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爲什麼呢?就好比天龍在閻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棗葉一樣。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見增加,也不見減少。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聽聞他人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領悟理解,知道本性裏面自有般若智慧,這是經常運用智慧觀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語言文字而成。
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就像天龍下大雨,一座城市,村落,大水一來整個的就沖垮了,房子漂著就跟樹葉一樣。日本這次地震,海嘯一來,小縣城就給沖垮了,跟沖棗葉一樣。
如果這麼大的雨下到大海裏面,大海根本看不出水多,也看不出減少。佛陀講到一個公案。佛陀指著一滴水,問弟子們:“如何讓這一滴水永遠不幹枯?”有的弟子說放在瓶子裏密封起來就不幹,有的說把它結成冰放起來就不幹,大家說了很多方法。佛陀說都不對,你把這滴水放到大海裏邊,它才會永遠不幹。
同樣,我們這個人如何才能夠永恒不滅?很多人說,我吃長生不老的藥,就能夠永恒不滅。吃仙丹,修神仙,都不靠譜。你把自己與佛性,與天地萬物融爲一體,你就不生不滅,就叫成佛。
我們自己其實本有般若智慧,被遮蔽起來了。就像我們是盞燈,佛陀也是一盞燈,都是一百瓦的,佛爲什麼放光現瑞,我們就暗淡無光呢?是因爲我們燈泡上,抹上了一些灰塵,我們把灰塵擦拭掉,就放出了和佛陀一般的光明,和佛陀無二無別的智慧就産生了,我們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己本來具足。
“自用智,常觀照。”我們一旦失了覺照,就進入了凡夫態,一進入凡夫態就很苦。就像一個人,如果他進入職業素養狀態的時候,他做事說話得體,做事很圓融,但是一放松下來,一離了職業狀態,立刻就煩惱現前。
工作中,你很能幹,到哪裏人家都很贊同你,但爲什麼到家裏把家庭搞得一團糟?弄得家庭就不好呢?其實就是失了職業素養。你如果對家庭像搞公司一樣盡心,對待家裏人像對待客戶一樣,你就發現家裏全都搞定。往往我們覺得,我工作這麼辛苦,我來家還得那麼辛苦嗎?當你把那種素養當成辛苦的時候,那就玩不轉了。你要把美好的職業素養融入到你的血液中,融入到你的基因中,融入到你的靈魂深處,你再去做的時候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表現。你對老公或者對你的老婆,要像對客戶一樣,你就會寬容他。
曾經有一種測試:兩對夫妻打羽毛球,老公和老婆是一組,最終的結局一定是不歡而散。爲什麼不歡而散呢?只要是丟了個球,老婆就埋怨老公:“你怎麼不接住,真笨!”老公說:“你怎麼不接住,你才笨呢!”再打一個:“你怎麼不接住?讓你接住你接不住,笨死了你,滾遠點,不和你打了!”最後一甩球拍:“不打了!”“不打就不打!”矛盾起來了。那麼調換一下,他和別人的老婆一組。打球的時候,萬一丟了個球互相就謙讓了:“不是你的事,我的事,不怪你怪我。”爲什麼這時候不發脾氣呢?那是人家老婆,你發脾氣人家不讓。所以,他就包含著基本的修養,是不是?就很矜持、很大度、敢擔當,在自己老婆面前他就不擔當。老婆也這樣,對人家丈夫她就寬容,還甚至撒個嬌,對自己丈夫就不會撒嬌了,整個一河東獅吼。其實你想想,這就在生活中失去了覺照。
你能保持著職業素養,就像你在工作中的職業素養,你對客戶怎麼交談,即使客戶對你産生誤解發脾氣了,你怎麼應對?如果把你的丈夫當成客戶對待,你會發現,搞定了。同樣,把你妻子也當成客戶的時候,你就寬容了,就解決了。其實有時候就是失去了覺照,你不要把美好的人文素養當成很累的事,你當成很累的事它就累了。它不累,很好玩,很好用,它是大衆積累起來的一種生活智慧,其實就是生活般若。所以,不要一談佛法,大家就立刻離了生活,光談玄說妙,虛無缥缈。般若智慧的價值就在于可以具體應用于我們的生活。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爲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譬如降雨,不是從天而有,原是龍能興雲致雨,讓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統統蒙受潤澤。百川衆流注入大海中,與海水合爲一體,衆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複如是。
善知識!小根性的人聽聞此頓教法門,猶如草木一樣,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會全部倒下,不能繼續生長。小根性的人,聽聞大法的情形也是這樣。
頓教具有無上的密意,頓教其實就是密教。衆生聽到這個法,就跟草木一樣。如果說小草小木的,大雨來了,就沖垮了,荷擔不起。根性小的人聽這部典籍感覺很要命。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一聽就打哈欠,昏昏入睡;另一種直接聽傻了,不知所雲。好在“一曆耳根,永成道種”,種個遠因也好。聽這堂課,你要思維,必須要整合你過去所學的一切資源,天馬行空地去思維,要聯想豐富。因爲,標月指只能是指一個方向,你一定借助標月指向前想一段,這一塊是你自己獨立完成的。而且要調動你所學的一切知識,所學的物理、化學、曆史、人文,所有的知識在你大腦中快速整合,隨著師父的語言,隨著經典的法義快速整合,會有點疲勞,但很好玩。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他們原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並沒有差別,爲什麼聞此頓教法門不能開悟呢?因爲,他們執著邪見,所知障重,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好像密雲遮蔽了日光,沒有風來把雲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現出來。般若智慧,人人本來具足,沒有大小之分,只因爲一切衆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離心覓佛,不能悟見自性,這就是小根性的人。
有一次,我朝拜普賢菩薩,從車站轉乘一輛出租車前往峨眉山。一位居士在車上和出租車司機討論直接到達峨眉山金頂的價格,說:“你要便宜點,我們從老遠來拜菩薩,坐你的車你也有一份功德。再說了,我們還有師父一起來的,師父是叁寶,人天師,坐你的車是你的福報。”司機說:“師父怎麼了,就是我親爹坐我的車,也是這個價。”另一個居士說:“我們明天還要參觀一天,只要你價格便宜,我們明天包你的車,你也可以跟著我們拜拜菩薩,保佑平安。”司機立刻同意降價。大家都笑了。
我給大家講了一個“兔子釣魚的故事”:一只兔子去釣魚,第一天空手而回。第二天又去釣魚,依舊空手而歸。第叁天直到天黑了,也還是什麼也沒釣到。沒辦法,兔子只好收竿准備回家,這時,一條大鯉魚跳出水面,大聲對兔子吼道:“兔子,明天你再用胡蘿蔔來釣魚,我非扁你不可”。
應機說法,契理契機,曆來被強調爲弘揚佛法的基本原則。契理,謂符合法界本來的真實、真理,亦即符合佛法萬古不易之理;契機,謂適應時機與衆生的根機。《楞伽經》偈雲:“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謂佛針對衆生不同的疾病,開出不同的處方。藥無貴賤,對症則良。法無高下,應機爲妙。即便是高深的佛法,若不當機,也成“非法”,導致聽法者難以接受你的說法,甚而反感和對抗。
《無量義經》中,佛陀說他四十余年來觀察衆生諸根性欲而說法,“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以諸衆生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應機所說雖有不同,然皆契一理,皆能洗除衆生煩惱塵垢。有如江、河、溪、渠、井、池水,皆能洗除汙垢。
《法華經》“方便品”佛曰:“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
太虛大師雲:“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如果領悟頓教法門,不向心外執著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經常生起正見,自然一切煩惱塵勞不能染著,這就是見到自性。
頓教法門,是從自心上用功夫。當煩惱和塵勞不能染著你的時候,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了。所以,我們要覺察,用煩惱測試自己的修行成果,用煩惱考核自己修證的高度。如果你煩惱還很多,就是修行的道業還不好,再用功夫,隨著用功夫,你就會發現煩惱越來越少。
煩惱對于凡夫來說,好像一個實有重物,在心上實實在在,沈甸甸,透不過氣,貨真價實地疼。隨著你智慧的生起,它就會慢慢變輕,到了一定程…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