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P5

  ..续本文上一页真。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这么大的事不要行小道,不要走小路邪路。修行人要走坦荡的阳光大道,不走曲径小路。“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我们千万不要学了般若智慧之后老是嘴上说佛法,而不真正用功修行,所谓用功修行就是落实佛法。把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工作中,生活中,这就叫修行。光嘴上说,不是修行,落实运用才叫修行。如果我们光说佛法而不运用佛法,好比凡人自称为国王,其实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禅是一种见地,就是一切都是佛性的显现,包括您我;禅是一种境界,就是一切都本具光明,包括此刻;禅是一种感觉,就是由内而外的幸福,包括当下;禅其实是一种觉醒,觉悟佛性自始至终穿过、融入、显现、产生你和我,当然,包括无论觉与不觉!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善知识!什么叫作般若呢?梵语般若,中国话译作“智慧”。在日常的一切处、一切时中,如果能念念不无明愚痴,常用智慧行事,这就是般若行。如果一念愚妄,就尽失般若;一念离妄,就能出生般若。世间凡夫,愚迷不悟,不能见到实相般若。虽然口说般若,心中却为愚迷所惑;虽然常常自己说“我在修行般若”,念念说空,却不认识真空的道理。般若没有形相可说,智慧心就是此无形无相而又不落断灭的般若实相。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称为般若智。

  一切处、一切时中能保持着智慧,念念不被烦恼所障蔽,常时保持着智慧的心,即是般若行。当你一念愚痴的时候,般若智慧就看不见了。般若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烦恼现前,般若就找不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自己的罩门,你得找得到,封住那个罩门,否则人家一戳到那个罩门,你就火了。

  古希腊寓言讲到,有个天神的儿子,来人间时,在身上浇上一种液体就刀枪不入,结果浇液体的时候,正好一片树叶落下来,贴在他身上了。身体别的地方都刀枪不入,就留下了那个树叶空隙,结果在战争中被人找到那个点,用剑刺死了。就如中国武侠小说中经常练金钟罩铁布衫的,练这个总是有个罩门,有个命门没修好,只要被人找着那个地方扎进去,就死翘翘了。修行人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死罩门。你要找到那个罩门,当烦恼来的时候,你不要排斥烦恼,对抗烦恼。你一生气立刻要反观,哎呀,找着我的罩门了,知道我最在乎什么了。找到了就要超越它,就像下雨,房子漏不是好事,但是你要从这里面找到漏处,天晴时赶紧把房子修补好,就再也不漏了。如果不下雨你永远不知道那个漏点,而那个漏点永远是个潜在的危险,潜在的危机。

  对于修行人来说,修行就是修心,要把你的心理素质修得最强大,这时候你不要怕有人惹你,不要怕有人把你刺伤,你正好借事修行,借人修心,找到自己的命门。

  修行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命门所在,每个人都有。学佛多年的老居士也有命门,别的事都可以全不在乎,捐钱、慈善、放生什么的都不在乎,跟人也不计较,但是一旦有人触动他的敏感点,有人说:“老居士,你吃素了吗?”“我早就吃素十几年了。”“可人家说你,那天去菜市场买肉吃了!”他一听,火了:“谁说的

  !造谣!我十几年都没去菜市场买肉吃了!谁说的

  !造谣!……”火大了!他的罩门就在这里,他把吃素当成他的形象,说他吃肉就相当于毁坏了他几十年经营的良好的修行形象,急了。一个女人你要是说她长得丑,她就跟你拼命;一个男人你要是说他没本事,他就跟你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罩门。

  找到自己罩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排斥烦恼。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烦恼来了你把烦恼解决了,当下就是菩提。乃至烦恼的本身就是菩提的智慧。就像我们轮胎漏了,我们拆下内胎来,充上气,放在水里,转动,有个地方“咕噜噜”冒水泡,冒水泡不是烦恼,是智慧。找到哪个地方有洞了,把内胎补好,把外胎的钉子拔出来,问题解决了。

  所以,当烦恼现前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修行的机会来了,成佛的机会来了。同样当企业出现事故的时候,好,你的企业要进步了,要发展了。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要超越,要保持这个智慧,永远不要让问题触动生大烦恼,一念愚即般若绝,烦恼一起来般若智慧就找不着了,一念智则般若生。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冬虫夏草的故事。冬虫夏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寄生共存体。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菌是虫草真菌。每当盛夏,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冰雪消融,体小身花的蝙蝠蛾便将千千万万个虫卵留在花叶上。继而蛾卵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吸收植物根茎的营养,逐渐将身体养得洁白肥胖。深秋,气温渐冷,蝙幅蛾幼虫将球形的子囊孢子作为食物吞入腹内,尚未消化便冬眠为蛹,这就是“冬虫”。

  春天,气温开始回暖,如果子囊孢子真菌首先苏醒,获得了生长的条件,便在虫蛹腹内吸收其营养,萌发菌丝,虫蛹便被作为真菌的肥料枯竭而死。幼虫虽死,体内的真菌却日渐生长,直至充满整个虫体。来年春末夏初,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高约二至五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这就是“夏草”。但如果是虫蛹首先苏醒,消化系统恢复,则把子囊孢子消化掉,成为自己成长的营养,从而化作蝙蝠蛾。这就是虫草,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体的,其实不是。是一种博弈,像股市一样,散户琢磨庄家的心理,庄家琢磨散户的心理。他要吃他,他要吃他的状态,修行也是这样。般若和烦恼也是这样,你般若的正念时时醒的时候,你就把烦恼当作修行的动力,你就吃了它,作为自己的营养,作为能量不断地生长,你就成为参天大树,你就成就菩提道业。但是,如果你的般若智慧睡着了,烦恼先醒了,问题就来了。就像我们遇见事情,告诉你不要生气,要用智慧来解决: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改正?你按部就班地来处理,这就叫智慧生,烦恼绝。如果你没有生起智慧,一来就暴跳如雷,这时候你的般若智慧就不复存在。般若已经绝掉了,草长出来了。

  我看了虫草这个事之后,吓出一身冷汗,发现一不留神就被草给吃了。所以,我们要保持我们的道心,保持我们的正念,保持我们的理性,让我们的般若智慧时时醒着,它就吃不了我们,我们就不断地成长。时刻告诉自己: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在这个世间,像佛陀一样利益大众,完善自我。时刻保持着这种心,“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时刻想到要洒脱。

  我们不要以为般若有个什么形象,或者可以赠与,很多人想成般若是不是别人给?很多人把修行当成了武侠小说,认为灌顶了就有智慧。学佛人搞造神运动、偶像崇拜、甘当粉丝的很多,一听说来了活佛大德高僧,就想着赶紧去灌灌顶,传些功力给我。看武侠小说看多了。般若一定是从内心产生的,很多人,拿自己的师父来比:“我师父是哪个高僧,我师父很有名!”师父是高僧,并不代表你就一定是高僧;佛陀很伟大,但佛陀的弟子下地狱的也有好几个。所以,般若无形相,别人也无法给你,你只能是自己从自性中显发。般若就是智慧心,我们时刻保持智慧心的时候就是般若。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什么叫作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著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作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碍,生灭便无由现起,就叫作彼岸。所以,称为波罗蜜多。

  般若智慧包含五种: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显现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不是凭聪明得来的,是悟道之后的自然流露。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特殊的一种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懂这就属于方便般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这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世间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佛…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