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生活中遇到煩惱的時候,不用佛法去應對,去處理,不用佛法生起觀照,而是用煩惱去處理,發脾氣,鬧矛盾。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說沒有融到自己的靈魂深處,沒有融入自己內心深處的時候,佛法僅僅是個表相,佛法就淪爲知識,乃至戲論,就不是般若了。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這必須要從內心裏去實行,不是只在口頭上稱念的。如果只是口說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電,終歸空過;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應契合,這時清淨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離開自性之外並無別佛。

  “大智慧到彼岸”,這句話就是讓我們依靠大智慧證得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要用心去行,不是在嘴上念。古人也好,祖師也好,經常告訴我們要“用心做事”“用心修行”。但往往我們把用心當成了用口用力,這是不對的。我們要用我們的心體悟、觀照,而不是光用嘴說,也不是光用蠻力氣,要用心去感知。

  如果我們口念心不行,它是虛無缥缈,並不能成爲我們真實解決生命問題的根本。口念、心行、身體的力作,就是叁密相應,即身成佛。境界當下與佛沒有區別。密法中講叁密相應,所謂的叁密相應,就是口中念佛或持咒,說著佛語,這是口密相應;身密,或者結著印,或者做著修行善業,這都是與佛身密相應;再就是心,用心體悟,心與本尊的合二爲一,與自性的合二爲一,要抛棄自我的執著,體悟佛的境界。

  以聖人的心來體悟,就像大家都在學《論語》,但不是人人讀得懂的。很多人讀《論語》就是在挑刺,挑孔子的刺。認爲孔子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充斥著對古人的挑剔,這是顛倒見的修法。你希望讀得懂《論語》,一定要懂得孔子的心,孔子的聖人之心,他對每個衆生都是一如平等的教化,有教無類。他對任何的人都沒有壞意,乃至批評也都是爲他好,要體悟這份心,再去讀《論語》就讀得懂了。讀佛經也是,你一定要體悟佛陀的心。一是從經典來看,了解佛陀的心;二是你把自己觀想與佛的合二爲一,與本尊的合二爲一。

  像我們探索到自性。自性無形相的,這裏只是假借一個圖示讓大家來了解。

  

  

  

  

  

  

  

  藏識末那識意識

  

  ●—●—▉→

  

  無意識潛意識意識

  

  佛性習性理性

  

  

  

  這是我們的心,這是我們的世界,當我們是凡夫的時候,我們就卡在這個世界上,就卡在這裏。當我們上升到禅修階段的時候,就開始體悟自心。當我們真正去體悟的時候,就用自心和世界的結合來體悟自性。我們說“佛”,你不要一提到佛,就想到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佛,不是。般若中所說的佛是指生命的本初狀態,無形無相的能量源,就是如來藏,也叫自性。

  佛陀在《金剛經》中講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講到,如果你以色見我,什麼是色呢?就是形相。我們見到的這個世界稱作色相界,“色”不是指男女之色,是物理空間。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是指如來藏,也叫自性。就是我們産生萬物的自性。我們的心産生妄想,我們的如來藏把我們的妄想變成現實世界,于是我們就感受這個世界。但我們不能停留在表相上。當然,我們也需要佛像所起的作用,善知識指方立相,讓衆生有個載體去找感覺。否則我們只是聽說,太抽象了。就像我畫個圖讓大家思考,這個佛像就讓我們見到,有個模板,讓我們借助這個去思考。佛教不是偶像崇拜的宗教,但並不排斥偶像,因爲在某個高度,教具是必須需要的。就像兒童在幼兒園,就要有玩具,有汽車,有芭比娃娃,有奧特曼,成長所需要。在相應高度就用相應的教具引導提升,到了小學教具是尺子、叁角板,到了大學就開始用實驗室。這些都是教具,但我們不能卡在教具上,膜拜在教具上。佛教不提倡偶像崇拜,尤其是《金剛經》,般若智慧是破偶像崇拜的,但破偶像崇拜並不否認偶像崇拜的作用。

  像淨土宗還是要安心念佛的,但安心念佛與破一切執著並不沖突,只是不同高度,下手處不同。我們持念佛的名號的時候,通過體悟佛的智慧破掉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執著,我們現在就像在夢裏,卡在夢境裏了。如果我們悟到自己是在夢裏,在夢裏我們想飛就飛,夢見狗來咬你,想踢就踢,也不用怕它。你說不許咬,它就不咬了。

  大家看過《黑客帝國》第一集,說的是明心見性後是什麼境界。剛開始和人家打得很辛苦,到了明心見性後,子彈打過來,他喊:停!子彈就停下了,他把靜止定格了的子彈捏在手裏。所以,當你真實的體悟到破這個假相的時候,在這個世間就沒有能傷害你的了。沒破的時候,你還需要借助于這個相來修行體悟找感覺。所以,佛法不廢俗法,也不執著俗法,要不斷超越。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在《楞嚴經·耳根圓通章》專門講到,我們成佛不是靠這個身體成佛,是靠本性成佛。因此,稱作“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不是說人成無上道,是本性成無上道。而本性,本來就是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的境界,本性本來就是無上道。只要你知道了你有個本性,有個佛性,有個如來藏,你的如來藏和你的心,和你的世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它是一體的時候,當下就具有佛陀的能量和智慧,悟道成佛。

  南北朝時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老子《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

  修行就是體悟這個先天地的“道”,就是我們的如來藏、佛性。有人修行認爲修的是身體,把身體修得很強大,你再強大又怎麼樣?跑,跑不過鹿、老虎;飛,飛不過小鳥;你力量再強大,也打不過原子彈。所以,不是靠你把身體怎麼折騰它,怎麼扭曲它來成佛,不是的,是靠你了知這個本性,你與本性的合二爲一。你現在卡在這個世界,這是你的妄心造作的結果。當你明了了心性,于是你的心和如來藏及天地萬物完全合二爲一的時候,你就開始“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不是身體成佛,你一定要記住,身體永遠不能成佛,將來成佛終要超越這個身體,身體爲有漏之器,幻生幻滅。

  什麼叫返聞聞自性呢?就是返回去,回頭是岸。聞是尋找、探求、聽聞,你現在卡在這個世界裏,你要返觀內照,往回收縮心力,體悟如來藏。《楞嚴經》開篇“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就是告訴我們:一切音聲、色相、覺知都是源自佛性。順藤摸瓜,就路還家,當你返聞聞自性的時候,你的心就歸于無上道,安于涅槃,就成佛了。離了本性,沒有其他的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

  什麼叫作摩诃呢?摩诃的譯義是“大”,這是說菩提心量廣大,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瞋怒喜樂、是非善惡、頭尾等對待分別。一切諸佛國土,都如同虛空一樣。世人的靈妙真如本來是空,並無一法可得;諸法自性本來空寂,也是如此。

  這就是超越了一切對待法。很多人把這世間當成是矛盾的統一,類似于我們說的辨證法,矛盾的統一。但是佛教說從無矛盾只有統一,性相一如,心境不二,色空一體,絕待圓融。這個世界一直就是最好的佛國,由于我們的妄見、煩惱遮擋了我們的慧眼。所以,我們感知到一些苦難信息而已。因此這裏說,摩诃是大,是指自性的心量,佛的證量。我們修行,在初級的修行來說,修行就是修心。我們談證量,就像考核一樣,通過量化,次第而上。修行越好,證量就越高。證量就是心量,修行就是修心。你現在能包容一個家庭,你就是一個好家長;你能包容一個團隊,你就是一個好的領導人;能包下一個國家,你就是個好元首;能包容天地萬物,你就成佛了。證量其實就是心量,看你的心量能容下多少人。

  我們普通人對待自己的家人或者親人,或者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都能對他好,這個叫正常人。對于我們不認識的人,他受難了,像汶川的地震,日本的海嘯,我們捐款捐物幫助他們。我們不認識他,但我們幫助他,這也算個好人。如果你幫家裏人,那是正常的,應該的。你幫不認識的人,這算好人。而你能幫你的仇人嗎?所謂的菩薩,什麼叫菩薩?菩薩就是能無私幫助自己的仇人,在菩薩的世界裏“仁者無敵”。我們不要認爲“仁者無敵”是仁者打遍天下無敵手,“仁者無敵”是在仁者的心裏,在仁者的世界裏,永遠沒有敵人。

  因此,菩薩不管是對誰都充滿慈悲。在菩薩的高度,不會再分別,這個人我要不要對他好呢?我對他好,他以前還害我,我憑什麼對他好?……菩薩不會有這種糾結的,但我們就會有。大家說是不是?說我們壞話,造我們謠的人,我們想起來恨不得給他兩個耳刮子,這就是說心量還容不下他。因此,我們就只能淪落爲一個生死凡夫。有時也會和“好人…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