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怎么猜也猜不到。所以,搞得神秀寝食难安,行坐不乐。
自性之奥义,称作密乘或者无上乘,所谓密乘,不是刻意要保密,而是对于未悟者,说了他也不知、不信,甚至会烦恼诽谤。永明延寿大师云:“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如来之藏实不覆藏。故知圆常之理不亏,信解之机难具。”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又过了两天,有一童子从碓坊经过,口中诵念着神秀的偈,惠能一听就知道这首偈还没有见到自性。虽然我不曾蒙受教导,但是早已识得佛法大意,就问童子说:“你诵的是什么偈呢?”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童子说:“你这獦獠不晓得,五祖大师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生死;大师要传付衣钵佛法,所以命门人作偈来看,如果悟得大意,就传付衣法,让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大师教众人都诵念,说依这首偈去修持,可得大利益。”
“依此偈修,免堕恶道。”对于求“见性成佛”的禅宗来讲“免堕恶道”是很低的境界,就像咱们对孩子说你好好读大学,将来不坐牢。五祖对这个偈子并没有太看好,言辞中是有所保留的。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惠能说:“我也想学习这个偈子,结个法缘。上人,我在这里舂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不曾走到法堂前,请上人也能引导我到偈颂前去礼拜。”童子引我到偈颂前礼拜,惠能说:“我不认识字,请上人替我读通一遍。”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这时有位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朗诵。我听了以后,对张别驾说:“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别驾代为书写。”
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别驾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行政首长的助手。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张别驾说:“你也会作偈,这倒是稀奇!”惠能对张别驾说:“要求无上正觉,不可轻视初学。下下等的人也会有上上等的智慧;上上等的人也会有没心智的时候。如果随便轻视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张别驾说:“你就把偈语念诵出来吧!我为你写上,将来如果你得法,务必先来度我,请不要忘了我的话。”
因为,惠能是干粗活的,破衣烂衫,灰头垢面,整个一民工中的极品民工。这时他说也要写一偈子,当时对法是看得很高的,写偈子只有高手才能写。所以,张别驾就觉得笑话,你也写偈子真是稀奇,其实是有轻视的意思。
你看惠能说话,虽然身份低微,但是说话谈吐相当有力度,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的气势,他的能量是非常强大的。虽然自己是个乡巴佬,别驾是个高官,直接批评他:你要想成佛,你不能轻视别人,你看着那些下等人可能有上等的智慧,你看到一些上上等的人,像你这样的官员,其实他是没点出来,像你这样的官员未必真懂得佛法。有呵斥的含义。大义凛然地在说他:你轻视别人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的。
江州别驾,这个官员是很有涵养的,被批评也没恼怒,也没质问你是哪个村的
!……身为高官,受一个民工的呵斥,没发脾气,而是立刻就反省:好,你说我写,等你开悟了你得先度我!别忘了我们的约定。他转的很快,不是说恼羞成怒,面子上过不去,质问人家,你这个刁民,哪个村的?你支书是谁?……而是当场反省。江州别驾跟惠能的约定在后面成为现实,他转世之后成为惠能的弟子神会,称为解经僧。所以,要多结善缘。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的偈颂说:菩提本来没有树,明镜本亦不是台,自性原无一物相,何处惹着尘埃来?
这个偈子是破神秀那个偈子的。两个偈子都对,高度不一样。神秀写的是世俗谛,惠能写的是胜义谛,两种不同高度的真理。在佛法中胜义谛是真谛,究竟真理;世俗谛是过程,相对真理。
惠能偈颂大意是:佛果菩提无形无相,本来没有一法可得,哪有什么菩提树。智光明彻,空无所有,本来就是非色非声,哪有什么明镜台。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本来无有一物。既是不生不灭,无修无证,哪里还有什么烦恼可断,尘埃可惹!这真是“踏破虚空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圆桃桃,赤洒洒,寸丝不挂,一尘不染。到这里翻过身来,真所谓“三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惠能深明般若真空,悟彻一心本源,所以写出这样一首远尘离垢,绝相超宗的偈子。与神秀首座那首偈子来一对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神秀大师的偈子,是有修有证,依次深入,而惠能大师的偈子,是无修无证,各有不同的侧重,都是对机施教,应病开方。古人说: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千万不可偏执一边,或泥于事相,或落于虚无。神秀的见解,就像古人说的“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而惠能大师的观点,也正是“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要谨记莲池大师所开示的:执事而迷理,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废事,反受落空之祸。当然像六祖大师是一个顿悟顿证之人,才可行过量之事。像我们凡夫初发心的人,一定要事理双融,解行并进,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老老实实参修,自然会有寒灰爆豆时,正如圆瑛大师说的那样,“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
在这里我们了解一下佛教修行的次第。
一、人天乘:世善,以事业心为动力源,致力于获得“家庭幸福,伦理道德,事业责任,健康名誉”等为努力方向。
二、二乘:戒善,以出离心为动力源,致力于证得“出离六道,结束轮回,了生脱死”为终极修行目标。
三、大乘:行善,以菩提心为动力源,致力于“六度四摄,自觉觉他,究竟圆满”,志求无上道果。
神秀所修的是因,惠能所证的是果。在胜义谛的层面,完全超越概念,无法用“是什么”表述,只能用“不是什么”表述。唯有离去四句,绝去百非,是为第一义谛。祖师龙树菩萨,表述为八不原则: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佛性的空性本体,依据这八不原则,用“不是”来表示,不能说是什么,说是什么就是错误的。所以,惠能在表示的时候,如果没有前面神秀上人的偈子,惠能是不会这样表述的,他是为了破神秀的偈子才有所说的。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这首偈写就以后,五祖的门下弟子无不赞叹惊讶,相互议论说:“真是奇怪啊!实在不能单凭相貌来看人哩!为何才没多久的时间,他竟然成就了肉身菩萨?五祖看到大家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对惠能不利,于是就用鞋子擦掉了这首偈语,说:“也是没有见性。”大家以为真是这样。
虽然大家未必真正读懂这个偈子,但总感觉这个偈子很有些门道,虽然看不懂到底什么意思,但是大家有为之一亮的感觉。五祖知道惠能是真见性了,想把衣钵传给他。但惠能此时还没剃度出家,在一千多人的寺院,衣钵传给一个新来的在家人行者,压力很大,很有挑战性。所以,五祖不让别人太过议论,故意拿鞋来擦,表示轻慢,不用抹布,故意轻慢,免得人去争论,不争论好安排后事。其实,五祖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了,故意说他没见性。大众看不懂,师父说没见性那就没见性了。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看见惠能腰上绑着石头以增加重量正在舂米,说:“求道的人为了正法而忘却身躯,正是应当这样!”于是问:“米熟了没有?”惠能回答:“早就熟了,只是欠人筛过。”
米熟了没有?这就是禅机。问,你的证悟成熟了没有?惠能说,…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自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