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这都需要般若为核心,正见为指导。所以在般若精神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行为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时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实不虚的真如法性。悟得这个法的是般若法;修持这种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当体即与佛平等无异。
“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才叫真智慧。弥勒菩萨写的偈子:“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御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越辩越麻烦。有人打我,我就躺倒,我要是站着你还生烦恼。有人吐唾沫在脸上,任它自干了就行,我要擦你还不愿意。就像电影《功夫》里鳄鱼帮的帮主打警察,警察一躲他就生烦恼了。帮主说:“你还敢躲啊
!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你看人家弥勒菩萨,坦然接纳。
我做不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但我可以满意所有的人! 这就是禅法修持的窍决! 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我完全做不到;满意所有的人,我完全可以做到,乃至所有的人、事、物!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陀。前念执著于境界,就是烦恼;后念不攀缘境界,就是菩提。
我们要对我们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承担完全责任,你不必抱怨,当你承担完全责任的时候,你就不烦恼。烦恼和菩提,都是从般若所产生,都是从如来藏所产生。因此,他们两个在本性上是一体不二的。当阳光透过玻璃射到墙上的时候,墙上的图案和墙上的光明,它是不二的阳光的显现,我们要明白他的体性是一样的。电通过灯所散发的光明和通过空调所散发的冷气,是不二的本性,都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量,都是电产生的。灯的运作和空调的运转都是电能的不二的运作,都是电的作用。同样烦恼和菩提的体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信息量很大,所以需要很多的比喻来说明。大家要跟上,但不要卡在比喻上,怎么和电又扯上了?比喻,比喻哈!
看过《让子弹飞》没有?(大众:看过。)好,看过的都是好学生。(众笑)黄四郎的下属说:“草船借箭?我们是马,不是船。”黄四郎怒吼:“比喻,比喻!”我们不要卡在我所说的比喻上,要透过比喻往前想。一念迷了,立刻就是凡夫;一念悟了,立刻就是佛的境界。
著境,就是被境界所转,被眼前的事物搞地乱套了。就像你看电视剧入戏了,节目中的坏人,把你气得直骂人,恨不得钻进电视里揍他,这时候你被境界所转,你就是凡夫。你不被入戏,游戏情结,理性地来看,你就等同于佛。看世界和看电视是没有区别的,你看你团队,你的朋友圈,也是像一出电视一样。这时候你再看他们,就像在看一场大戏似的,你也在里面演戏。演戏看戏但不要入戏,一入戏烦恼就起来了。就像看电视电影你一入戏扎进去,随着里面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你也在这里翻江倒海,那就苦。
你跳出来看,借助它观察生命无常的,人生如戏,即使历史的伟人如是的威猛,如是的英明神武,也是尽随黄土而去,你由此想到一切无常,没有一样是留得住的。就像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想建立万世疆业,结果到了胡二世就给灭掉了。我们想到当年的金戈铁马、王公将相、才子佳人,乃至牛鬼蛇神,纷纷登场,纷纷谢幕,这就是历史长河。因此,我们就想到,我们这一期生命在历史长河中也如沧海一粟般不起眼,我们短短的不足百年的时光也如白驹过隙,一瞬就没了。历史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又如何呢?所以,我们要抓住有用的东西,放弃无用的东西,我们在无用功上做的太多了,在有用功上做的偏少。我们要真实的认识自我,认识生命,认识这个世界。我们陷在小游戏中太久了,也太苦了。所以,要借助佛陀的智慧引导我们,让我们提升上去。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法中出生。大家应当运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转变贪、瞋、痴三毒,成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都是从般若智慧来成佛。因此,般若又称作佛母,诸佛都是由般若智慧而成就的。我们一定要从般若智慧上用功夫。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你了解有个天地万物的空性本体,假名如来藏,它依据你的需要,给你幻化一切。生命历程中你的世界见到的每个人都是你心念的反射,你面对一个大镜子,心念的信息不停地投射回来,形成你的五蕴世界。外面的世界形态其实是你的念头形象化了的信息反馈。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你深度念头的体现,远方的人是你此时还未生起的念头,但在你的潜意识里面潜伏着,你遇到的人都是你已经生起的念头,你现在正在思考的念头是粗念头,都是心念的映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面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你自己的心的波澜起伏,映现了世界的波澜起伏。了解了这个状态,你就不会有攻击别人的想法,因为都是你的责任。你对你世界所发生的每件事情,要承担全盘责任。当敢于承担的时候,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般若智慧。成佛就是从这种感觉中逐渐圆融,逐渐稳固。三世诸佛都是由般若智慧来成佛的。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作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这就是二十五。在《楞严经》中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向与会大众汇报自己修行的成果,修行的法门,就是把这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整合起来,正好就是二十五个。这些看似是烦恼根尘,但却都是如来藏性的显现。菩萨如实观照其中任何一个,都能顺藤摸瓜,就路还家,破迷开悟,证三摩地。
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因而完整的心灵解脱,也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因为太简单,以致您不敢相信;因为太近,竟让您找不到;因为相连,反倒让您无法触摸;因为同在,所以需要您静静地感知!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能生出八万四千种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如果没有尘劳覆盖,般若智慧便能时常现起,念念不离菩提自性。悟得这个法门的人,自然没有妄念,没有思量、执著,不起诳妄颠倒,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能来观照事物,对于一切诸法不执著也不舍离,这就是见性成佛。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用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智慧观照,对一切现象“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好像你站在街边,看着川流不息的人、车,过来的就过去,走了的就走了,你不用去贪那辆车怎么走了,那辆车那么好看,那个人那么漂亮,怎么走了呢?这就是贪著。你不取也不舍,你就站在这里,看着芸芸众生,这时候你有一种很安静的感觉,川流不息的马路上的人来人往,你站在这里,就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非常解脱,非常安然,非常享受。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
善知识!如果想要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须修持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能见到自性。大家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经文里面已经很清楚地予以赞叹,不能一一细说。
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这法门是最上乘的教法,专为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说。小根性小智慧的人听闻此法,心里会生起疑惑不信。
我们在探讨的就是《金刚经》的境界。这部经明确告诉我们,这部法是最上乘,佛法分为人天乘、小乘、大乘和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密乘,为大智慧的人,为上根利器的人说,能够思考法义的人说。小根小智人听了不信,甚至有的会心生狂乱,觉得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他会心生狂乱,心生恐惧。所以,法要对机而说。上乘之法,对不具法器的,不能泄露;对具法器的,不可吝啬。
老子《道德经》也讲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