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的時候,你還能了了分明的看到它,就像一團煙放在上邊,有形體而無重量。看得了了分明,覺照得清清楚楚,他人舉心動念你都覺照得很清晰。你能夠很慈悲地顧及別人的感受,保護別人的美好心情,而且你還不會因爲人家的態度生煩惱,這叫般若智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對于內外境界都不執著,來去自由,能遣除執著的心,就能通達無我,沒有障礙。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經所說的沒有差別。
我們能夠以佛法指導世間的生活,就會通達無礙。不是學成個佛呆子,遠離于大衆,要通達世間的一切遊戲,幹什麼都精彩。幹完了隨時放下,不會貪戀,提得起放得下。出得廳堂進得廚房,上五星級大酒店咱不覺得緊張,到地攤上吃個花生米咱不覺得難爲情。隨時提得起放得下,那種縱橫天下、笑傲江湖的氣度,就是般若智慧。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善知識!一切經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教、十二部經,都是因人施設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爲小人,智爲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爲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如果沒有世人,自然也就沒有一切萬法。由此可知,一切萬法原是由世人所興設,一切經書由于人說才會有。因爲,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稱爲小人,有智慧的稱爲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請教,有智慧的人對愚昧的人說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領悟理解、心地開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沒有差別。善知識!一念不覺悟,就是佛也成爲衆生;一念覺悟時,衆生就是佛(覺醒者)。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宇宙萬法都在自心之中。那麼,爲什麼不從自己的心中直下見真如本性呢?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經》中說:“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無染的。”若能識得自心,見到自性,都能夠成就佛道。《維摩诘經》中說:“當下豁然開朗,返見自己本心。”
方信禅師雲:“無衆生可度,無叁界可出,無涅槃可證,本來具足。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經行及坐臥,常在于其中,爲人自肯,決定無疑。說此難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善知識!我在弘忍和尚那裏,一聽聞他說法,言下即便開悟,頓時見到真如本性。所以,將此頓教法門流傳廣布,讓學道的人頓悟菩提,各自觀照自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如果自己不能領悟,必須尋訪大善知識,也就是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路。
“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不是我替你見到本性,而是你要自見本性。修行一定要自己去體悟,不要指望找什麼武林高手給你灌灌頂,你立刻就具有了他的無邊法力,如吸星大法,從別人那吸來智慧,這種想法都不對。你一定要運用自己的心,就像自己吃飯一樣。
我在南方的時候,曾經見到有居士去找師父:“師父,您幫我誦二百塊錢的《金剛經》。”那師父說:“我正好誦完了兩部,就送給你吧。”“二百塊錢才兩部,那麼貴,咱都這麼熟,你便宜點。”(衆笑)跟買東西似的,這就是學佛中的一種誤區。有人說:“你自己誦不就行了嗎?”“我自己誦,不如師父誦出來加持力大!”這是顛倒見,就好比是:“師父,我實在餓了,給你兩百塊錢你替我吃頓飯。”我吃得再飽,你也是餓著的,要明白這個道理。“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一定要自己用功夫。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這善知識有大事因緣,就是所謂“教化示導,令衆生得見自性”。因爲,一切善法能夠由善知識發起的緣故。
學佛法要注意幾種不正確的心態:一種是挑剔型的,看師父貌相、威儀、嗓音、節奏哪裏有問題,專挑毛病;第二種是無關型的,你講你的,他打他的妄想;第叁種是崇拜型,如粉絲見偶像。這叁種都非正常態。正確的方法是視上師如佛,如同親自聽佛陀、六祖在講法,至誠恭敬,如實接納。
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在我人的自性中,本來就具足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如果愚迷而不能自悟,必須請求善知識的指示方能得見。如果能自悟見性的人,自然不須向心外求覓;如果一味執著“必須靠善知識,以期得到解脫”,那是錯誤的。爲什麼呢?衆生自心內原有般若智慧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見,迷自本心,顛倒妄想,心外的善知識雖然給予教導,也是無法得救。如果能夠生起真正的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即能完全熄滅;如果能識得自性,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如果認爲依靠善知識來賜給我們解脫,是不對的。善知識可以指導我們,令我們自己解脫,而不是善知識幫我們解脫。這就否定了我們求神心態,一定要通過自己去體悟。
曾經有一位祖師,參悟一個話頭,就是找自己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天天琢磨,別人喊他也聽不見,瘋瘋癫癫,天天老用功。抓住疑情,順藤摸瓜,想“哪是我的自性?”,參悟了一兩年的時間,老是琢磨這句話,冬天也不知道冷,夏天也不知道熱,不吃也不知道餓,天天就琢磨這句話。有一天,他迷迷糊糊走到一個集市上,還在參悟,哪是我的自性?這時候正好有一個屠戶正在賣肉。有個人說:“我要瘦肉不要肥肉。”“好好好。”那個說:“我要肥肉不要瘦肉。”“好好好。”他就給切好了肉。那個人說:“你怎麼回事,我要肥肉你怎麼給我瘦肉?”這個說:“我要肥肉你怎麼給我瘦肉?”吵吵鬧鬧,屠戶焦頭爛額,把刀往案板一摔說:“肥肉瘦肉不都是肉嗎!”祖師還在參,哪是我的自性呢?聽到這裏,突然聽到一聲大吼:“瘦肉肥肉不都是肉嗎!”他豁然開悟,是啊,天地萬物不都是我的自性嗎!這一切不都是我那自性顯現的嗎!我還四處找什麼?“身在含元殿,何須問長安?”開悟了!自己改了名,叫“屠子和尚”,因爲是屠子幫他點開悟了的。這就叫“叁人行必有我師”,這就是上師瑜伽,也叫格物致知。
虛雲老和尚在高旻寺禅堂打禅七,行堂的給他倒水的時候,一下子倒在手上了,燙的一松手,杯子落地,一聲脆響,驚天動地,開悟了,寫了個偈子:“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山河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因緣來了,天地萬物都是我們的上師。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善知識!用智慧觀照,就能裏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本來的真心。如果認識了自己本來的真心,即是得到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若得解脫自在,即是入于般若正定。般若正定就是一念不生,也就是對于所知所見的一切諸法,心不染著。這個“一念不生”,應用時能遍及一切處,卻又不滯著于一切處。
如果我們對一切現象,“心不染著,是爲無念”,就解脫了。如果你看什麼都不順眼,看什麼都苦大仇深,就不是正念,就不是般若智慧。我們剛開始學佛的人,都喜歡排斥這個世界,好像世界欠我們的,埋怨環保問題,埋怨政府腐敗,埋怨鄰居不好,埋怨家裏人不學佛,埋怨寺院裏的師父不慈悲,埋怨同修不捐錢,埋怨……我們總是找茬、找事、挑毛病,這是學佛初期的一個怪現象,要盡快超越出來。
當你智慧顯現時,當和尚是個好和尚,當商人是個好商人,當居士是個好居士,當學生是個好學生,當老師是個好老師,當老婆是個好老婆,當丈夫是個好丈夫,當兒子是個好兒子,當兒媳婦是個好兒媳婦。都是那麼好,還不卡在那裏。不能說我是個好老板,回到家裏也是擺老板架子,那就不行。回到家裏就放下老板的架子。是老婆就當老婆,是老公就當老公。演什麼是什麼,你別老背著原來那角色,放不下,要隨時換角色。你把當老板的心態拿到婆婆面前擺架子,那不行。但你要是把當媳婦的狀…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