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摩诃般若”之法,因爲他們已經落入了邪見的謬誤。
迷人口上說空,行在有中。能說一些般若的話,但是做的時候,全體的煩惱習氣。“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就是呵斥那種外道邪定,道教、基督教、婆羅門教、印度教也都有類似禅定功夫。基督教叫忏悔,基督教的忏悔法也具有禅定的功能。他們在像前跪下來的時候,有的一跪幾個月不起的。道家也有,有的老道盤腿一坐,幾十年也有,像陳抟睡覺的時候,一睡幾十年。但是,這些定都叫邪定,不是正定。佛教講正定,正定是安住自性,觀照明了,而不起分別。
如果突然走過來一個人,沖我們“呸”一口唾沫,扭頭就走了,我們立刻會憤怒、生氣、沖動,煩惱就起來了。但是,如果我們是托兒所的阿姨,在托兒所,剛進來一個小朋友,兩叁歲的小朋友,跑到面前,“呸”你一口,你會說:“嗨,這小家夥,真調皮!”你還會憤怒嗎?你不會。因爲在這一刻,你覺得我不必跟他計較,小孩嘛,最喜小兒無賴!因此你就發現,並不是有人對著你吐口水你就生煩惱,而是你不包容他,你就容易煩惱。因此,你需要把自己心量調整到很大。
你仔細來看,所有托兒所的孩子,乃至你團隊中的人,只要他的心智不成熟,永遠是孩子。小時候他愛芭比娃娃,現在大了愛洋房汽車,但是他的那種小調皮的感覺從未變化過。每個人需求的目標改變了,但他的需求心沒變。以前喜歡小房子,現在喜歡大房子;過去喜歡小汽車,現在喜歡大汽車;過去喜歡小飛機,現在喜歡一大飛機,他需求的本性從未變化過。只要他沒有開悟,沒有解脫,他永遠是個孩子,大孩子小孩子而已。
你了解這個之後,你再和同事交往的時候,就別再跟他們計較了,他們沒學佛啊。曾經有個106歲的老人,相貌堂堂,皇帝見他一個人很快樂地修行,就問他:“老人家,你今年多大了?”老人說:“我今年四歲了。”“四歲?不可能啊?您老開玩笑吧?”老人就說:“我虛歲是106歲,我學佛四年了,所以我現在是4歲。”用學佛幾年來代表自己幾歲。我們大家剛學佛也是個小孩子,當我們學佛一年之後,我們就是一歲的孩子,沒學佛的就是小寶寶。你別跟他一般見識,你跟他鬧矛盾,咱是有身份的人,咱學佛了!咱們在古代的時候都稱居士了,居士是什麼? “士”是士族階層,貴族!我們經常在佛前跪著,要拿出“跪族”的感覺來。(衆笑)對別人我們別跟他計較,如果發生什麼小小不然的沖突,咱們就讓著他,咱是佛的孩子了,高幹子弟。咱們皈依了佛陀,就成了佛的孩子。佛也已經把我們的未來給安排好了,在極樂世界已經給我們准備了蓮花,將來我們會出生在極樂世界,在蓮花中化生,成爲菩薩。咱都是極樂世界的人了,身爲菩薩,咱跟娑婆世界的人爲點蠅頭小事鬧矛盾,將來回去了菩薩們笑話咱。咱們在這裏,跟人計較,鬧矛盾,搶那點小東西,就像咱跑到幼兒園裏,搶小朋友手裏的棒棒糖。自己想想都感覺不好意思了。我們要擴大自己的心量,你了解佛法之後真的很富有。富二代!佛是富一代,我們是富二代,發了!人家是市委書記的孩子,也就是正廳級的,咱有正佛級的老爸,官二代!咱們的心量要像佛一樣,像咱老爸一樣大,然後出去面對芸芸衆生的時候,咱就想老爸是怎麼對待人家,我就怎麼對待人家,咱要做小大人嘛!雖然咱學佛時間也不是很長,但我們畢竟是學佛了。他們還沒學的,就是孩子。小孩子不懂事,不懂得寬容,不懂得謙讓,不懂得慈悲,不懂得奉獻,孩子都這樣的。
就像小孩,你的東西剛給他,你再跟他要,他就不給了,你不用跟他生氣的,等他大了,就和我們一樣好。咱們要心量廣大。你面對生命中所有的人,乃至你的爸爸媽媽,你都可看他爲小孩子一樣,跟他說話:乖,聽話,別淘氣!他就會:嗯!……因爲,他們真的是孩子,而且將來他們也是佛的孩子。我們要疼他,咱們一塊,等這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一起攜手回家,那個美麗的地方,那個富饒的地方,就都擁有了。雖在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到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雖然我們還沒到極樂世界,但是我們皈依了,學佛了,我們的人事關系已經調過去了,還沒報到上班。我們現在在這裏做點事,照看照看這幫娑婆世界的小寶寶們,我們好好地疼他們,也樹立佛教的良好形象,樹立我們佛子的良好形象。咱也是從這裏走的,就等于咱是從這山村裏移民走的,發了財,咱也得幫咱們村建建公路,蓋蓋小學,幫著照看照看老人孩子,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善事。我們再去做的時候就有種很超然的感覺,當然要保持住這種感覺,就是無上的般若智慧,時時觀照,千萬別一走神又忘了,又退失爲不懂事的孩子,去托兒所跟人家搶棒棒糖,抓傷人家臉,那就不好了。所以,希望大家經常回來,溫習溫習這種微妙的感覺。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自性心量廣大,周遍法界,用的時候曆曆分明,應用就了知一切。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來去自由,心體沒有障礙,這就是般若。
有個故事講到,師父帶著小徒弟外出弘法,走到一條河邊,河水很大,正當他們挽起褲腿准備過河的時候,有個女孩子因爲過不去,急得哭,年長一點的師父就說,來來來,小姑娘,我背你過河吧!就把小姑娘背過去了。背過去放下,師徒倆繼續走,走了半天,徒弟疑惑,實在憋不住就說:“師父,那是個女孩子,咱們是出家人,出家人怎麼能背女孩子呢?你犯戒了師父!”師父就:“噢,過了河我就把她放下了,你現在還背著她呢?”
這其實是說,如果我們老扛著過去的事情,我上大學的時候那個同學造我的謠,那麼壞;我上小學的時候那個同學打過我,欺負我。多少年了?還背著它呢!這就叫卡住了。被某件事情卡住了就叫“滯”。“去來自由,心體無滯。”過去的就過去了,就像昨晚的夢,醒了就行了,別在夢裏糾結了。
有個故事講,有個人,很強勢,在當地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晚上做了個夢,夢見有人罵他,還沖他吐了一口口水,醒了之後他就氣得不行,他就生氣,說:“我長這麼大,從來沒人欺負過我,他竟然沖我吐口水!”生氣、憤怒,然後就找這個人,但是找不到,因爲在夢裏出現的人,找不到更生氣,氣得實在不行,說:“我沒臉活在這個世上了,那人竟然朝我吐口水,我這麼強大的人,被人侮辱,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就自殺了,何其荒唐!
其實,我們經常被昨天的夢,前天的夢,小時候的夢給卡住的。我們有的人:我婆婆當年待我不好,也不替我照看孩子……和婆婆鬧矛盾。我小姑子當年對我不好,鬧矛盾,乃至想著我那個同學曾經哪件事情對不起我。……被卡住的很多!都被過去的夢給卡住了。我們應該空空蕩蕩,過去了就讓它隨風而去,不要讓它反複出來,這就叫心體無滯。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不被卡住,就叫般若。
什麼是般若智慧呢?一個故事說,般若智慧就是賣豆子。就好比你收獲了一批豆子,如果豆子賣得動,直接發財;如果滯銷,可將豆子做成豆腐賣;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賣豆腐幹;如果不小心做稀了,改賣豆腐花;實在太稀了,改賣豆漿;如果豆腐賣不動,放幾天,賣臭豆腐;還賣不動,讓它長毛後改賣豆腐乳;還賣不了,你就心平氣和地拿去做明年種豆子的肥料。因爲,你始終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已。……總之,什麼事都卡不住你,你絕不會因爲這批豆子失眠、煩惱、罵大街、上吊、跳樓。總之,你不要因爲豆子賣不出去,你就上吊;豆子磨硬了,你就自殺;豆子磨稀了,你就跟人拼命。不要那樣。
般若智慧就是賣豆子,不被卡住,這就叫般若智慧。在這世間遊戲江湖,隨意穿梭,像《天龍八部》中段譽的淩波微步,到哪裏都能穿過去,不受傷害。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中出生,不是從外面得來,不要錯用了心思!這就叫作真性自用。一法真即一切法皆真。心要用于開發真如自性,轉迷爲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靜坐等小道上用功,更不要整天口中說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這就好像一個平民百姓,自稱自己是國王,終究不是真。這種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識”,是六祖對所有在場大衆的尊稱。由此可見六祖的心量非常廣大,非常謙卑,雖然自己已經證得與佛同智,但仍然對與會的大衆稱爲善知識。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我們要解決生命中的問題,也是要用從自性中産生的智慧,從靈性中産生的智慧,從內心深處,從靈魂深處産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有效的。用習氣、用煩惱處理事情只會讓事情更亂,亂上添亂,火上澆油,越澆越旺。但是,往往我們處理事情就是用習氣,我們生命中遇到危機的時候,不是心冷靜下來運用佛法,用心性中産生的智慧處理,我們往往用情緒、發脾氣、暴怒、撒潑、找黑社會……或者動用自己的法寶,請他喝酒,請他跳舞,把他擺平。這些都是煩惱,越弄越煩惱,越搞越低級。
當你真正修行到高端的時候,一切法都是從自性中生發的,一切智慧自然流露。你要運用自己真正的自性智慧來解決生命中的問題。
當你用自性顯現的智慧觀察事物的時候,一真一切真,此時此刻的當下一切都變成清淨國土。這國土現在看來很煩惱,環境汙染,人際關系也嘈雜,各種沖突和矛盾,但當你真正般若智慧生起來處理的時候,轉識成智,你突然發現世界安靜下來了,在那一刻,一切都安靜下來了,一切歸于光明藏,全體光明。一真一切…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