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在发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在入定的时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
“定慧”又称作止观,“定”就是禅定,“慧”就是智慧观照。以定为体,以慧为用。体是本体,用就是作用。就像电灯,灯泡是体,它能够散发光明,光就是用。定和慧是一体不二的,就像是灯,不能把灯体和灯光分开一样。探讨“定”的时候,是“慧”之“定”,探讨“慧”的时候,是“定”之“慧”,这叫止观双运,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因此,各位修学佛道的人,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入定”这种分别的话。持这种见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虽说着好话,心中却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称,却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与口都是善的,内与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自我开悟,自我修持,不在于诤辩;如果争论先后,那就和痴迷的人一样。如果不能断除胜负之心,必将增长我执法执,自不能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
诤,就是争吵、攀比、辩论。修行是靠自己体悟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不着和别人诤论。把修行当作武林大会,总是与别人竞争,就是迷人。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的,你总是和别人去攀比,就很辛苦。你要和自己比,每天都在进步,我今天就比昨天好,我今年比去年就好,这就是进步。向外攀比,就会起贪著、瞋恨、嫉妒等不良情绪。如果我们一个修行人,总是和别人攀比,别人能打坐,坐四小时,我怎么也得坐八个小时,总是和别人较着劲的修行,不但不能够修成正法,反倒会增长我执和法执。总处在与别人攀比中,就无法成就“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定慧就像什么呢?就像灯光,有了灯就有光明,没有灯就黑暗。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性本来就是同一个。定和慧也是如此。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心行正直。《净名经》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净土。”不要只在口头上说正直,心却谄媚邪曲;不要口说一行三昧而心行不直。只要心行正直,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执著。
《净名经》,又叫《维摩诘所说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一部典籍,究竟了义,至圆至顿的无上妙法。这部经,讲的就是在心地上修行,心净则国土净。讲到了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直心,就是真诚心的意思。真诚心是道场。一行三昧,就是保持着最真诚心,不掩盖自我,不伤害他人,随时随地保持慈悲和智慧的觉照。
我们于一切现象中,不生执著。保持真诚心,不评判,不烦恼,不造作,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就是“定慧”。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愚迷的人执著法相,执著一行三昧,开口就说常常静坐不动,不起妄想杂念,这就是一行三昧。作这种见解的人,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样,其实正是障碍修道的因缘。
很多人盲目崇拜那种一坐好几天不起来的无记定。六祖说,一坐不起,和无情物一样。修行把自己修成木头、石头,是外道定、邪定的表现。佛教的正定,是指你对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全盘承担和接纳,就叫“正定”。佛陀经常说“如是,如是”,意思就是“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就是“正定”。
有人告诉你:“别人赞美你,说你好!”你说:“就这样吧!”接着再进来个人说:“有人骂你,说你坏呢!”“就这样吧!”你买的彩票中大奖了,“就这样吧”;员工造成损失了,你也“就这样吧”。 这就叫“定”。当你对发生的问题承担、接纳了,超越和解决的智慧也就生起了,因为“定慧”是一体不二的。
无论是战争中、商场上,还是修行中,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很淡定、平和地对待危机。像电影《亮剑》中的李云龙,敌人打过来了,他指挥若定,还是很坦然。真正的高手都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遇到事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那都是匹夫之勇,不是高手。我们要想拥有智慧,就要学会平和,能够不被愤怒情绪所干扰,就能正确判断局势,轻松自如化解和应对危机。科学家爱迪生,曾经实验一个灯泡,他用一种新材料做灯丝,没几分钟“啪”就烧了。助手就说:“唉,又失败了!”爱迪生说:“没有啊,我成功了,我成功的知道这种材料不可靠,我得再找新的材料来代替。”这就是两种境界,对爱迪生来说这就是禅定和智慧。
我们工作中出现小差错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危机的机会。就像下雨的时候,房子漏了,你正好借这个机会找到房子的漏点,等天晴的时候,把它修补好。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两面,也称作阴阳平衡,显隐互成,我们要习惯从发生的事件中观察到光明和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生命中所有现象,都要如实接纳,“如是、如是”就是定。同时生起光明觉照,“善哉、善哉”就是慧。自此,遇到任何事情都只会令我们进步和解脱,不会再挫伤我们。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形同木石,麻木不仁,恰恰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道是要通流,为何反生滞碍呢?心不滞碍于法相,道就能通流;心若执著法相,那就叫作茧自缚。如果说常坐不动就是一行三昧的话,就像舍利弗在林中静坐,却遭到维摩诘的诃斥。
道就是真理。真理产生于我们的自性,它是活泼通流,光明和谐的。就像我们的血液循环,河流通畅,如果一旦卡住堵住,就成脑血栓、堰塞湖一样,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们的思想也要通流,不能卡住,卡住了就是法执,名为自缚。
善知识,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还有人教人静坐,看住自己的心,观想静止,身体不动,心念不起,从这里下功夫。愚迷之人不懂佛法大意,便在这上面执著,反而成为颠倒,像这样的人很多。如此教导别人,这是极大的错误。
六祖跟大家说,有人教授打坐,让大家观察自己的心,培养静态,不动不起,用这个来稳定自己的身心。迷惑的人不知道,把这个当成根本。祖师教大家打坐,是为了培养大家良好的控制情绪的能力,从而觉照实相。而不是仅仅坐在那练腿,你腿练得再好也比不上石头坐得稳当。不是比谁坐得像石头,而是让自己的心能安静、平和下来,显现自性智慧。六祖纠正一部分人盲目把练腿当成根本,期望磨砖成镜的现象。练腿只是形式,培养和保持心境的平和,开启自性智慧,才是禅修的真谛。不明理的人认为练腿就是目的,总停留在腿子上下功夫,错用其心,所以叫“迷人不会,便执成颠”。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正教本来没有顿渐的分别,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愚迷的人渐次修行,觉悟的人顿然契悟。如果能够识得自己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没有差别了。因此,立有“顿渐”的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自从上代祖师以来,首先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相,就是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谓无念,就是虽念而不执著于念;所谓无住,就是我人的本来自性。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家至亲,有言语的冒犯、讽刺,或欺凌纷争的时候,都一概视为虚空幻相,不会想到报复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寻思过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能断绝,就叫作系缚。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定慧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