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P6

  ..續本文上一頁!這時,徒衆都向六祖頂禮而後退出。

  六祖說,“其法無二”,法是一切現象一切事物,它的本質是不二的,沒什麼分別的。衆生的心也是這樣。煩惱心也好,妄心也好,它的體性都是佛性顯現的,都是來源于佛性的,大家要了知。我們不知道有個妙明真心的時候,就是妄心。當你了知都是妙明真心顯現的時候,一切也就都無二無別了。

  “其道清淨,亦無諸相。”真理本來清淨,超越于諸般的幻相。大家一定要“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慎勿觀靜”,就是不要貪靜,很多人貪著于靜,貪著于定。“及空其心”,六祖不讓大家把心搞得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而是讓大家妙然綻放,活潑潑的妙用。

  “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你不必取舍你眼前的一切。大家明白了,就好好去努力。

  我們的世界裏都是妙明真心的顯現。因此,我們不必取舍好和壞,對和錯。凡夫在意識、潛意識這裏,他都會分別一個好壞對錯,好的我就保留,壞的我就舍棄。而到了妙明真心這裏,知道我的境界中,我的見聞覺知中,所顯現的一切都是妙明真心顯現的,都是吉祥光明的,我不必舍棄什麼。這和密宗大圓滿無上瑜伽的修法是一樣的。

  我們大多修行人總期望借助“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而密宗大圓滿的無上瑜伽和禅宗的心地法門同一概念,就是: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而應去了解它的真實本質,體悟它的完美,享用它的奉獻!

  天地萬物就是諸佛的身密,一切音聲都是諸佛的語密,你生起的每一個思想念頭都是諸佛的意密。“貪、瞋、癡”同爲佛性之喜樂、忿怒、寂靜本尊。你不要取舍什麼,你此時此刻的當下,就是諸佛的境界;你的世界,就是諸佛的壇城;你的境界,就是諸佛的境界。佛能做到的你完全能做到,只是你不知道,從而感覺不到。所以,你只需要去調試感覺。這種修法,藏傳佛教有完整的修學次第。文革法難後的漢地禅宗,大師遠去,青黃不接,傳承斷代,尤其像禅宗的棒喝直指,幾成絕響。因此,我們要警惕禅宗修學中,或茫然失措,不知所以;或鹦鹉學舌,說食不飽;或盲修瞎練,拼命玩腿。

  所以,我們也應打破門戶之見,敞開心量,接納大圓滿和大手印的道次第和觀修法,結合漢地祖師的開示,求得證悟,以繼承和傳承佛陀無上禅意心法。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衆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六祖在七月八日那天,忽然對門下弟子說:“我要回新州去,你們趕快去准備船只!”大家堅決哀請挽留,六祖說:“諸佛隨緣應化出世,尚且還要示現涅槃。有來必定有去,這是正常的道理。我這肉身骸骨,也應該有所歸宿。”

  衆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大衆說:“師父!您現在去了新州,什麼時候可以再回來?”六祖說:“葉落歸根,生來本無法可說。”大家又問:“正法眼藏傳給了什麼人?”六祖說:“有道的人得我法,無心的人自宗通。”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爲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爲七佛。

  門人又問:“自從佛祖應現以來,不知一共傳授了幾代?願請垂恩開示!”

  六祖說:“應化世間的古佛,已經無數無量,無法計算了。現在只以七佛爲始來說:過去莊嚴劫時,有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現在賢劫時,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這就是所說的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诃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叁、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馬鳴大士,第十叁、迦毗摩羅尊者,第十四、龍樹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羅睺羅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難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羅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羅尊者,第二十叁、鶴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師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第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師,第叁十、僧璨大師,第叁十一、道信大師,第叁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爲叁十叁祖。從上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衆人信受,個別而退。

  這是禅宗法脈流程,清淨的法流是如此傳下來的。惠能大師是叁十叁祖。六祖說,以上的祖師都是一代代把法傳到今天,今後你們要把禅宗的教法,諸佛心印傳承下去,千萬不要令正法斷絕了,變異了。

  佛法的傳播是一代代傳的,到今天禅宗,法脈是越傳越稀少,一是上根利器的人少,咱們在這裏談一談也只是結個善緣,結個善根,希望能夠喚醒我們的清淨自性。但是,我們大家都不是上根利器的人,像六祖一聞即可開悟,我們都不是那樣的人,我們要用功夫。讓自己的心性,讓自己的佛性完全顯現,不要把教法斷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雖然我們說我們的根器不好,但我們要努力,讓我們能夠完整地繼承佛陀和祖師們的教法。祖師爲了把佛法傳播到中土,九死一生,受盡了苦難。

  禅宗西天初祖摩诃迦葉爲了要續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將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傳給阿難尊者,這是西天第二代祖師。再由阿難傳法給商那尊者,法燈續焰,一直傳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羅尊者,傳付與菩提達摩大師,爲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當時並囑咐達摩大師說:吾滅度以後六十年,希望你將此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中國去紹隆佛種,普利衆生。菩提達摩大師是印度南天竺國人,刹帝利種姓族。他的父親名字叫作香至。達摩大師是香至的第叁個兒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達摩大師秉承了般若多羅的遺訓,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東來。于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

  中土禅宗二祖慧可大師(公元487—593年),本名叫作神光,俗家姓名姬武牢,今河南洛陽東人。在幼年時代,對于儒家學說以及文學書籍都有研究,悟解很深。出家以後,更精通佛教大乘和小乘教義。後尋蹤參禮達摩大師而至少林寺。大師靜坐,修行禅觀。神光求法心切,每日早晚親侍左右,執役服勞,請求開示佛教要義。經過了很久的時光,大師總是自顧自的參禅用功,一句話都不開口,使神光心如火燒一樣,急得要命。這種情景,正是古人說的:“求法之人,如病思良醫,如饑思美食,如衆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又如經中說的:“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生歡喜,如是之人可爲說。”

  神光就不顧一切,精進勇猛爲法忘軀,迫不及待尋求真理。有一天正逢大雪紛飛,天寒地凍,這時,神光大師心中,一念求法精誠,就跪在達摩大師面前。雪越下越大,地上白雪已經積得很高,圍繞著神光的身體,已經達到腰間。可是,達摩大師依舊是無動于衷,一句話也不開導。此時,神光大師心急智生,就拔出隨身佩帶的持戒修身用的戒刀,毅然地把自己左臂砍了下來,血流遍地,白雪染成殷紅的鮮血一般。神光的精誠之心,斷臂求法的精神,感動了達摩大師的悲心。他就開口問道:“仁者,你爲什麼把左臂砍了下來呀?”神光說:“求大師與我安心!”達摩就伸出一只手來,厲聲對神光說:“將心來與汝安”。神光正在達摩伸手時刻,回光返照,悟徹一心本源,隨口就回答說:“覓心了不可得。”祖曰:“與汝安心竟。”

  這就是說,找來找去找不到心的所在。究竟在什麼地方?真心他是無形無相,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拿得出來呢!神光既然徹底悟到真心,所以達摩大師說我把你的心已經安好了,這叫高山流水,自有知音。達摩就把正法眼藏和衣缽傳付給神光,又爲他起了法名,叫作慧可。同時又把從印度帶來的《楞伽經》一部共有四卷傳給慧可大師。《楞伽經》是我佛稱性而談的法要,就是我佛如來心地法門,要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特別是對于如來禅學理論講得十分透徹,達摩大師在傳法與慧可大師時,又說了四句偈子:“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慧可大師當下就一肩擔荷,承受達摩大師的法燈心印,爲中國禅宗第二代祖師。達摩大師在中國以祖師禅教化衆生,也就是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無上法門。這就是如來禅和祖師禅的分界線。達摩大師在中國弘揚聖教,以禅學接引有緣衆生。大事已畢,所作已辦,于梁朝大通九年十月十五日,在禹門千聖寺,安祥端坐,示現滅度。

  叁祖僧璨大師(公元?—606年),出生于北齊時代,原來是一位虔誠信仰佛教的居士。當他在四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見到二祖慧可大師,就恭敬地請問說:“弟子罪業深重,身患重病。所以,特地來懇求和尚慈悲爲我如法忏悔業障。”二祖回答說:“將罪來與汝忏。”僧璨大師當下回光返照,忽然領悟說:“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你忏罪竟。”同時,慧可大師又開導說:“汝一定要依佛法僧叁寶安住,如法修持。”經過問答之後,二祖知道僧璨知見正確、悟理甚深,是個佛門法器,對他十分重視,爲他剃度出家,取個法名叫作僧璨。從此以後,他所患之病也就逐漸地好起…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