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

  

般若品第二

  般若(bō rě),梵語的譯音。或譯爲“波若”,意譯“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爲表示有別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爲“諸佛之母”。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直達空性本體的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于道體上自然顯現的根本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無明障礙的究竟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量造作得到的,而是對佛陀的無僞信心,以及身心兩方面整體投入而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漢語“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吾爲汝說。

  第二天,韋刺史又來向六祖大師請求開示,大師登上法座,對大衆說:“大家先清淨自心,一起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又說:“善知識!菩提智慧,世間衆生本來人人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須借助大善知識的指導,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大家應當知道,不論愚人或智人,佛性本來沒有差別,只是因爲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異,我現在爲你們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法,讓你們各自得以開發智慧。專心傾聽,我爲你們說。”

  “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梵語是古印度的一種雅語,據傳是大梵天王創造的語言,只有在官方、在婆羅門和刹帝利階層才可以用,下級階層不可以用,是音譯過來的。“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到彼岸、成功成就”,合起來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成就,成就無量種成就。就像行行有狀元,哪一行都能成就人生。修行也是,哪一法門都能夠修行成佛,成就無上的智慧,成就無上的菩提。這裏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成就,是指在無量的波羅蜜中依靠智慧而成就的,學習教理就是依靠智慧而成就,我們所學習的教理是知識,你順著知識思考,就是智慧。

  我們所學的教理叫標月指。天上有個月亮,你問月亮在哪裏?善知識指著月亮說,月亮在那裏。你不能停留在手指上,認爲手指就是月亮,那是不對的。你要順著手指往前看,有一段是手指所不能及的,禅宗叫向上一著。你不能死在文字相上,我手指再長,也指不到月亮那裏去。手指和月亮之間有一段思維空間,叫聞思修,是語言所不能觸及的,你要去思考。

  我們所學的教理是佛法,它指向于般若智慧,但還不是般若智慧。大家能明白這個意思吧?就好比說佛經是不是佛法?大家說?(大衆意見不一,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佛經不是佛法,佛經中說的道理才是佛法,你不能死在文字相上,你要往上一著。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是意會,要用心去體驗的,你必須超越于我所說的文字向上思維,那段空間是你必須獨立完成的,不是我能給你送過去的。我體會的我也無法用語言准確的表述給你,你仍然要借用我的語言往上思維那一段我所不能觸及到的,我的語言所不能觸及到的東西,叫向上一著,有點繞口。智慧就是這樣,表達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走樣了。

  六祖讓大家靜下心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念不僅是嘴上念,更重要的是要心念。大家看這個“念”字,上邊一個今,下邊一個心,今心就是當下之心!是指我們當下的心要去思考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成就,要去思考,就是用心去做,不光是用嘴。

  善知識,是對所有參會大衆的尊稱,菩提是“覺”的意思,般若是“智慧”。你覺悟我們本有的自性,這叫覺悟,叫菩提。覺悟本有的佛性,産生覺悟的智慧,以空性應對萬事萬物的方法,這叫智慧。我們現在所學只能叫知識。所學知識是很重要的,但你不能停而不前。

  農村有個手動壓井抽水器械,倒點引水進去,連續壓手柄,不夠的時候再倒點水進去,再壓,慢慢那裏面的水就抽出來了。但是,我們的核心點不是光往裏灌水,灌的再多也不夠用。能把你自己井裏的水引上來的時候,水就源源不斷了,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我們在這裏所學,我在這裏講佛陀的智慧,講六祖的智慧,是個引水,佛陀的智慧,以及六祖的智慧,以及我所講的一切語言都是引水,是希望把你自性中的智慧不斷地誘導出來,顯發出來。當井底的水出來的時候,你的般若智慧豁然現前。于是,你就有了源源不絕的動力,生命中所有的危機、困難、煩惱,統統化爲浮雲,在這一刻你就了知一切——神馬都是浮雲,就解脫了。所以說你要知道,般若智慧的含義不是說我能夠全盤給你的,你要去思考。

  六祖講到了,“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就像你有一口井,我有一口井,井裏本來是有水的,每個人都有,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並不是說佛的般若智慧一定比我們高,不是。只是他顯發了,我們未顯發。我們雖然都是凡夫,但我們的般若智慧從未減少過,只是我們忘了自己般若智慧的存在。

  我們的心迷惑于周邊的現象,迷惑在六根六塵(眼耳鼻舌身意)錯誤采集的信息,卡在這裏了,被有形相的世界所誤導,認爲這是實有的,我們被它誤導。認爲是物質不變的,物質不壞的,就被卡住了。我們要超越它,從自性中顯發我們的智慧。

  我們的化身與佛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

  我們的報身與佛的報身,只有覺受不同;

  我們的法身與佛的法身,沒有任何不同。

  解脫的境界不是諸佛菩薩的專利,是凡人都可以切身體驗的覺知。衆生的煩惱來源于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看不清自己的狀態,卻貪戀于虛構的世俗目標,于是感官被扭曲和混亂。

  須知:時間取當下,空間取當體。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感覺。轉錯覺爲正覺,就是轉識成智。

  我們的精神、感官,是可以通過體悟和修行升級的,升級修正以後,其所知所感會越來越正確。就像哈勃望遠鏡也可以經過技術調整,而使拍下的照片從模糊到清晰一樣。

  佛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時此刻的當下,具足如來圓滿的智慧德相。對佛陀的如此教言,具上等信心的人,就是上等根器;中等信心的人,就是中等根器;下等信心的人,就是下等根器;沒有信心的人,就是不具根器。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假,是借助的意思。需要借助大善知識,我們今天就是借助六祖這位大善知識。“示導見性”,開示指導,讓我們見到我們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來藏。禅宗就是讓我們見到自己的如來藏,能夠打開智慧。

  在我們的本性上,佛性,就是本質,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爲迷悟的程度不同,就是對世間的萬般事物的執著狀態不同,有的顯得很愚癡煩惱,有的充滿了智慧自在。今天,六祖要爲我們宣講大智慧而成就的法門,使大家都能開啓自己本有的智慧,希望大家好好地聽,我今天就爲你所說。

  今天是個好日子,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陀聖誕。在2554年前,公元前565年的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陀示生在古印度,他老人家抛棄帝王的富貴,示現種種苦行,打開了自己本有的智慧寶藏,把佛法的明燈傳遍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讓無明黑夜中的衆生看到了光明,得到了解脫。

  因爲,我們大家剛剛學佛,對佛法的體悟,對佛陀的感恩,可能還只是道聽途說,有一天你在佛法上真實有了體悟的時候,你會對佛陀的偉大和慈悲,他對我們本人,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會生起一種全新的感覺。在我們生命無盡的輪回中,我們這一期生命遇到佛法是最幸運的,也就把我們生命的價值推到了最高峰,推到了巅峰,隨著大家慢慢地修學就會有這種體悟。當我們說起佛陀的智慧的時候,就有一種感恩,我願意像佛陀一樣爲利益衆生而獻身。在今天這個日子,我們重溫無上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佛教的不共法。所有的宗教都有它的殊勝,都有它慈悲、博愛、利衆的思想。但唯有般若思想是佛教不共的法,其他宗教找不到這一點。我們學習般若品,就是學習佛法的最高端。

  佛陀在古印度成佛之後,講法四十九年,其中一大半時間是在講般若,接近叁十年的時間是在講般若思想,因爲這是佛教的核心,是佛教的最高端。雖然一開始聽著很繞口會很累,但你今天聽完這堂課,對你的人生就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就輕裝上陣,無論今生你創造多大的財富,或者擁有多大的權利,乃至無論你多落魄,多無助,你都將變得非常的灑脫,非常的自在,不可思議的。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夠專注起來,仔細隨著六祖的思維,隨著我的語言大家一起進入佛法的大般若海。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卻不能認識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饑餓的人,說食終不能飽。如果整天只是口裏說空,而不能實踐,雖曆萬劫,也不能得見自性,終究無法受益。

  口念般若是指,不是用心體悟只是嘴上在說,把佛法的智慧當作了茶余飯後的聊天資源,扯談素材,這是很浪費的。猶如說食不飽,說人家的食物數人家的寶貝,不是自己的,六祖批評這種狀況。不識自性般若,不能夠體會本性中本有的智慧,因爲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我們光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無所謂都是空,都是光嘴上說,而不能靜下心去體悟。

  往往很多學佛的人都限于一種口說般若,光說不練。拿佛法去修理別人,跟別人講頭頭是道,但自己用心體悟的時候,立刻就把佛法抛棄了…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