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示大衆。
印宗法師請我坐到上席,詢問佛法奧義。他聽惠能說法,言辭簡潔,說理透徹,並非從文言字句中來,于是問道:“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很早就聽說黃梅五祖的衣法已經傳到南方,莫非就是行者嗎?”惠能說:“不敢!”于是印宗法師向惠能作禮,請惠能出示五祖傳授的衣缽給大家看。
宗複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能曰:爲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法師又再問說:“黃梅五祖傳付衣法時,有什麼指示嗎?”惠能說:“指示是沒有,只講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印宗法師問:“爲什麼不論禅定與解脫呢?”惠能說:“因爲講禅定解脫,就有能求、所求二法,這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沒有分別對待的究竟一如的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法師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惠能說:“法師講的《涅槃經》,闡明佛性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譬如,高貴德王菩薩問佛陀說:犯殺、盜、淫、妄四重禁,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罪及不信佛法的一闡提,是否就永斷善根佛性了呢?佛陀說:善根有二種,一是常,二是無常,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而說爲不斷,這就名爲不二之法;一是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因此名爲不二之法。五蘊與十八界,凡夫見之爲二,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知其性本無二無別,無二無別的性就是佛性。”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不二就是沒有差別相。無二之性就是光明顯現的不二境界,佛在光明莊嚴、清淨圓覺境界中,所顯現出來的淨土,皆是光明和諧,圓融清淨;當衆生以不同業習執取分別時,即出現有身、心、國土、世界等等。衆生迷惑于所顯現,于是以爲有佛在不同的淨土裏。“無二之性”,即告訴我們,不是有佛在淨土裏,只有不二的顯現;有緣的衆生感應到此顯現,卻看成有佛在淨土。以放映電影來做比喻:放映機的燈光,透過影片的底片,射到銀幕上,就看到電影在開演,一直到散場爲止。如果以光明來看,那只不過是光明照射透過底片而産生影像,但是在電影觀衆來看,那是一出高潮起伏,情節多變的戲,原因是觀衆只看透過底片後射到銀幕上的光影,不理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實光是不二的,底片後的光只是被底片過濾了形成光影。我們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來看,那是光明的顯現,裏面並沒有衆生與世間,此光明顯現于衆生前,被其六根過濾而形成他所知的身心世界。
永明延壽大師雲:“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鹹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該括理無不歸。”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爲惠能剃發,願事爲師。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印宗法師聽了惠能所說的法,心生歡喜,合掌恭敬地說:“我給別人講經,猶如瓦片石礫;仁者論述義理,猶如那精純的真金。”于是,爲惠能剃除須發,並且願意事奉惠能爲師。惠能就在智藥叁藏手植的菩提樹下開演東山頓宗法門。
這段透顯了不可思議的密意,就是祖師們對法的恭敬,印宗法師是大德法師,法性寺的主持,聽完一個在家人的講授後,歡喜合掌。說:“我講經就跟砂土石塊一樣,不值錢,沒有價值。您講的經猶如真金,宣明了佛陀的真實義。”于是,先爲惠能剃度,然後拜惠能爲師。這個境界不得了,他爲惠能剃度,惠能應該稱他爲師父,可是他剃度完之後,回頭就拜惠能爲師。當我們看到這裏的時候,真感覺古人那種非凡的氣量,印宗法師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大修行人,沒說我給你剃度了,收了一個好徒弟,你好好幹,他沒擺架子,沒說快出去給我揚揚名,就說我教的,別說人家教的……我們看古人的涵養,修行人的氣度,我們應該好好學習。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另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六祖說:“我自從在東山得法以後,受盡辛苦,生命時刻處在危險之中。今天能夠和刺史官僚及僧尼道俗同在此法會中,無非是多劫以來所結的法緣,也是宿昔供養諸佛,共同種下的善根,方能聽聞這頓教得法的因緣。教法是過去的聖人所傳下來的,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聰明智慧。願意聽聞古聖教法的,各自先行淨心;聽完之後,各自去除疑惑,就像過去的聖人一樣沒有差別了。”大衆聽完惠能大師的說法後,心生歡喜,作禮而去。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意思是:覺醒成佛之智慧真理,是釋迦牟尼佛陀發現而傳承下來的,不是我自己發現的,我只是繼承者。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向大衆說明傳承;二是告訴大衆,繼承佛陀所發現的真理即可成佛。
我們經常會誤認爲要做到如佛陀般覺醒,就要重走一遍佛陀曾經走過的艱難道路,卻忽略了:第一代富翁是依靠艱難創業獲取財富,而富二代則只需要繼承父輩的遺産,無需重新艱難創業就可以做富翁。
就佛陀來說,我們是佛二代。第一代覺醒者經過艱苦卓絕的修行,發現了世界的實相真理,佛二代則只需要繼承覺醒者發現的真理,就成爲覺醒者。
就如同愛迪生經過上千次實驗發明燈泡,我們接納他的發明就行了,而不需要自己再經過上千次試驗才能使用燈泡。
這一品就學完了。這一品講了六祖得法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傳奇色彩。學習這一章,一定要有個正確知見。不要錯認爲神秀上人是個壞人。神秀祖師也是一代大德,上契合佛心,下規範後學,有修有證。後來被武則天封爲國師,接受朝廷的供奉,爲文武百官講授禅法。並且積極向武則天推薦六祖惠能,指引武則天去向六祖請教。因此,都是修行人,沒有壞人。千萬不要誤解了祖師。在這一品文字中,對神秀上人年輕時悟道前的一些表述只是如實記錄,並非貶斥。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自序品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