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生活中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用佛法去应对,去处理,不用佛法生起观照,而是用烦恼去处理,发脾气,闹矛盾。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说没有融到自己的灵魂深处,没有融入自己内心深处的时候,佛法仅仅是个表相,佛法就沦为知识,乃至戏论,就不是般若了。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这时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离开自性之外并无别佛。
“大智慧到彼岸”,这句话就是让我们依靠大智慧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我们要用心去行,不是在嘴上念。古人也好,祖师也好,经常告诉我们要“用心做事”“用心修行”。但往往我们把用心当成了用口用力,这是不对的。我们要用我们的心体悟、观照,而不是光用嘴说,也不是光用蛮力气,要用心去感知。
如果我们口念心不行,它是虚无缥缈,并不能成为我们真实解决生命问题的根本。口念、心行、身体的力作,就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境界当下与佛没有区别。密法中讲三密相应,所谓的三密相应,就是口中念佛或持咒,说着佛语,这是口密相应;身密,或者结着印,或者做着修行善业,这都是与佛身密相应;再就是心,用心体悟,心与本尊的合二为一,与自性的合二为一,要抛弃自我的执著,体悟佛的境界。
以圣人的心来体悟,就像大家都在学《论语》,但不是人人读得懂的。很多人读《论语》就是在挑刺,挑孔子的刺。认为孔子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充斥着对古人的挑剔,这是颠倒见的修法。你希望读得懂《论语》,一定要懂得孔子的心,孔子的圣人之心,他对每个众生都是一如平等的教化,有教无类。他对任何的人都没有坏意,乃至批评也都是为他好,要体悟这份心,再去读《论语》就读得懂了。读佛经也是,你一定要体悟佛陀的心。一是从经典来看,了解佛陀的心;二是你把自己观想与佛的合二为一,与本尊的合二为一。
像我们探索到自性。自性无形相的,这里只是假借一个图示让大家来了解。
↗眼
藏识末那识意识↗耳
●—●—▉→鼻
无意识潜意识意识↘舌
佛性习性理性↘身
这是我们的心,这是我们的世界,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我们就卡在这个世界上,就卡在这里。当我们上升到禅修阶段的时候,就开始体悟自心。当我们真正去体悟的时候,就用自心和世界的结合来体悟自性。我们说“佛”,你不要一提到佛,就想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不是。般若中所说的佛是指生命的本初状态,无形无相的能量源,就是如来藏,也叫自性。
佛陀在《金刚经》中讲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讲到,如果你以色见我,什么是色呢?就是形相。我们见到的这个世界称作色相界,“色”不是指男女之色,是物理空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是指如来藏,也叫自性。就是我们产生万物的自性。我们的心产生妄想,我们的如来藏把我们的妄想变成现实世界,于是我们就感受这个世界。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表相上。当然,我们也需要佛像所起的作用,善知识指方立相,让众生有个载体去找感觉。否则我们只是听说,太抽象了。就像我画个图让大家思考,这个佛像就让我们见到,有个模板,让我们借助这个去思考。佛教不是偶像崇拜的宗教,但并不排斥偶像,因为在某个高度,教具是必须需要的。就像儿童在幼儿园,就要有玩具,有汽车,有芭比娃娃,有奥特曼,成长所需要。在相应高度就用相应的教具引导提升,到了小学教具是尺子、三角板,到了大学就开始用实验室。这些都是教具,但我们不能卡在教具上,膜拜在教具上。佛教不提倡偶像崇拜,尤其是《金刚经》,般若智慧是破偶像崇拜的,但破偶像崇拜并不否认偶像崇拜的作用。
像净土宗还是要安心念佛的,但安心念佛与破一切执著并不冲突,只是不同高度,下手处不同。我们持念佛的名号的时候,通过体悟佛的智慧破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执著,我们现在就像在梦里,卡在梦境里了。如果我们悟到自己是在梦里,在梦里我们想飞就飞,梦见狗来咬你,想踢就踢,也不用怕它。你说不许咬,它就不咬了。
大家看过《黑客帝国》第一集,说的是明心见性后是什么境界。刚开始和人家打得很辛苦,到了明心见性后,子弹打过来,他喊:停!子弹就停下了,他把静止定格了的子弹捏在手里。所以,当你真实的体悟到破这个假相的时候,在这个世间就没有能伤害你的了。没破的时候,你还需要借助于这个相来修行体悟找感觉。所以,佛法不废俗法,也不执著俗法,要不断超越。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在《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专门讲到,我们成佛不是靠这个身体成佛,是靠本性成佛。因此,称作“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不是说人成无上道,是本性成无上道。而本性,本来就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的境界,本性本来就是无上道。只要你知道了你有个本性,有个佛性,有个如来藏,你的如来藏和你的心,和你的世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它是一体的时候,当下就具有佛陀的能量和智慧,悟道成佛。
南北朝时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修行就是体悟这个先天地的“道”,就是我们的如来藏、佛性。有人修行认为修的是身体,把身体修得很强大,你再强大又怎么样?跑,跑不过鹿、老虎;飞,飞不过小鸟;你力量再强大,也打不过原子弹。所以,不是靠你把身体怎么折腾它,怎么扭曲它来成佛,不是的,是靠你了知这个本性,你与本性的合二为一。你现在卡在这个世界,这是你的妄心造作的结果。当你明了了心性,于是你的心和如来藏及天地万物完全合二为一的时候,你就开始“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不是身体成佛,你一定要记住,身体永远不能成佛,将来成佛终要超越这个身体,身体为有漏之器,幻生幻灭。
什么叫返闻闻自性呢?就是返回去,回头是岸。闻是寻找、探求、听闻,你现在卡在这个世界里,你要返观内照,往回收缩心力,体悟如来藏。《楞严经》开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音声、色相、觉知都是源自佛性。顺藤摸瓜,就路还家,当你返闻闻自性的时候,你的心就归于无上道,安于涅槃,就成佛了。离了本性,没有其他的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什么叫作摩诃呢?摩诃的译义是“大”,这是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瞋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这就是超越了一切对待法。很多人把这世间当成是矛盾的统一,类似于我们说的辨证法,矛盾的统一。但是佛教说从无矛盾只有统一,性相一如,心境不二,色空一体,绝待圆融。这个世界一直就是最好的佛国,由于我们的妄见、烦恼遮挡了我们的慧眼。所以,我们感知到一些苦难信息而已。因此这里说,摩诃是大,是指自性的心量,佛的证量。我们修行,在初级的修行来说,修行就是修心。我们谈证量,就像考核一样,通过量化,次第而上。修行越好,证量就越高。证量就是心量,修行就是修心。你现在能包容一个家庭,你就是一个好家长;你能包容一个团队,你就是一个好的领导人;能包下一个国家,你就是个好元首;能包容天地万物,你就成佛了。证量其实就是心量,看你的心量能容下多少人。
我们普通人对待自己的家人或者亲人,或者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都能对他好,这个叫正常人。对于我们不认识的人,他受难了,像汶川的地震,日本的海啸,我们捐款捐物帮助他们。我们不认识他,但我们帮助他,这也算个好人。如果你帮家里人,那是正常的,应该的。你帮不认识的人,这算好人。而你能帮你的仇人吗?所谓的菩萨,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能无私帮助自己的仇人,在菩萨的世界里“仁者无敌”。我们不要认为“仁者无敌”是仁者打遍天下无敌手,“仁者无敌”是在仁者的心里,在仁者的世界里,永远没有敌人。
因此,菩萨不管是对谁都充满慈悲。在菩萨的高度,不会再分别,这个人我要不要对他好呢?我对他好,他以前还害我,我凭什么对他好?……菩萨不会有这种纠结的,但我们就会有。大家说是不是?说我们坏话,造我们谣的人,我们想起来恨不得给他两个耳刮子,这就是说心量还容不下他。因此,我们就只能沦落为一个生死凡夫。有时也会和“好人…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