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决疑品第三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有一天,韦刺史为惠能大师设大会斋,吃过斋饭,韦刺史恭请六祖大师登上法座,自己和官僚、信众们整肃仪容,向大师再行礼拜,问道:“弟子们听和尚说法,实在是微妙得不可思议。现在我有些疑问,希望和尚大发慈悲,特别为我们解释说明!”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六祖说:“有什么疑问就立刻提出来,我当为你们解说。”韦刺史说:“和尚所说的法,岂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吗?” 六祖说: “是的。”韦刺史说:“弟子听说达摩祖师当年化导梁武帝时,武帝问:朕一生中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有什么功德呢?达摩祖师说:实在说并没什么功德。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和尚为我解说!”

  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传法于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为了要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当时并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菩提达摩大师是印度南天竺国人,刹帝利种姓族。他的父亲名字叫作香至。达摩大师是香至的第三个儿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达摩大师秉承了般若多罗的遗训,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先到中国南海。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马上就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印度来了一个有道德的高僧达摩大师,心里非常敬仰。于是,派人到南海来专程迎接到金陵(南京)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梁武帝是非常信仰佛法,而且大弘法化,发菩提心,兴隆三宝,造庙度僧,布施结缘。每隔五里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里地方,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当尼姑。他自己对于佛学也是非常精通,但他只知道著相事修,追求人天福报,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佛果菩提。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要。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

  祖曰: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

  祖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

  帝曰: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

  祖曰: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我不认识。

  达摩与梁武帝二人,一问一答,可惜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机。由于教大机小,所以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达摩禅师认为既是机缘不合,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后来,梁武帝把上面问答情况,告知他的师父志公禅师,禅师听后就大吃一惊,即对陛下说:达摩大师这个开示实在太好了,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的大权出现,乘愿再来。粱武帝听了志公禅师这么一说,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志公说:陛下千军万马,唤不回头。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大师正在危急时刻,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副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座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著称的武僧。大家都叫这种拳术为少林拳,并享有僧兵的称号。僧兵曾经帮助过唐太宗李世民取胜于疆场之上,在明朝也有一度参加抗御倭寇,这就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名胜古刹。菩提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再由菩提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作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可说。你们不要怀疑先圣的话!梁武帝心存邪见,没有认识真正的法性。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设斋,这只是在求有漏的人天福报,不可将这福报当做功德。因为,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

  像梁武帝做这些好事,他所获得的是福报,和成佛没有直接关系。

  功是功夫的意思,功德是指显发自性、体悟本具的性德。比如说,一个学生他每天很能干活,每天来的最早,擦黑板,扫地,干得很好,老师会表扬他,也许年底也会给他个劳模、劳动先进分子之类的名号。但是,和他的学习没有太大关系。学生终极目标是好好学习文化,不是单纯在那里扫地。但地扫好了,老师也表扬,他也能有所享受。他愿意扫地,老师说:“真乖!干得很好!”让他当班长当小组长,他也能有所收获,但和学习没关系。

  在这里我们探讨,佛教所说的功德是和修行,和成佛,和体悟自性有关的,和你福报有多大关系不是很密切。当然,如果福报大了相对于修行也会提供比较方便的条件。但是,它不是直接的联系。所以,六祖为韦刺史讲解,就说,世人往往是求福,把福德当成功德,这是错误的。六祖讲到:功德要在修行中,要在学习中去体悟,它不在于你做多少好事。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六祖大师又说:能认识自性就是功,能等视一切众生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有滞碍,常能见到真如本性的真实妙用,这就叫作功德。内心谦虚卑下就是功,外面依礼而行就是德;从真如自性中建立万法就是功,心体远离一切妄念就是德;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功,应用万端而不染著就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如果要寻求功德法身,只要依照这样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真是修功德的人,心里就不会轻慢他人,而能普遍尊敬一切众生。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如果心中经常轻慢他人,我执没有断除,自然不会有功;自己的心性虚妄不实,自然没有德;这是因为我执未除,自高自大而常常轻视一切的缘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念念不间断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德;自修心性就是功,自修身行就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向内见到自性,而不是借着布施供养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梁武帝不认识这个真理,无法契入,并不是我们的祖师有了过错。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韦刺史又问道:“弟子常见一般出家或在家的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和尚解说,这样的修行是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和尚为我破除心中的疑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六祖大师说:请韦史君用心听!我为你解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中,宣说西方接引化度的经文,很清楚地指出西方净土去此不远。若依相上说,西方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里其实就是象征众生的十恶八邪,因为十恶八邪的障隔,所以便说西方遥远。说西方净土遥远,是为根性下劣的一般人随相而说的;说西方净土很近,是为根性锐利的上智人随性而说的。人的根性虽有利钝两种,但佛法并没有两样。因为众生有迷和悟的差别,所以见性就有时间上迟速的不同。执迷的人著相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觉悟的人只求净化自己的心。所以,佛说:“随着自心清净,自然佛土清净。”

  佛陀为了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一音说法,千机并育。开显宇宙人生真相,指明了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怜愍我们这些烦恼众生轮回三界六道,头出头没,受无量苦,欲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遂以无尽大悲宣说净宗出世大法,欲使上智下愚一切人等,信愿持名,仰赖阿弥陀佛弘愿威力,横超三界,往生净土,速疾成佛。

  至圆顿至简易的念佛法门乃一代时教归宗结顶之法,如同印光大师所赞: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在久…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决疑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