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生活中,我们烦恼和恐惧的产生,都是对过去的事情的执著、纠结而产生烦恼,对未来的焦虑、担忧而产生恐惧。而当下则既无烦恼也无恐惧。
烦恼源自过去。例如说:那个人以前怎么说我,那个人以前怎么骂我,那个人怎么对不起我,那个人曾经害过我……都是前边的信息,现在没有。
恐惧源自未来。我们恐惧于:我老了怎么办?我将来病了怎么办?我企业做不下去怎么办?我那——怎么办?于是,我们恐惧的都是针对未来,没有恐惧当下的。
人在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恐惧的纠结中,就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很痛苦!如果我们把心安于当下:咱们的素食做得很美味;我们的讲堂很温暖;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如神仙般的生活。当下具足一切解脱相的!
有的人说,光安于当下,那未来怎么办呢?你只要安于当下,你就是圣人,你就是道人。道人是吃天饭的,吃天饭的人根本不可能饿着。自己折腾才容易饿着!自己折腾就好比是城市里面的花草,它要浇水施肥,不浇水施肥就不行;山里的草木,那是吃天饭的。你见哪个山里的草木饿着了?没有!在城里的容易饿着,造作容易饿着。所以说,当你懂得安于当下的时候,你与天地同在,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时候你堪受龙天供养。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着,这样就没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就叫作无相。能离于一切相,则自性法体自然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无相,不是说没有显相,是不被它卡住,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与世界有进有退,自然起舞。有相则容易来者拒,去者留,就烦恼痛苦了。一个真正地懂得无相的人,面对生活万象就像看部电影一样,里面的主人公,无论有什么喜、怒、哀、乐……你看完了,好,结束了,结束了你就回家,就这么简单。看部电影,开心的时候你笑两句,主人公落泪的时候,你愿意陪着落两行泪也可以。但看完了,你把情绪收回来,就行了。有些人不行,看完了收不回来,人家都演完半年了,他还在为剧情伤心,就没有必要。我们要注意,我们往往被剧情所伤,我们看的电影就是周边的人、事、物。我们现在有时候想起某个场景还烦恼,那个场景其实就跟电影一样,早就过去了,但现在想起来还烦恼,这就叫卡住了,要超越它。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
善知识!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远离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动念。但是,如执著于什么也不想,把念头全部断绝,一念断绝就死,一样还要到别处去受生轮回,这是极大的错误。学道的人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如果不认识佛法大意,自己错了还罢了,却又再误导他人;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毁谤佛经。
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所以,要建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为何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会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就从此产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这就是尘劳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
过去就让它过去,行云流水。在佛经中叫“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如日月经天,莲花出水,不滞留,不沾染,这代表着修行人的境界,走到哪里都不被境界所牵,不会沾染上那些凡尘往事。我们做事做人,就是不要被这些生生灭灭的事所卡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一切都是无常的,就让它过去。
我们的清净的自性没有什么真实现象,这些现象都是无常假相,都是如“梦、幻、泡、影、露、电”。《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我们的现象,“法”就是指现象。一切有为的现象,“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六个——梦、幻、泡、影、露、电。“应作如是观”,我们一个修行人,应该如是看待这些,看生活中就像一场梦。你刚才经历的也都是一场梦,过去的是场梦,未来也依旧是在做一场梦。我们现在学佛了,就要做一个解脱的梦,做一个成道的梦,也是一场梦。把过去烦恼的梦、五欲六尘的梦,转化为清净的解脱之梦,也依旧是梦。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实有的物体,这时候就不被卡住。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什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什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别相,无一切妄见尘劳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如果没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
灯之所以亮,是因为有电,如果没电了,灯就灭了。所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我们自性在作用。自性就是我们的能量源。我们的心就是能量调度机构,你把心用到哪里,能量就在哪里焕发光彩。我们的能量就是神通妙用,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用心做企业,企业就能做大;用心种地,就能种好地;研究杀人,就能成个杀手;研究掏包,就成为神偷。……人的能量源来自自性,你用于哪里是你说了算的。你想成为圣人你可以成为圣人,你想成烂人绝对成个很烂的人。能量完全受你的心念的支配。
如果我们把做生意的那份心用到成佛上,一年能开悟,即身能成佛;如果小伙子把追女朋友的那份心,朝思暮想的心用到求道上,一年能开悟,即身能成佛;公务员绞尽脑汁的去当官,如果他把绞尽脑汁的心用到成佛上,一年能开悟,即身能成佛。都没有问题。
我们往往都是这里用点那里用点,分散了精力。用在无常生灭的假相上,虽然也能暂时放一点光芒,但是它毕竟是无常的。自性就是能量之源,我们的生命之源。一切都产生于自性。天地万物都是自性幻化出来的,能量的波动产生假有的物质,物质的不同组合产生假有的天地万物。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真如自性不会染著万境而能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说:“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我们要如实体悟本源空性,让心安住在空性,“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便自然可以了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如幻;生活、工作,如梦如幻; 修行、成就,亦是如梦如幻;证果、成佛,还是如梦如幻。佛法不废俗法,万物虽如梦如幻,我们依然要遵循世俗价值观。如理如律,闲看庭前花开花谢;安分守己,静观天外云卷云舒。
我们有的居士看过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诗,如:“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很多人为此生烦恼,觉得这个喇嘛不好好修行,写情诗泡妞,破坏佛教形象。其实,这些诗看似写给恋人,其实是写给“空性法身”。因此,仔细阅读仓央嘉措的情诗,会发现全部是写给空性如来藏的,他以空性为情人,体征无上空性瑜伽,安享解脱涅槃之乐。所以,这不是“情歌”,而是“道歌”。
我也模仿写过几句仓央嘉措情诗体的《道歌》:
“觉悟若是那西子湖畔的一朵红莲,我愿与佛性相恋;我愿为一池清莹的湖水,与佛性朝夕相伴。在这美丽的江南,佛性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一生一世的牵绊;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今世的眷恋;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不老的思念;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最美的红颜。”
“爱,若是一种呢喃,我对佛性的爱有千语万言;爱,若是一种思念,我对佛性的爱朝思暮想千万遍;爱,若是一种迷恋,我对佛性的爱生生世世、永不改变;爱,若是一段奇缘,今生我愿与佛性相恋!”
“在躲过雨的香樟树下体悟你,终于可以牵你的手赞美你。有觉悟的地方就格外的清新,想着佛性我的嘴角都会扬起,倾城的轮廓沾满我的憧憬。对全世界宣布爱觉悟,我只想和佛性在一起,这颗心没畏惧太坚定,庆幸让我能够遇见佛性,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也要跟佛性在一起,天崩地裂也要在一起。”
其实,诗人们的情诗,稍一转换,就是“道歌”,如:“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佛不见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如今我心似佛心,定不负相思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冷落清秋节。今宵梦醒此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执著生灭幻法的心总是充满苦痛,总是处于还有那伤感的时节。今天从大梦中醒来,原来苦苦追慕的实相就在身边,就在日出月落,花开花谢。从此之后的岁月,尽显光明和解脱。如此这般的美好景致,可以和谁来分享呢。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定慧品第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