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直达空性本体的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自然显现的根本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无明障碍的究竟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量造作得到的,而是对佛陀的无伪信心,以及身心两方面整体投入而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汉语“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第二天,韦刺史又来向六祖大师请求开示,大师登上法座,对大众说:“大家先清净自心,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说:“善知识!菩提智慧,世间众生本来人人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应当知道,不论愚人或智人,佛性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让你们各自得以开发智慧。专心倾听,我为你们说。”
“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梵语是古印度的一种雅语,据传是大梵天王创造的语言,只有在官方、在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才可以用,下级阶层不可以用,是音译过来的。“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成功成就”,合起来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成就,成就无量种成就。就像行行有状元,哪一行都能成就人生。修行也是,哪一法门都能够修行成佛,成就无上的智慧,成就无上的菩提。这里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成就,是指在无量的波罗蜜中依靠智慧而成就的,学习教理就是依靠智慧而成就,我们所学习的教理是知识,你顺着知识思考,就是智慧。
我们所学的教理叫标月指。天上有个月亮,你问月亮在哪里?善知识指着月亮说,月亮在那里。你不能停留在手指上,认为手指就是月亮,那是不对的。你要顺着手指往前看,有一段是手指所不能及的,禅宗叫向上一着。你不能死在文字相上,我手指再长,也指不到月亮那里去。手指和月亮之间有一段思维空间,叫闻思修,是语言所不能触及的,你要去思考。
我们所学的教理是佛法,它指向于般若智慧,但还不是般若智慧。大家能明白这个意思吧?就好比说佛经是不是佛法?大家说?(大众意见不一,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佛经不是佛法,佛经中说的道理才是佛法,你不能死在文字相上,你要往上一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是意会,要用心去体验的,你必须超越于我所说的文字向上思维,那段空间是你必须独立完成的,不是我能给你送过去的。我体会的我也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述给你,你仍然要借用我的语言往上思维那一段我所不能触及到的,我的语言所不能触及到的东西,叫向上一着,有点绕口。智慧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走样了。
六祖让大家静下心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念不仅是嘴上念,更重要的是要心念。大家看这个“念”字,上边一个今,下边一个心,今心就是当下之心!是指我们当下的心要去思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成就,要去思考,就是用心去做,不光是用嘴。
善知识,是对所有参会大众的尊称,菩提是“觉”的意思,般若是“智慧”。你觉悟我们本有的自性,这叫觉悟,叫菩提。觉悟本有的佛性,产生觉悟的智慧,以空性应对万事万物的方法,这叫智慧。我们现在所学只能叫知识。所学知识是很重要的,但你不能停而不前。
农村有个手动压井抽水器械,倒点引水进去,连续压手柄,不够的时候再倒点水进去,再压,慢慢那里面的水就抽出来了。但是,我们的核心点不是光往里灌水,灌的再多也不够用。能把你自己井里的水引上来的时候,水就源源不断了,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我们在这里所学,我在这里讲佛陀的智慧,讲六祖的智慧,是个引水,佛陀的智慧,以及六祖的智慧,以及我所讲的一切语言都是引水,是希望把你自性中的智慧不断地诱导出来,显发出来。当井底的水出来的时候,你的般若智慧豁然现前。于是,你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动力,生命中所有的危机、困难、烦恼,统统化为浮云,在这一刻你就了知一切——神马都是浮云,就解脱了。所以说你要知道,般若智慧的含义不是说我能够全盘给你的,你要去思考。
六祖讲到了,“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就像你有一口井,我有一口井,井里本来是有水的,每个人都有,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并不是说佛的般若智慧一定比我们高,不是。只是他显发了,我们未显发。我们虽然都是凡夫,但我们的般若智慧从未减少过,只是我们忘了自己般若智慧的存在。
我们的心迷惑于周边的现象,迷惑在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错误采集的信息,卡在这里了,被有形相的世界所误导,认为这是实有的,我们被它误导。认为是物质不变的,物质不坏的,就被卡住了。我们要超越它,从自性中显发我们的智慧。
我们的化身与佛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
我们的报身与佛的报身,只有觉受不同;
我们的法身与佛的法身,没有任何不同。
解脱的境界不是诸佛菩萨的专利,是凡人都可以切身体验的觉知。众生的烦恼来源于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清自己的状态,却贪恋于虚构的世俗目标,于是感官被扭曲和混乱。
须知: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感觉。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识成智。
我们的精神、感官,是可以通过体悟和修行升级的,升级修正以后,其所知所感会越来越正确。就像哈勃望远镜也可以经过技术调整,而使拍下的照片从模糊到清晰一样。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时此刻的当下,具足如来圆满的智慧德相。对佛陀的如此教言,具上等信心的人,就是上等根器;中等信心的人,就是中等根器;下等信心的人,就是下等根器;没有信心的人,就是不具根器。
“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假,是借助的意思。需要借助大善知识,我们今天就是借助六祖这位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开示指导,让我们见到我们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来藏。禅宗就是让我们见到自己的如来藏,能够打开智慧。
在我们的本性上,佛性,就是本质,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迷悟的程度不同,就是对世间的万般事物的执著状态不同,有的显得很愚痴烦恼,有的充满了智慧自在。今天,六祖要为我们宣讲大智慧而成就的法门,使大家都能开启自己本有的智慧,希望大家好好地听,我今天就为你所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陀圣诞。在2554年前,公元前565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陀示生在古印度,他老人家抛弃帝王的富贵,示现种种苦行,打开了自己本有的智慧宝藏,把佛法的明灯传遍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让无明黑夜中的众生看到了光明,得到了解脱。
因为,我们大家刚刚学佛,对佛法的体悟,对佛陀的感恩,可能还只是道听途说,有一天你在佛法上真实有了体悟的时候,你会对佛陀的伟大和慈悲,他对我们本人,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会生起一种全新的感觉。在我们生命无尽的轮回中,我们这一期生命遇到佛法是最幸运的,也就把我们生命的价值推到了最高峰,推到了巅峰,随着大家慢慢地修学就会有这种体悟。当我们说起佛陀的智慧的时候,就有一种感恩,我愿意像佛陀一样为利益众生而献身。在今天这个日子,我们重温无上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佛教的不共法。所有的宗教都有它的殊胜,都有它慈悲、博爱、利众的思想。但唯有般若思想是佛教不共的法,其他宗教找不到这一点。我们学习般若品,就是学习佛法的最高端。
佛陀在古印度成佛之后,讲法四十九年,其中一大半时间是在讲般若,接近三十年的时间是在讲般若思想,因为这是佛教的核心,是佛教的最高端。虽然一开始听着很绕口会很累,但你今天听完这堂课,对你的人生就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就轻装上阵,无论今生你创造多大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乃至无论你多落魄,多无助,你都将变得非常的洒脱,非常的自在,不可思议的。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够专注起来,仔细随着六祖的思维,随着我的语言大家一起进入佛法的大般若海。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却不能认识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饥饿的人,说食终不能饱。如果整天只是口里说空,而不能实践,虽历万劫,也不能得见自性,终究无法受益。
口念般若是指,不是用心体悟只是嘴上在说,把佛法的智慧当作了茶余饭后的聊天资源,扯谈素材,这是很浪费的。犹如说食不饱,说人家的食物数人家的宝贝,不是自己的,六祖批评这种状况。不识自性般若,不能够体会本性中本有的智慧,因为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我们光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无所谓都是空,都是光嘴上说,而不能静下心去体悟。
往往很多学佛的人都限于一种口说般若,光说不练。拿佛法去修理别人,跟别人讲头头是道,但自己用心体悟的时候,立刻就把佛法抛弃了…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