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猜也猜不到。所以,搞得神秀寢食難安,行坐不樂。
自性之奧義,稱作密乘或者無上乘,所謂密乘,不是刻意要保密,而是對于未悟者,說了他也不知、不信,甚至會煩惱誹謗。永明延壽大師雲:“且靈覺之性本非秘密,如來之藏實不覆藏。故知圓常之理不虧,信解之機難具。”
複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又過了兩天,有一童子從碓坊經過,口中誦念著神秀的偈,惠能一聽就知道這首偈還沒有見到自性。雖然我不曾蒙受教導,但是早已識得佛法大意,就問童子說:“你誦的是什麼偈呢?”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爲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童子說:“你這獦獠不曉得,五祖大師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生死;大師要傳付衣缽佛法,所以命門人作偈來看,如果悟得大意,就傳付衣法,讓他作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在南邊走廊的牆壁上寫了這首無相偈,大師教衆人都誦念,說依這首偈去修持,可得大利益。”
“依此偈修,免墮惡道。”對于求“見性成佛”的禅宗來講“免墮惡道”是很低的境界,就像咱們對孩子說你好好讀大學,將來不坐牢。五祖對這個偈子並沒有太看好,言辭中是有所保留的。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爲讀。
惠能說:“我也想學習這個偈子,結個法緣。上人,我在這裏舂米已經八個多月了,不曾走到法堂前,請上人也能引導我到偈頌前去禮拜。”童子引我到偈頌前禮拜,惠能說:“我不認識字,請上人替我讀通一遍。”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爲書。
這時有位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朗誦。我聽了以後,對張別駕說:“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別駕代爲書寫。”
江州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別駕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行政首長的助手。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爲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張別駕說:“你也會作偈,這倒是稀奇!”惠能對張別駕說:“要求無上正覺,不可輕視初學。下下等的人也會有上上等的智慧;上上等的人也會有沒心智的時候。如果隨便輕視人,就會有無量無邊的罪過。”張別駕說:“你就把偈語念誦出來吧!我爲你寫上,將來如果你得法,務必先來度我,請不要忘了我的話。”
因爲,惠能是幹粗活的,破衣爛衫,灰頭垢面,整個一民工中的極品民工。這時他說也要寫一偈子,當時對法是看得很高的,寫偈子只有高手才能寫。所以,張別駕就覺得笑話,你也寫偈子真是稀奇,其實是有輕視的意思。
你看惠能說話,雖然身份低微,但是說話談吐相當有力度,字裏行間都能看出他的氣勢,他的能量是非常強大的。雖然自己是個鄉巴佬,別駕是個高官,直接批評他:你要想成佛,你不能輕視別人,你看著那些下等人可能有上等的智慧,你看到一些上上等的人,像你這樣的官員,其實他是沒點出來,像你這樣的官員未必真懂得佛法。有呵斥的含義。大義凜然地在說他:你輕視別人會有無量無邊的罪過的。
江州別駕,這個官員是很有涵養的,被批評也沒惱怒,也沒質問你是哪個村的
!……身爲高官,受一個民工的呵斥,沒發脾氣,而是立刻就反省:好,你說我寫,等你開悟了你得先度我!別忘了我們的約定。他轉的很快,不是說惱羞成怒,面子上過不去,質問人家,你這個刁民,哪個村的?你支書是誰?……而是當場反省。江州別駕跟惠能的約定在後面成爲現實,他轉世之後成爲惠能的弟子神會,稱爲解經僧。所以,要多結善緣。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的偈頌說:菩提本來沒有樹,明鏡本亦不是臺,自性原無一物相,何處惹著塵埃來?
這個偈子是破神秀那個偈子的。兩個偈子都對,高度不一樣。神秀寫的是世俗谛,惠能寫的是勝義谛,兩種不同高度的真理。在佛法中勝義谛是真谛,究竟真理;世俗谛是過程,相對真理。
惠能偈頌大意是:佛果菩提無形無相,本來沒有一法可得,哪有什麼菩提樹。智光明徹,空無所有,本來就是非色非聲,哪有什麼明鏡臺。法身清淨,猶若虛空,本來無有一物。既是不生不滅,無修無證,哪裏還有什麼煩惱可斷,塵埃可惹!這真是“踏破虛空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圓桃桃,赤灑灑,寸絲不挂,一塵不染。到這裏翻過身來,真所謂“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惠能深明般若真空,悟徹一心本源,所以寫出這樣一首遠塵離垢,絕相超宗的偈子。與神秀首座那首偈子來一對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神秀大師的偈子,是有修有證,依次深入,而惠能大師的偈子,是無修無證,各有不同的側重,都是對機施教,應病開方。古人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千萬不可偏執一邊,或泥于事相,或落于虛無。神秀的見解,就像古人說的“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爲真”。而惠能大師的觀點,也正是“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要謹記蓮池大師所開示的:執事而迷理,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廢事,反受落空之禍。當然像六祖大師是一個頓悟頓證之人,才可行過量之事。像我們凡夫初發心的人,一定要事理雙融,解行並進,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老老實實參修,自然會有寒灰爆豆時,正如圓瑛大師說的那樣,“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無挂礙,千差萬別一時通”。
在這裏我們了解一下佛教修行的次第。
一、人天乘:世善,以事業心爲動力源,致力于獲得“家庭幸福,倫理道德,事業責任,健康名譽”等爲努力方向。
二、二乘:戒善,以出離心爲動力源,致力于證得“出離六道,結束輪回,了生脫死”爲終極修行目標。
叁、大乘:行善,以菩提心爲動力源,致力于“六度四攝,自覺覺他,究竟圓滿”,志求無上道果。
神秀所修的是因,惠能所證的是果。在勝義谛的層面,完全超越概念,無法用“是什麼”表述,只能用“不是什麼”表述。唯有離去四句,絕去百非,是爲第一義谛。祖師龍樹菩薩,表述爲八不原則: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佛性的空性本體,依據這八不原則,用“不是”來表示,不能說是什麼,說是什麼就是錯誤的。所以,惠能在表示的時候,如果沒有前面神秀上人的偈子,惠能是不會這樣表述的,他是爲了破神秀的偈子才有所說的。
書此偈已,徒衆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衆以爲然。
這首偈寫就以後,五祖的門下弟子無不贊歎驚訝,相互議論說:“真是奇怪啊!實在不能單憑相貌來看人哩!爲何才沒多久的時間,他竟然成就了肉身菩薩?五祖看到大家這樣大驚小怪,恐怕有人對惠能不利,于是就用鞋子擦掉了這首偈語,說:“也是沒有見性。”大家以爲真是這樣。
雖然大家未必真正讀懂這個偈子,但總感覺這個偈子很有些門道,雖然看不懂到底什麼意思,但是大家有爲之一亮的感覺。五祖知道惠能是真見性了,想把衣缽傳給他。但惠能此時還沒剃度出家,在一千多人的寺院,衣缽傳給一個新來的在家人行者,壓力很大,很有挑戰性。所以,五祖不讓別人太過議論,故意拿鞋來擦,表示輕慢,不用抹布,故意輕慢,免得人去爭論,不爭論好安排後事。其實,五祖知道惠能已經見性了,故意說他沒見性。大衆看不懂,師父說沒見性那就沒見性了。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爲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看見惠能腰上綁著石頭以增加重量正在舂米,說:“求道的人爲了正法而忘卻身軀,正是應當這樣!”于是問:“米熟了沒有?”惠能回答:“早就熟了,只是欠人篩過。”
米熟了沒有?這就是禅機。問,你的證悟成熟了沒有?惠能說,…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自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