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大众听了五祖的吩咐后退下,彼此互相商量说:“其实我们大家也不必去澄静思虑,费尽心力地作偈子,因为即使呈了偈子给和尚看,又有什么用呢?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一定是他中选。如果我们轻率冒昧地去作偈子,那只是枉费心力罢了。”众人听到这些话以后,全都止息了作偈子的念头,大家都说:“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上座好了,何必多此一举去作偈子呢?”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也暗自在想:“他们都不呈偈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所以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如果我不呈偈,和尚如何能知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呈偈的用意,如果是为了追求佛法,那就是善的;如果是为了觅求祖位,那就是一种恶行,这和一般处心积虑地贪图圣位的凡夫心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我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件事实在是教人为难!教人为难啊!”
神秀这种忐忑不安表证了,一是不自信,二是不直心。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在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本准备延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绘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以便后世流传,供养礼拜。
“供奉卢珍”,是指享受国家俸禄的专职画家卢珍。
《楞伽经》是达摩大师传承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是讲如来藏思想的。当时,达摩祖师把《楞伽经》四卷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给僧璨,僧璨传给道信,道信传给弘忍。《五祖血脉图》是中土初祖到五祖相续的传承脉络,画出来以令大众起信。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神秀作好了偈颂以后,曾经数度想呈送给五祖,但走到法堂前,总是心中恍惚,汗流全身,想要呈上去,却又犹豫不决。就这样前后经过了四天,共有十三次未得呈偈。神秀于是想到:“不如把偈颂写在法堂前的走廊下,由和尚自行看到,如果和尚看了以后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说不好,那就只能怪自己枉来山中数年,空受众人恭敬礼拜,还修什么道呢?”
从这段可看出,神秀法师尚未开悟的纠结状态。他写好了偈子,可又不敢去,祖师如果说好还行,如果说不好,辜负了师父的教诲,心里很难受,汗流浃背,前后经过四天,十三次到门前却不敢进去。这就跟男孩子向女孩子求爱,写了情书要送,一趟一趟不好意思;也像公务员给上级送礼,到底送什么好呢?烟还是酒?送多少钱的?叫不开门怎么办?初次做业务的营销员去找客户,到底先怎么开口才好,犹豫不决,很难受很痛苦的一种感觉。
后来,神秀想了个办法,我到走廊那写上,如果师父说写得好,开悟了,我就赶快说是我写的;如果师父说,这是谁写的?很烂,我就趁早不出来了。
小公务员送礼的也是这样,去给领导送礼,去敲门,万一碰上同事怎么办?我去人家不理我怎么办?带着礼品在领导门口转啊转,敲敲门,又怕领导不要没面子,结果就敲敲门,放到门口就跑了,领导一开门,一瞧礼品,这是谁啊?不知道。此刻这个送礼的人也不指望能被提拔,能送下就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神秀是在道业上,我们往往是在事业上。每个人心量打不开的时候,都是无比纠结,这种纠结的体验极其煎熬。
孔夫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又叫大人,是指知书达理,胸怀坦荡之人。一个坦荡的人,他的事业、生活,如行云流水。富,富欢乐,穷,穷欢乐,有也欢乐,无也欢乐。“小人”不是坏人,是指未蒙开化,没打开心量的人。古人说的小人和我们说的小人不是一个概念。“小人长戚戚”,就是有事有话他不直说,扭扭捏捏,腻腻歪歪。很多这样的人,他找你有事,不是直接说有什么事希望得到你支持或者帮助,他会绕弯子,让人摸不着头脑。你也知道他有事需要帮忙,但他绕圈子,绕个五六圈最后才把事情说出来。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于是,就在当天夜里三更时分,神秀不使人知,悄悄地走出房门,自己掌灯,把偈颂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表露他心中的见解。偈颂说:身体是菩提树,心灵如明镜台,时时勤加拂拭,勿使惹着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神秀写好偈颂以后,便回到自己的寮房,全寺大众都不知道这件事。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见这首偈语,如果欢喜,就是我与佛法有缘;如果说不好,自然是我自己心里迷误,宿昔业障太过深重,所以不该得法。五祖的圣意实在是难以揣测啊!”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时分。其实,五祖早就从平日生活和言谈举止中了知神秀还未入门,不曾得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天明后,五祖请卢供奉来,准备去南边走廊墙上绘画图相。这时忽然看到神秀那首偈颂,于是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经上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所以只留下这首偈颂,让大众诵念受持。如果能够依照这首偈颂修行,可免堕入三恶道;依照这首偈颂修行,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于是告诉弟子们应当对偈焚香恭敬礼拜,大家都诵持这首偈颂,就可以见到自性。弟子们读诵此偈后,都赞叹说:“真好!”
五祖看到墙上准备画《五祖血脉图》的地方已经写上字了,五祖对任何事都是很坦然的,他也没说:是谁写的
!我准备画画的,谁让你们乱搞?他没急,修行人的坦然,怎么都好,一看有字,就对卢供奉表示歉意,不画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金刚经》里的偈子。就是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相状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它是由五蕴妄念产生的。留着这个偈子吧,依此偈修,免堕恶道。“尽诵此偈,即得见性。”他没说这个偈子已经见性,而是说通过这个偈子可以见性,通过修持世俗谛法可以证得胜义谛法。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夜半三更,五祖把神秀叫进法堂,问道:“那首偈颂是你写的吗?”神秀答道:“确实是弟子所作,弟子不敢妄求得祖位,只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点智慧?”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五祖说:“你作的这首偈子还没有见到自性,只是门外汉一个,未曾进门入室。这样的见解,要想用它来觅求无上菩提,终究不可得。无上菩提必须言下就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在一切时中,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万法无滞无碍;只要能认识真如自性,自然一切法皆真,一切的境界自亦如如不动而无生无灭。这如如不动的心,就是离绝人我、法我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若是这样见得,即是无上菩提的自性了。你暂且回去思惟一两天,再作一偈送来给我看,如果你的偈能入得门来,我就把衣法传付给你。”神秀行礼退出。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又经过几天,神秀仍然作不成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好像在梦中,行走坐卧都闷闷不乐。
神秀为了这个偈子搞得焦头烂额,每天在那琢磨,绞尽脑汁,写不出来,因为没见过那个东西,写不出来!对真实自性的表述不是造作出来的,它不是我们加加班,咬咬牙,使使劲就能搞得出来。证得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显现;没证得,…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自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