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远的过去,阿弥陀佛有一世曾经做国王,当时有佛出世,叫“世自在王佛”。国王听了佛所宣讲的无上妙法,非常高兴,放弃王位,发心出家,号“法藏比丘”。心量广大的法藏比丘为使所有众生都能脱离苦海,向世自在王佛表露了建立清净国土的雄心壮志。世自在王佛应法藏比丘的心愿,为他广说诸佛国土的情状及众生生存境界。法藏比丘闻佛所说,经过漫长时劫的思惟,超发无上殊胜的四十八愿。又用了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时间来修行,一向专志,勇猛精进,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众生,令所有众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萨达成了志愿,建立了庄严的极乐世界。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里的“西方”寓为回归,因为在我们看来,西方是太阳和月亮沉没的方位,以此比喻极乐世界是我们生命的归宿。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显现的世界,是没有生灭的无为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对极乐世界有详细的描述。这就是我们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所共同宣说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
而六祖在这里以针对上上根众生,直接宣讲诸佛密意,从理体上阐明净土就在当下的不二境。在此时此刻的当下,我们以“识”感受娑婆秽土的苦难,而诸佛以“智”安受极乐净土的庄严。只要我们转识成智,即刻在当下“心净则国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东方人只要能使心清净,就没有罪业;反过来说,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心不清净,一样是有罪过的。东方人造了罪业,就想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西方人造了罪,念佛要求生到哪一个国土去呢?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性,不认识自己身中自有净土,于是发愿往生东方或西方;觉悟的人到哪里都一样是净土。所以,佛说:“随身所住之处常得安乐。”
《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开始——因地,都是依本来清净的真如而觉悟,不是依出离生灭、无常而觉悟。因为,他知道一切本来是清净的,一切都在觉中。依大乘如来藏的教法,特别强调“一切都在觉中”,即是说众生与佛都是在觉中,但是众生迷惑,认为不是!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都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众生相信六根的境界,因此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来说,初发心菩萨必定知道苦与无常是六根境界的幻相,必定相信一切本来圆满清净,都在觉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才会因此生起智慧来圆照,“圆照”就是依本来圆满的智慧来观照这个清净觉相而觉悟,然后才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六祖针对上上根宣说无上乘:一切上上根众生要从此时此地的当下来悟道,不可以学小根人从苦、无常、无我出离此世间,求生外世间来修道。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使君!只要心地没有不善,西方极乐世界就离我们不远;如果心地不善,念佛求愿往生也难以到达。现在我劝各位善知识,首先要除去十恶,就等于行了十万里路;然后再除去八邪,就又走了八千里;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本性,经常使自己行为平坦正直,那么到达西方净土就像弹指般一样的快速,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了。使君!只要你能常行十善,又何须更求往生呢?如果不断除造十恶的心,有哪一尊佛会来迎接你往生净土呢?如果能了悟无生无灭的顿教法门,要见西方净土只在剎那之间;不能了悟,念佛求愿往生,则西方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到达呢?
中国有个寓言故事。有一只猫头鹰在忙活搬家,遇到一只喜鹊,喜鹊问,你在干什么?它说,我要搬家,这里的人都讨厌我,我一叫都冲着我吐唾沫骂我,所以我想搬家。喜鹊问,你搬到哪里呢?它说,我搬到都不讨厌我的地方。喜鹊就说,人家讨厌你是因为你的叫声很古怪,让人家听着心生恐怖、烦恼,所以人家讨厌你。你要是不改掉你的古怪的叫声,你到哪里人家也讨厌你,不是说你搬了个家,人家就不讨厌你了,是你要改变自我。我们也是这样,有些员工,在这单位觉着不好,领导不喜欢,同事也不好相处,我到别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也是如此,也是到哪里领导不喜欢,因为你自己不改变你的人生态度,不改变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你到哪里都跟刺头似的,人家看见你都犯怵。修行的也这样,有些居士跑到寺院,和师父合不来,和同修们合不来,就跑到别的寺院。他要不改变性格,他跑到哪里都讨厌他,他跑到哪里都是是是非非,没完没了的烦恼。所以,要改变自我。这是六祖要表达的态度,要从自己身上用功夫,要改变。所以,六祖说: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念佛也不行啊!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六祖说:我要为各位在一剎那间把西方移到这里来,而且当下便能见到,你们各位愿意一见西方净土吗?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大众一起向六祖大师顶礼说:“如果能够在这里就见到西方净土,又何必再另求往生西方呢?希望和尚慈悲,方便示现西方净土,让大家都能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惠能大师说:各位!世间上的人,自己的色身就如同一座城,眼、耳、鼻、舌诸根好比是城门;在外面有五座门,里面有一座意门,心就是土地,性就是国王,性王就住在心地上。
六祖说,外有眼、耳、鼻、舌、身五门,“内有意门”,这叫六根,心是土地,本性是王。王的能量都体现在心地上。就像国家的权利是体现在各个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人员所体现的就是国家的权力。我们说国家,政府所执行的力量就代表着国家权利,就像我们自性,我们找不到自性,自性是什么呢?自性就是能量,你眼睛能看的能量就是,耳朵能听的能量就是。就像我们说电是什么?如如不动时,电是无形无相的能量,我们只能画个代表电的符号,来表述它。当它产生作用时,我们便可以借助它的化身来见到电,例如通过电灯,产生光能的就是电,我们看到灯一亮,哦,来电了。风扇能产生动力的是电,通过它转动看到电。那么同样,自性在哪里呢?我们的眼睛“能看”的能量,就是我们的自性在起作用,没有这个能量,眼睛还有“看”吗?我们的六根之所以能产生作用就是因为有“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佛性,就是性在起作用。
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自性不离心地,国王就存在;自性离开了心地,国王也就不存在。所以,自性若在,则身心俱存;性若离,则身心俱坏。要作佛,须向自性中求,切莫向身外去求作佛!自性若迷,就是众生;自性若觉,就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就是观音菩萨;能够喜舍,自身就是大势至菩萨。
六祖在此破除众生对“佛”的误解。大多数人把“佛、菩萨”理解为神仙,或者超级神仙。六祖告诉我们,“佛”就是我们本具的自性、佛性、灵性,也就是我们和天地万物的生命源头。悟到了佛性,就是悟道成佛;转识成智,就是净土现前。“菩萨”就是我们佛性中的优秀品质,佛性中:慈悲的品质,就是观音;喜舍的品质,就是势至。六祖把两种我们自性本具的优良品质作为观音势至来解析。从外在说有个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从内在说我们本具这两位菩萨的优良品质。就像我们用文殊菩萨代表我们的般若智慧,用普贤菩萨代表我们的精进修行,用观音菩萨代表慈悲,用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都是表述我们本具的某一种优良品质。我们的优良品质显发出来的时候,当体就与那位菩萨具有不二的能量。这就是密宗与本尊合二为一的无上瑜伽修法。
在此,六祖以直指之法,对上上根机的大众宣讲无上乘密法:我们的当下就是与极乐世界无二无别的佛国净土,光明境界。
怎么知道我们这些凡夫所烦恼的世界是本自光明的呢?我们了知佛性是光明的,而佛性显现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松树长出来的树枝一定是松枝,同样佛性是光明的,他所显现的一切万物也一定是光明的。我们不必怀疑佛性显现的光明,天地万物是佛性显现的,所以它一定也是光明的。我们没有感觉到他的光明,是因为我们掉到了一个妄想执著的错觉中。你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变感觉。实报庄严的境界当下显现,它是可以现证光明的。
为什么说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圆满光明呢?祖师用五种方式来证明当下的光明。
第一,它本来光明。所以,不需要证明,它也是具足光明的。
第二,佛说它是光明的。佛在很多经典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光明的,是大圆满的世界,从未残缺过,是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残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具如来的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原来众生都具有佛的光明境界,却因为妄想执著而没感受到佛的光明。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陀高坐说法。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就想:“佛陀经常说其他佛国清净庄严,而我们的国土却是五…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决疑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