自具有菩提种子,我们称为佛性。佛性如果没有因缘、没有善知识的教导,这个种子只能永远在那里埋藏。善知识的教导就像下雨一样,雨水湿润就开始发芽。众生听闻了这个教法,认可了这个教法,接纳了这个教法,也借助这个教法来显现自己的智慧,就好像开花,慢慢开下去就一定能够结出殊胜的妙果,就能够成道成佛。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涵义:六祖没说,你没有法我给你一个法,或者你没有种子我给你一个种子,没有。而是说,你本来有个种子,我讲的法像下的毛毛雨,诱发你自己的善根增长,成就佛果。这就是修行的真实涵义,我们大家一定要了知。没有一个“佛果”是别人给的,如果别人能给我们一个“佛果”的话,释迦牟尼佛早就给咱们了。成佛必须要从我们自心中显现,学习佛法也是这样。打个比方说,我们身体受伤了,输血,身体会排斥这些血液,输进来的血排斥的力量也很强大。像我们的器官,移植的器官也会互相排斥,同样我法二执抱准了自我,这时候如果有法进来,就会排斥,不能够完全接纳。因此,真正地接纳它,要借助外面的法诱导,让妙法从自己的心中生起来,才能殊胜妙用。

  我们看古圣先贤的修行成道,以及神话传说中成道,大多数都是善根具足,在外缘的接引下从他自性中、从他自心中产生的能量。这样是最可靠的。我们任何人的修行,也要记住是这样。

  我们现在读经、听法、看光盘,它的目的是为了诱发我们内在的菩提种子生根发芽,长出花果。我们接纳这个教法,这个教法的显现就好像是开花,只要你不断让这朵花开下去,将来就结果。

  让大家修上师瑜伽,或者本尊瑜伽,这种修法是非常殊胜难得的。我们听闻来的教法,我们会分别判断,分别这个法对不对,好不好,我喜欢不喜欢,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裁判心态。因为,我们有“我执”,有“我执”就会相伴“法执”,有“法执”就会对接纳来的信息去评判。其实从根源上来说,外面一切信息都是我们自性显现的,自性化现而出又回归到我们心性中,从心性中,就是从我们的藏识,透过末那识,到达意识,然后展现到外面,外面的六根六识收摄回来又成了六尘。收摄回来再回归自性,自性再绽放出去,这叫流通。所有的世界都是自性显现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是自性显现的,我们认为外在的事物是实在的,不知道是自性显现的。所以,我们会对外面的事物产生排斥。排斥是种本能,是法执所产生的一种能量,只要是众生凡夫都会有这种能量,排斥和挑剔新鲜信息。符合我的习气的我就判断它为好,不符合我习气的就判断它不好。如此,就会障碍我们接纳教法和显现智慧。长时熏修或许可以解决法执,但却旷日持久,虚费时日,遥遥无期。

  六祖告诉大家,所讲的一切法,以及将来我们模仿六祖向外传播法,要记住的是,借助这个法去诱导他自我的善根、觉性的显现,而不是强加给他一个觉性,谁也加不进去。因为,他会对抗,会排斥,要引导他,让他自己去显现。改变他的价值观,自然的行为就改变。同样,你把他的善根显发出来的时候,他自己主观就会精进、修行、用功。

  “心地含诸种”,我们的心田中是包含着诸佛的佛性种子的。“普雨悉皆萌”,只要遇到雨之后他就开始发芽。“顿悟华情已”,只要他接纳了这个教法,显现了这个教法,他的花就开始开放。“菩提果自成”,将来必定成就无上的道业。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六祖说完偈语,又说:佛法没有二法,心也是这样只有一种。佛道清净,没有什么可以执著。你们切勿偏着“看静”和偏落 “空心”,自心本来清净,原本无可执取和舍弃。你们要各自努力,随缘珍重…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