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P7

  ..续本文上一页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为什么呢?就好比天龙在阎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顺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枣叶一样。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听闻他人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领悟理解,知道本性里面自有般若智慧,这是经常运用智慧观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语言文字而成。

  

  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像天龙下大雨,一座城市,村落,大水一来整个的就冲垮了,房子漂着就跟树叶一样。日本这次地震,海啸一来,小县城就给冲垮了,跟冲枣叶一样。

  

  如果这么大的雨下到大海里面,大海根本看不出水多,也看不出减少。佛陀讲到一个公案。佛陀指着一滴水,问弟子们:“如何让这一滴水永远不干枯?”有的弟子说放在瓶子里密封起来就不干,有的说把它结成冰放起来就不干,大家说了很多方法。佛陀说都不对,你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边,它才会永远不干。

  

  同样,我们这个人如何才能够永恒不灭?很多人说,我吃长生不老的药,就能够永恒不灭。吃仙丹,修神仙,都不靠谱。你把自己与佛性,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你就不生不灭,就叫成佛。

  

  我们自己其实本有般若智慧,被遮蔽起来了。就像我们是盏灯,佛陀也是一盏灯,都是一百瓦的,佛为什么放光现瑞,我们就暗淡无光呢?是因为我们灯泡上,抹上了一些灰尘,我们把灰尘擦拭掉,就放出了和佛陀一般的光明,和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就产生了,我们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己本来具足。

  

  “自用智,常观照。”我们一旦失了觉照,就进入了凡夫态,一进入凡夫态就很苦。就像一个人,如果他进入职业素养状态的时候,他做事说话得体,做事很圆融,但是一放松下来,一离了职业状态,立刻就烦恼现前。

  

  工作中,你很能干,到哪里人家都很赞同你,但为什么到家里把家庭搞得一团糟?弄得家庭就不好呢?其实就是失了职业素养。你如果对家庭像搞公司一样尽心,对待家里人像对待客户一样,你就发现家里全都搞定。往往我们觉得,我工作这么辛苦,我来家还得那么辛苦吗?当你把那种素养当成辛苦的时候,那就玩不转了。你要把美好的职业素养融入到你的血液中,融入到你的基因中,融入到你的灵魂深处,你再去做的时候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表现。你对老公或者对你的老婆,要像对客户一样,你就会宽容他。

  

  曾经有一种测试:两对夫妻打羽毛球,老公和老婆是一组,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不欢而散。为什么不欢而散呢?只要是丢了个球,老婆就埋怨老公:“你怎么不接住,真笨!”老公说:“你怎么不接住,你才笨呢!”再打一个:“你怎么不接住?让你接住你接不住,笨死了你,滚远点,不和你打了!”最后一甩球拍:“不打了!”“不打就不打!”矛盾起来了。那么调换一下,他和别人的老婆一组。打球的时候,万一丢了个球互相就谦让了:“不是你的事,我的事,不怪你怪我。”为什么这时候不发脾气呢?那是人家老婆,你发脾气人家不让。所以,他就包含着基本的修养,是不是?就很矜持、很大度、敢担当,在自己老婆面前他就不担当。老婆也这样,对人家丈夫她就宽容,还甚至撒个娇,对自己丈夫就不会撒娇了,整个一河东狮吼。其实你想想,这就在生活中失去了觉照。

  

  你能保持着职业素养,就像你在工作中的职业素养,你对客户怎么交谈,即使客户对你产生误解发脾气了,你怎么应对?如果把你的丈夫当成客户对待,你会发现,搞定了。同样,把你妻子也当成客户的时候,你就宽容了,就解决了。其实有时候就是失去了觉照,你不要把美好的人文素养当成很累的事,你当成很累的事它就累了。它不累,很好玩,很好用,它是大众积累起来的一种生活智慧,其实就是生活般若。所以,不要一谈佛法,大家就立刻离了生活,光谈玄说妙,虚无缥缈。般若智慧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具体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譬如降雨,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云致雨,让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统统蒙受润泽。百川众流注入大海中,与海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性的人听闻此顿教法门,犹如草木一样,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会全部倒下,不能继续生长。小根性的人,听闻大法的情形也是这样。

  

  顿教具有无上的密意,顿教其实就是密教。众生听到这个法,就跟草木一样。如果说小草小木的,大雨来了,就冲垮了,荷担不起。根性小的人听这部典籍感觉很要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一听就打哈欠,昏昏入睡;另一种直接听傻了,不知所云。好在“一历耳根,永成道种”,种个远因也好。听这堂课,你要思维,必须要整合你过去所学的一切资源,天马行空地去思维,要联想丰富。因为,标月指只能是指一个方向,你一定借助标月指向前想一段,这一块是你自己独立完成的。而且要调动你所学的一切知识,所学的物理、化学、历史、人文,所有的知识在你大脑中快速整合,随着师父的语言,随着经典的法义快速整合,会有点疲劳,但很好玩。

  

  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他们原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并没有差别,为什么闻此顿教法门不能开悟呢?因为,他们执著邪见,所知障重,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好像密云遮蔽了日光,没有风来把云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现出来。般若智慧,人人本来具足,没有大小之分,只因为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离心觅佛,不能悟见自性,这就是小根性的人。

  

  有一次,我朝拜普贤菩萨,从车站转乘一辆出租车前往峨眉山。一位居士在车上和出租车司机讨论直接到达峨眉山金顶的价格,说:“你要便宜点,我们从老远来拜菩萨,坐你的车你也有一份功德。再说了,我们还有师父一起来的,师父是三宝,人天师,坐你的车是你的福报。”司机说:“师父怎么了,就是我亲爹坐我的车,也是这个价。”另一个居士说:“我们明天还要参观一天,只要你价格便宜,我们明天包你的车,你也可以跟着我们拜拜菩萨,保佑平安。”司机立刻同意降价。大家都笑了。

  

  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兔子钓鱼的故事”:一只兔子去钓鱼,第一天空手而回。第二天又去钓鱼,依旧空手而归。第三天直到天黑了,也还是什么也没钓到。没办法,兔子只好收竿准备回家,这时,一条大鲤鱼跳出水面,大声对兔子吼道:“兔子,明天你再用胡萝卜来钓鱼,我非扁你不可”。

  

  应机说法,契理契机,历来被强调为弘扬佛法的基本原则。契理,谓符合法界本来的真实、真理,亦即符合佛法万古不易之理;契机,谓适应时机与众生的根机。《楞伽经》偈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谓佛针对众生不同的疾病,开出不同的处方。药无贵贱,对症则良。法无高下,应机为妙。即便是高深的佛法,若不当机,也成“非法”,导致听法者难以接受你的说法,甚而反感和对抗。

  

  《无量义经》中,佛陀说他四十余年来观察众生诸根性欲而说法,“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以诸众生性欲不同,种种说法”,应机所说虽有不同,然皆契一理,皆能洗除众生烦恼尘垢。有如江、河、溪、渠、井、池水,皆能洗除污垢。

  

  《法华经》“方便品”佛曰:“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太虚大师云:“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如果领悟顿教法门,不向心外执著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自然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著,这就是见到自性。

  

  顿教法门,是从自心上用功夫。当烦恼和尘劳不能染著你的时候,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了。所以,我们要觉察,用烦恼测试自己的修行成果,用烦恼考核自己修证的高度。如果你烦恼还很多,就是修行的道业还不好,再用功夫,随着用功夫,你就会发现烦恼越来越少。

  

  烦恼对于凡夫来说,好像一个实有重物,在心上实实在在,沉甸甸,透不过气,货真价实地疼。随着你智慧的生起,它就会慢慢变轻,到了一定程…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