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P5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講的內容符合“我”的法執的時候,我就認爲是好的;不符合“我”的法執的時候,就是不好的。

  弘揚無上乘,不要給別人強行灌輸,尤其他不願意接受,你強行讓他接受的時候,他可能懾于你的面子,或者某種壓力,裝作接納的樣子。但在他心裏起對抗,他會因爲對抗了無上乘的法,自此之後令他的輪回更艱苦,更難出離。所以,不要拿無上乘的法跟人辯論。包括我們自己,跟普通人探討,還是探討責任心,使命感,孝敬老人,夫妻和睦,就說這些,多了不用。你說他聽不懂的,聽不懂就會起對抗。六祖告訴門人,不要出去和別人诤論,你只要诤論就失去了禅宗的道義了。禅宗是什麼狀態?就是“雲在青天水在瓶”,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如是如是!大圓滿的見地也是,一切都是圓滿的,你诤論什麼?所以,不要诤論。

  “執逆诤法門,自性入生死。”執就是法執、我執。你執著和別人诤論,诤論高低對錯。你的自性就顯現了生生滅滅的輪回,就不能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涅槃狀態。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當時徒衆聽完偈語,都一起向六祖頂禮,並且都體會大師心意,人人收攝散亂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诤執。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間,法海上座于是再禮拜大師,請問道:“和尚滅度以後,衣法將要傳給什麼人呢?”

  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爲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爲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祖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大師說:“自從我在大梵寺說法,直到今天所說,記錄流通,名爲《法寶壇經》。你們守護此經,轉相傳授,度化一切衆生。只要能依照此經說法,就叫作正法。我現在只爲你們說法,不再傳付祖衣。因爲你們的信根都已純熟了,決定不再存有疑慮,足以勝任弘法大事,但是根據達摩祖師傳授的偈意,祖衣不應該再傳。達摩祖師的偈語是這樣說的:我來東土的本意,是爲傳法度迷情。一花開展爲五葉,菩提道果自然成。”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叁昧。

  六祖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人人各自清淨心意,聽我說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種智,必須了達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如果能在一切處而不住一切相,並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愛,也沒有執取和舍棄的心念,不計較利益成敗等事,安閑恬然平靜,清虛圓融澹泊,這就叫作一相叁昧。”

  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若人具二叁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

  如果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臥,都懷有一顆純淨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場中別有舉動造作,即已真實成就淨土,這叫作一行叁昧。如果能夠具有這二種叁昧,就好像地下種子,由含藏到長養,終使果實成熟。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也是如此。

  什麼是叁昧呢?二谛融通叁昧印。印是印證印可。二谛融通,二谛是真谛和俗谛。真谛是空性,俗谛是現象,我們現在吃喝拉撒過日子,就是俗谛。真谛是空性的狀態,你要了知萬般假相背後的真實相。這兩者你能圓融,就是叁昧。

  極樂世界的相好莊嚴,其實就是一相叁昧。極樂世界那種修行自在,就是一行叁昧。極樂世界其實就是叁昧境界。境界和世界是沒有區別的。你具有了叁昧的境界,就能感受世界的極樂狀態。你到了極樂世界,自然能獲得叁昧的境界。所以說,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修行淨土法門這兩者都可以同時起修的,此時此刻就可以起修。能證到叁昧很好,證不到也沒關系,證不到你往生淨土品位也會增高。你證一點,你心性就舒坦一點。要去求證叁昧。

  還有一種修叁昧最快的方法,大家可以去嘗試嘗試,就是明確告訴自己:我是佛性之化身。在心中提醒,我是佛性之化身,我應該如何對待萬般事物呢?我對待衆生就會隨緣教化,去利益,去慈悲。隨衆生的善緣而讓他遞進。當然要有一點,就是要保持永遠的謙卑。有的人說,哦,成佛了!是不是我得先顯顯本事,看人多的時候我飛到樓上去,我震驚他們一下。那叫貪名逐利,那叫什麼成佛呢

  !成佛了就沒那個東西了,成佛了就是一個慈悲的長者,看誰都是好孩子,都很乖,每個孩子都要進步,都要成長。成佛了只有滿腔的慈悲,沒有顯擺的妄心,顯擺的心不是佛的境界。作我是佛性之化身想。

  修淨土法門,善導大師告訴弟子修淨土怎麼修呢,作已得生想。我已經到極樂世界了。不要想著我死後去極樂世界,而說我已經到極樂世界了。我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人了,我現在就在極樂世界了,這就是極樂世界。然後,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觀想這就是極樂世界的狀態,其實也是在修一行叁昧,一相叁昧。像《觀無量壽佛經》就是修念佛叁昧,也得修觀佛叁昧。觀佛叁昧就是一相叁昧,念佛叁昧就是一行叁昧。也是修叁昧法的。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我現在所說的法,譬如及時雨,普遍潤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們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種子,遇到這及時雨的滋潤,都能發芽生長。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證得菩提;依照我所說去行持的人,決定能夠獲證妙果。聽我說偈:心地含藏諸種子,普獲法雨皆發萌。頓悟華情行持後,菩提妙果自然成。

  這就是告訴我們,每個衆生心中本自具有菩提種子,我們稱爲佛性。佛性如果沒有因緣、沒有善知識的教導,這個種子只能永遠在那裏埋藏。善知識的教導就像下雨一樣,雨水濕潤就開始發芽。衆生聽聞了這個教法,認可了這個教法,接納了這個教法,也借助這個教法來顯現自己的智慧,就好像開花,慢慢開下去就一定能夠結出殊勝的妙果,就能夠成道成佛。

  這裏面包含了一個涵義:六祖沒說,你沒有法我給你一個法,或者你沒有種子我給你一個種子,沒有。而是說,你本來有個種子,我講的法像下的毛毛雨,誘發你自己的善根增長,成就佛果。這就是修行的真實涵義,我們大家一定要了知。沒有一個“佛果”是別人給的,如果別人能給我們一個“佛果”的話,釋迦牟尼佛早就給咱們了。成佛必須要從我們自心中顯現,學習佛法也是這樣。打個比方說,我們身體受傷了,輸血,身體會排斥這些血液,輸進來的血排斥的力量也很強大。像我們的器官,移植的器官也會互相排斥,同樣我法二執抱准了自我,這時候如果有法進來,就會排斥,不能夠完全接納。因此,真正地接納它,要借助外面的法誘導,讓妙法從自己的心中生起來,才能殊勝妙用。

  我們看古聖先賢的修行成道,以及神話傳說中成道,大多數都是善根具足,在外緣的接引下從他自性中、從他自心中産生的能量。這樣是最可靠的。我們任何人的修行,也要記住是這樣。

  我們現在讀經、聽法、看光盤,它的目的是爲了誘發我們內在的菩提種子生根發芽,長出花果。我們接納這個教法,這個教法的顯現就好像是開花,只要你不斷讓這朵花開下去,將來就結果。

  讓大家修上師瑜伽,或者本尊瑜伽,這種修法是非常殊勝難得的。我們聽聞來的教法,我們會分別判斷,分別這個法對不對,好不好,我喜歡不喜歡,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裁判心態。因爲,我們有“我執”,有“我執”就會相伴“法執”,有“法執”就會對接納來的信息去評判。其實從根源上來說,外面一切信息都是我們自性顯現的,自性化現而出又回歸到我們心性中,從心性中,就是從我們的藏識,透過末那識,到達意識,然後展現到外面,外面的六根六識收攝回來又成了六塵。收攝回來再回歸自性,自性再綻放出去,這叫流通。所有的世界都是自性顯現的,但是我們往往不知道是自性顯現的,我們認爲外在的事物是實在的,不知道是自性顯現的。所以,我們會對外面的事物産生排斥。排斥是種本能,是法執所産生的一種能量,只要是衆生凡夫都會有這種能量,排斥和挑剔新鮮信息。符合我的習氣的我就判斷它爲好,不符合我習氣的就判斷它不好。如此,就會障礙我們接納教法和顯現智慧。長時熏修或許可以解決法執,但卻曠日持久,虛費時日,遙遙無期。

  六祖告訴大家,所講的一切法,以及將來我們模仿六祖向外傳播法,要記住的是,借助這個法去誘導他自我的善根、覺性的顯現,而不是強加給他一個覺性,誰也加不進去。因爲,他會對抗,會排斥,要引導他,讓他自己去顯現。改變他的價值觀,自然的行爲就改變。同樣,你把他的善根顯發出來的時候,他自己主觀就會精進、修行、用功。

  “心地含諸種”,我們的心田中是包含著諸佛的佛性種子的。“普雨悉皆萌”,只要遇到雨之後他就開始發芽。“頓悟華情已”,只要他接納了這個教法,顯現了這個教法,他的花就開始開放。“菩提果自成”,將來必定成就無上的道業。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衆作禮而退。

  六祖說完偈語,又說:佛法沒有二法,心也是這樣只有一種。佛道清淨,沒有什麼可以執著。你們切勿偏著“看靜”和偏落 “空心”,自心本來清淨,原本無可執取和舍棄。你們要各自努力,隨緣珍重…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