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疑品第叁
一日,韋刺史爲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爲解說。
有一天,韋刺史爲惠能大師設大會齋,吃過齋飯,韋刺史恭請六祖大師登上法座,自己和官僚、信衆們整肅儀容,向大師再行禮拜,問道:“弟子們聽和尚說法,實在是微妙得不可思議。現在我有些疑問,希望和尚大發慈悲,特別爲我們解釋說明!”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爲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爲說。
六祖說:“有什麼疑問就立刻提出來,我當爲你們解說。”韋刺史說:“和尚所說的法,豈不是達摩祖師的宗旨嗎?” 六祖說: “是的。”韋刺史說:“弟子聽說達摩祖師當年化導梁武帝時,武帝問:朕一生中建造寺廟,敕度僧人,布施財物,廣設齋會,有什麼功德呢?達摩祖師說:實在說並沒什麼功德。弟子不明白這個道理,希望和尚爲我解說!”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傳法于摩诃迦葉,摩诃迦葉爲了要續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再傳給阿難尊者,這是西天第二代祖師。再由阿難傳法給商那尊者,法燈續焰,一直傳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羅尊者,將正法眼藏和衣缽傳付與菩提達摩大師,爲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當時並囑咐達摩大師說:吾滅度以後六十年,希望你將此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中國去紹隆佛種,普利衆生。菩提達摩大師是印度南天竺國人,刹帝利種姓族。他的父親名字叫作香至。達摩大師是香至的第叁個兒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達摩大師秉承了般若多羅的遺訓,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東來。先到中國南海。當時南海的刺史肖昂,馬上就寫了一道表上報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印度來了一個有道德的高僧達摩大師,心裏非常敬仰。于是,派人到南海來專程迎接到金陵(南京)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梁武帝是非常信仰佛法,而且大弘法化,發菩提心,興隆叁寶,造廟度僧,布施結緣。每隔五裏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裏地方,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當尼姑。他自己對于佛學也是非常精通,但他只知道著相事修,追求人天福報,不知道離相妙修,求證佛果菩提。梁武帝一見到達摩大師,就請求開示法要。
問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寫經、弘揚佛法,到底有沒有功德?
祖曰:沒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
帝曰:如何是真實功德呢?
祖曰:清淨智慧是微妙圓融,本體空寂,無法可得,如是功德,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爲之法所能求到的。
帝曰:如何是聖人所求的第一義谛呢?
祖曰:廓然浩蕩,本無聖賢。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我不認識。
達摩與梁武帝二人,一問一答,可惜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機。由于教大機小,所以梁武帝不領悟達摩大師的根本法要。達摩禅師認爲既是機緣不合,就離開金陵到洛陽去。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後來,梁武帝把上面問答情況,告知他的師父志公禅師,禅師聽後就大吃一驚,即對陛下說:達摩大師這個開示實在太好了,他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的大權出現,乘願再來。粱武帝聽了志公禅師這麼一說,心裏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識泰山,當面錯過,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許多兵馬,急急追趕,一定要把達摩大師請回來,承事供養。志公說:陛下千軍萬馬,喚不回頭。達摩大師剛走到江邊,回頭一看,後面有許多兵馬追趕而來,大師正在危急時刻,隨手就折了一支蘆葦,擲在江中,腳踏蘆葦渡江,揚長而去。到了洛陽,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後來,古人寫了一副對聯: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
嵩山,是中國五嶽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曆史。座落在河南省鄭州與洛陽之間的嵩山之麓。當唐代時期,該寺曾經住過僧衆二千五百人之多。這裏的僧衆除了禅宗大德之外,還有武藝拳術著稱的武僧。大家都叫這種拳術爲少林拳,並享有僧兵的稱號。僧兵曾經幫助過唐太宗李世民取勝于疆場之上,在明朝也有一度參加抗禦倭寇,這就是達摩大師當年面壁過的聖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聞名遐迩的名勝古刹。菩提達摩大師從印度把佛教禅宗傳到中國,被稱爲是中國禅宗第一代開山祖師。再由菩提達摩大師,把正法眼藏和衣缽傳給二祖慧可大師,這叫作燈燈續焰,奕葉相承。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爲求福,不可將福便爲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說:“實在沒有什麼功德可說。你們不要懷疑先聖的話!梁武帝心存邪見,沒有認識真正的法性。建造寺廟,敕度僧人,布施設齋,這只是在求有漏的人天福報,不可將這福報當做功德。因爲,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
像梁武帝做這些好事,他所獲得的是福報,和成佛沒有直接關系。
功是功夫的意思,功德是指顯發自性、體悟本具的性德。比如說,一個學生他每天很能幹活,每天來的最早,擦黑板,掃地,幹得很好,老師會表揚他,也許年底也會給他個勞模、勞動先進分子之類的名號。但是,和他的學習沒有太大關系。學生終極目標是好好學習文化,不是單純在那裏掃地。但地掃好了,老師也表揚,他也能有所享受。他願意掃地,老師說:“真乖!幹得很好!”讓他當班長當小組長,他也能有所收獲,但和學習沒關系。
在這裏我們探討,佛教所說的功德是和修行,和成佛,和體悟自性有關的,和你福報有多大關系不是很密切。當然,如果福報大了相對于修行也會提供比較方便的條件。但是,它不是直接的聯系。所以,六祖爲韋刺史講解,就說,世人往往是求福,把福德當成功德,這是錯誤的。六祖講到:功德要在修行中,要在學習中去體悟,它不在于你做多少好事。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六祖大師又說:能認識自性就是功,能等視一切衆生就是德。念念之間沒有滯礙,常能見到真如本性的真實妙用,這就叫作功德。內心謙虛卑下就是功,外面依禮而行就是德;從真如自性中建立萬法就是功,心體遠離一切妄念就是德;念念不離自性就是功,應用萬端而不染著就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如果要尋求功德法身,只要依照這樣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真是修功德的人,心裏就不會輕慢他人,而能普遍尊敬一切衆生。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爲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如果心中經常輕慢他人,我執沒有斷除,自然不會有功;自己的心性虛妄不實,自然沒有德;這是因爲我執未除,自高自大而常常輕視一切的緣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善知識!念念不間斷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德;自修心性就是功,自修身行就是德。善知識!功德必須向內見到自性,而不是借著布施供養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與功德是不同的。梁武帝不認識這個真理,無法契入,並不是我們的祖師有了過錯。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爲破疑。
韋刺史又問道:“弟子常見一般出家或在家的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和尚解說,這樣的修行是否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和尚爲我破除心中的疑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爲其下根;說近,爲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六祖大師說:請韋史君用心聽!我爲你解說。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中,宣說西方接引化度的經文,很清楚地指出西方淨土去此不遠。若依相上說,西方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八千裏,這十萬八千裏其實就是象征衆生的十惡八邪,因爲十惡八邪的障隔,所以便說西方遙遠。說西方淨土遙遠,是爲根性下劣的一般人隨相而說的;說西方淨土很近,是爲根性銳利的上智人隨性而說的。人的根性雖有利鈍兩種,但佛法並沒有兩樣。因爲衆生有迷和悟的差別,所以見性就有時間上遲速的不同。執迷的人著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覺悟的人只求淨化自己的心。所以,佛說:“隨著自心清淨,自然佛土清淨。”
佛陀爲了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一音說法,千機並育。開顯宇宙人生真相,指明了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憐愍我們這些煩惱衆生輪回叁界六道,頭出頭沒,受無量苦,欲令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遂以無盡大悲宣說淨宗出世大法,欲使上智下愚一切人等,信願持名,仰賴阿彌陀佛弘願威力,橫超叁界,往生淨土,速疾成佛。
至圓頓至簡易的念佛法門乃一代時教歸宗結頂之法,如同印光大師所贊: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在久…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決疑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