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的时候,你还能了了分明的看到它,就像一团烟放在上边,有形体而无重量。看得了了分明,觉照得清清楚楚,他人举心动念你都觉照得很清晰。你能够很慈悲地顾及别人的感受,保护别人的美好心情,而且你还不会因为人家的态度生烦恼,这叫般若智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对于内外境界都不执著,来去自由,能遣除执著的心,就能通达无我,没有障碍。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经所说的没有差别。
我们能够以佛法指导世间的生活,就会通达无碍。不是学成个佛呆子,远离于大众,要通达世间的一切游戏,干什么都精彩。干完了随时放下,不会贪恋,提得起放得下。出得厅堂进得厨房,上五星级大酒店咱不觉得紧张,到地摊上吃个花生米咱不觉得难为情。随时提得起放得下,那种纵横天下、笑傲江湖的气度,就是般若智慧。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善知识!一切经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教、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施设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如果没有世人,自然也就没有一切万法。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原是由世人所兴设,一切经书由于人说才会有。因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称为小人,有智慧的称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请教,有智慧的人对愚昧的人说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领悟理解、心地开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没有差别。善知识!一念不觉悟,就是佛也成为众生;一念觉悟时,众生就是佛(觉醒者)。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宇宙万法都在自心之中。那么,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中直下见真如本性呢?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菩萨戒经》中说:“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的。”若能识得自心,见到自性,都能够成就佛道。《维摩诘经》中说:“当下豁然开朗,返见自己本心。”
方信禅师云:“无众生可度,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证,本来具足。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为人自肯,决定无疑。说此难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善知识!我在弘忍和尚那里,一听闻他说法,言下即便开悟,顿时见到真如本性。所以,将此顿教法门流传广布,让学道的人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如果自己不能领悟,必须寻访大善知识,也就是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路。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不是我替你见到本性,而是你要自见本性。修行一定要自己去体悟,不要指望找什么武林高手给你灌灌顶,你立刻就具有了他的无边法力,如吸星大法,从别人那吸来智慧,这种想法都不对。你一定要运用自己的心,就像自己吃饭一样。
我在南方的时候,曾经见到有居士去找师父:“师父,您帮我诵二百块钱的《金刚经》。”那师父说:“我正好诵完了两部,就送给你吧。”“二百块钱才两部,那么贵,咱都这么熟,你便宜点。”(众笑)跟买东西似的,这就是学佛中的一种误区。有人说:“你自己诵不就行了吗?”“我自己诵,不如师父诵出来加持力大!”这是颠倒见,就好比是:“师父,我实在饿了,给你两百块钱你替我吃顿饭。”我吃得再饱,你也是饿着的,要明白这个道理。“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一定要自己用功夫。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这善知识有大事因缘,就是所谓“教化示导,令众生得见自性”。因为,一切善法能够由善知识发起的缘故。
学佛法要注意几种不正确的心态:一种是挑剔型的,看师父貌相、威仪、嗓音、节奏哪里有问题,专挑毛病;第二种是无关型的,你讲你的,他打他的妄想;第三种是崇拜型,如粉丝见偶像。这三种都非正常态。正确的方法是视上师如佛,如同亲自听佛陀、六祖在讲法,至诚恭敬,如实接纳。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在我人的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如果愚迷而不能自悟,必须请求善知识的指示方能得见。如果能自悟见性的人,自然不须向心外求觅;如果一味执著“必须靠善知识,以期得到解脱”,那是错误的。为什么呢?众生自心内原有般若智慧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见,迷自本心,颠倒妄想,心外的善知识虽然给予教导,也是无法得救。如果能够生起真正的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即能完全熄灭;如果能识得自性,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如果认为依靠善知识来赐给我们解脱,是不对的。善知识可以指导我们,令我们自己解脱,而不是善知识帮我们解脱。这就否定了我们求神心态,一定要通过自己去体悟。
曾经有一位祖师,参悟一个话头,就是找自己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天天琢磨,别人喊他也听不见,疯疯癫癫,天天老用功。抓住疑情,顺藤摸瓜,想“哪是我的自性?”,参悟了一两年的时间,老是琢磨这句话,冬天也不知道冷,夏天也不知道热,不吃也不知道饿,天天就琢磨这句话。有一天,他迷迷糊糊走到一个集市上,还在参悟,哪是我的自性?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屠户正在卖肉。有个人说:“我要瘦肉不要肥肉。”“好好好。”那个说:“我要肥肉不要瘦肉。”“好好好。”他就给切好了肉。那个人说:“你怎么回事,我要肥肉你怎么给我瘦肉?”这个说:“我要肥肉你怎么给我瘦肉?”吵吵闹闹,屠户焦头烂额,把刀往案板一摔说:“肥肉瘦肉不都是肉吗!”祖师还在参,哪是我的自性呢?听到这里,突然听到一声大吼:“瘦肉肥肉不都是肉吗!”他豁然开悟,是啊,天地万物不都是我的自性吗!这一切不都是我那自性显现的吗!我还四处找什么?“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开悟了!自己改了名,叫“屠子和尚”,因为是屠子帮他点开悟了的。这就叫“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就是上师瑜伽,也叫格物致知。
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禅堂打禅七,行堂的给他倒水的时候,一下子倒在手上了,烫的一松手,杯子落地,一声脆响,惊天动地,开悟了,写了个偈子:“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山河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因缘来了,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上师。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如果认识了自己本来的真心,即是得到本来无碍的自在解脱,若得解脱自在,即是入于般若正定。般若正定就是一念不生,也就是对于所知所见的一切诸法,心不染著。这个“一念不生”,应用时能遍及一切处,却又不滞着于一切处。
如果我们对一切现象,“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就解脱了。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苦大仇深,就不是正念,就不是般若智慧。我们刚开始学佛的人,都喜欢排斥这个世界,好像世界欠我们的,埋怨环保问题,埋怨政府腐败,埋怨邻居不好,埋怨家里人不学佛,埋怨寺院里的师父不慈悲,埋怨同修不捐钱,埋怨……我们总是找茬、找事、挑毛病,这是学佛初期的一个怪现象,要尽快超越出来。
当你智慧显现时,当和尚是个好和尚,当商人是个好商人,当居士是个好居士,当学生是个好学生,当老师是个好老师,当老婆是个好老婆,当丈夫是个好丈夫,当儿子是个好儿子,当儿媳妇是个好儿媳妇。都是那么好,还不卡在那里。不能说我是个好老板,回到家里也是摆老板架子,那就不行。回到家里就放下老板的架子。是老婆就当老婆,是老公就当老公。演什么是什么,你别老背着原来那角色,放不下,要随时换角色。你把当老板的心态拿到婆婆面前摆架子,那不行。但你要是把当媳妇的状…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