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這都需要般若爲核心,正見爲指導。所以在般若精神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行爲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爲眷屬般若。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時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實不虛的真如法性。悟得這個法的是般若法;修持這種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當體即與佛平等無異。
“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裏之外。”這才叫真智慧。彌勒菩薩寫的偈子:“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禦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是非以不辯爲解脫,越辯越麻煩。有人打我,我就躺倒,我要是站著你還生煩惱。有人吐唾沫在臉上,任它自幹了就行,我要擦你還不願意。就像電影《功夫》裏鳄魚幫的幫主打警察,警察一躲他就生煩惱了。幫主說:“你還敢躲啊
!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你看人家彌勒菩薩,坦然接納。
我做不到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但我可以滿意所有的人! 這就是禅法修持的竅決! 讓所有的人都滿意,我完全做不到;滿意所有的人,我完全可以做到,乃至所有的人、事、物!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後念覺悟,就是佛陀。前念執著于境界,就是煩惱;後念不攀緣境界,就是菩提。
我們要對我們世界裏發生的一切承擔完全責任,你不必抱怨,當你承擔完全責任的時候,你就不煩惱。煩惱和菩提,都是從般若所産生,都是從如來藏所産生。因此,他們兩個在本性上是一體不二的。當陽光透過玻璃射到牆上的時候,牆上的圖案和牆上的光明,它是不二的陽光的顯現,我們要明白他的體性是一樣的。電通過燈所散發的光明和通過空調所散發的冷氣,是不二的本性,都是電能轉化爲光能和熱量,都是電産生的。燈的運作和空調的運轉都是電能的不二的運作,都是電的作用。同樣煩惱和菩提的體性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信息量很大,所以需要很多的比喻來說明。大家要跟上,但不要卡在比喻上,怎麼和電又扯上了?比喻,比喻哈!
看過《讓子彈飛》沒有?(大衆:看過。)好,看過的都是好學生。(衆笑)黃四郎的下屬說:“草船借箭?我們是馬,不是船。”黃四郎怒吼:“比喻,比喻!”我們不要卡在我所說的比喻上,要透過比喻往前想。一念迷了,立刻就是凡夫;一念悟了,立刻就是佛的境界。
著境,就是被境界所轉,被眼前的事物搞地亂套了。就像你看電視劇入戲了,節目中的壞人,把你氣得直罵人,恨不得鑽進電視裏揍他,這時候你被境界所轉,你就是凡夫。你不被入戲,遊戲情結,理性地來看,你就等同于佛。看世界和看電視是沒有區別的,你看你團隊,你的朋友圈,也是像一出電視一樣。這時候你再看他們,就像在看一場大戲似的,你也在裏面演戲。演戲看戲但不要入戲,一入戲煩惱就起來了。就像看電視電影你一入戲紮進去,隨著裏面主人公的命運起伏跌宕,你也在這裏翻江倒海,那就苦。
你跳出來看,借助它觀察生命無常的,人生如戲,即使曆史的偉人如是的威猛,如是的英明神武,也是盡隨黃土而去,你由此想到一切無常,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就像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想建立萬世疆業,結果到了胡二世就給滅掉了。我們想到當年的金戈鐵馬、王公將相、才子佳人,乃至牛鬼蛇神,紛紛登場,紛紛謝幕,這就是曆史長河。因此,我們就想到,我們這一期生命在曆史長河中也如滄海一粟般不起眼,我們短短的不足百年的時光也如白駒過隙,一瞬就沒了。曆史上曾經有多少偉人又如何呢?所以,我們要抓住有用的東西,放棄無用的東西,我們在無用功上做的太多了,在有用功上做的偏少。我們要真實的認識自我,認識生命,認識這個世界。我們陷在小遊戲中太久了,也太苦了。所以,要借助佛陀的智慧引導我們,讓我們提升上去。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無住無往也無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都是從般若法中出生。大家應當運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轉變貪、瞋、癡叁毒,成爲戒、定、慧叁無漏學。
叁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都是從般若智慧來成佛。因此,般若又稱作佛母,諸佛都是由般若智慧而成就的。我們一定要從般若智慧上用功夫。什麼叫般若智慧呢?你了解有個天地萬物的空性本體,假名如來藏,它依據你的需要,給你幻化一切。生命曆程中你的世界見到的每個人都是你心念的反射,你面對一個大鏡子,心念的信息不停地投射回來,形成你的五蘊世界。外面的世界形態其實是你的念頭形象化了的信息反饋。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你深度念頭的體現,遠方的人是你此時還未生起的念頭,但在你的潛意識裏面潛伏著,你遇到的人都是你已經生起的念頭,你現在正在思考的念頭是粗念頭,都是心念的映現。世界是一面鏡子,你面對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你自己的心的波瀾起伏,映現了世界的波瀾起伏。了解了這個狀態,你就不會有攻擊別人的想法,因爲都是你的責任。你對你世界所發生的每件事情,要承擔全盤責任。當敢于承擔的時候,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般若智慧。成佛就是從這種感覺中逐漸圓融,逐漸穩固。叁世諸佛都是由般若智慧來成佛的。
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作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上地、水、火、風、空、根、識,這就是二十五。在《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向與會大衆彙報自己修行的成果,修行的法門,就是把這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風空根識,整合起來,正好就是二十五個。這些看似是煩惱根塵,但卻都是如來藏性的顯現。菩薩如實觀照其中任何一個,都能順藤摸瓜,就路還家,破迷開悟,證叁摩地。
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正等正覺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覺的境界中圓滿,因而完整的心靈解脫,也只能在本覺自性中實現,圓滿的覺悟之道,從來也不能向外尋覓和希求。
因爲太簡單,以致您不敢相信;因爲太近,竟讓您找不到;因爲相連,反倒讓您無法觸摸;因爲同在,所以需要您靜靜地感知!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從一實相般若能生出八萬四千種智慧。爲什麼呢?因爲世人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塵勞。如果沒有塵勞覆蓋,般若智慧便能時常現起,念念不離菩提自性。悟得這個法門的人,自然沒有妄念,沒有思量、執著,不起诳妄顛倒,隨緣應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能來觀照事物,對于一切諸法不執著也不舍離,這就是見性成佛。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用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智慧觀照,對一切現象“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好像你站在街邊,看著川流不息的人、車,過來的就過去,走了的就走了,你不用去貪那輛車怎麼走了,那輛車那麼好看,那個人那麼漂亮,怎麼走了呢?這就是貪著。你不取也不舍,你就站在這裏,看著芸芸衆生,這時候你有一種很安靜的感覺,川流不息的馬路上的人來人往,你站在這裏,就有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非常解脫,非常安然,非常享受。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
善知識!如果想要進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須修持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能見到自性。大家應當知道,這部《金剛經》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在經文裏面已經很清楚地予以贊歎,不能一一細說。
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這法門是最上乘的教法,專爲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說。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裏會生起疑惑不信。
我們在探討的就是《金剛經》的境界。這部經明確告訴我們,這部法是最上乘,佛法分爲人天乘、小乘、大乘和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密乘,爲大智慧的人,爲上根利器的人說,能夠思考法義的人說。小根小智人聽了不信,甚至有的會心生狂亂,覺得怎麼會這樣呢?怎麼會這樣呢?他會心生狂亂,心生恐懼。所以,法要對機而說。上乘之法,對不具法器的,不能泄露;對具法器的,不可吝啬。
老子《道德經》也講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