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心法流传到后世,不要使它断绝!”听我说偈:“众生心田中具足佛的种性,回归本来因地即是佛果生;究竟空性之中无众生和佛的差别,超越二元对立的一如之处无所谓佛的种性也无所谓佛果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又说:“过去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师承为世人所未信,所以要传这个衣钵作为凭证,代代相传。其实佛法则在以心传心,都是要使人自己开悟,自己得解。自古以来,诸佛只是传授自性本体,诸师只是密付自性本心。衣钵是争夺的祸端,止于你身,不可再传。如果继续再传衣钵,必将危及生命。你必须赶快离开这里,恐怕有人要伤害你。”
看了这一段,也许有人会生疑惑:佛教怎么还这样呢,为了抢件袈裟还打破头?不是这样。其实是很多人本着匡扶正义的想法,却因智慧不足,才搞得乱七八糟。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红卫兵小将们难道想搞垮自己的祖国吗?不是的。当时大家都是怀着英勇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闹革命,但却实实在在把祖国搞垮了。五祖门人中有的人会想,五祖把法传给了一个干粗活的土包子,不识字的乡巴佬,神秀上人不是比他好吗?大家打抱不平。老和尚是不是糊涂了?被人骗了?他选错了接班人,咱们得帮他老人家纠正。大家就会七手八脚去收拾惠能了,狂扁一顿。其实有时候很多人是怀着美好的理想而做错事的,所以不是为了一件袈裟或者个人名利去抢,都是修行人,没有那么暴力的。往往是为了正义而做出不义之事。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惠能听了后,问五祖说:“我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弘法度众呢?”五祖说:“你到广西怀集的地方就可停留,到广东四会的地方则隐藏。” 惠能在三更时分领得衣钵后,对五祖说:“我原是南方人,向来不熟悉这里的山路,如何才能走到江口呢?”五祖说:“你不必忧虑,我亲自送你去。”五祖一直送惠能到九江驿,让惠能上船,五祖自己把橹摇船。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应该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 惠能说:“迷的时候由师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度的名称虽然一样,但它的用处不一样。我生长在偏远的地方,讲话的语音不正,承蒙师父传授心法,现已开悟,只应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
五祖说:“是的!是的!以后佛法要靠你弘传。三年以后,我就要示寂,你要珍重,一直向南走,也不要急于说法,究竟了义的无上乘佛法是很难兴盛起来的。”惠能辞别了五祖,动身向南方走,大约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到了大庾岭。五祖回去后,好几天没上堂。大家都觉得疑惑,师父是不是生病了?五祖说,我病倒没生,我的衣法已经传到南方去了。大家问,你传给谁了?五祖说,能者得之。其实,“能者”一语双关,就是指惠能,也是指有能力的人得了。大家一了解,说有个踏碓的净人走了,又想起了当初那个偈子,大家明白了,原来是给他了。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有数百人从后面追赶而来,想要夺取衣钵。其中有一位僧人,俗姓陈,名叫惠明,在家时曾经做过四品将军,性情粗鲁,参禅求道的心却很积极。他急着要追寻惠能,比其他人先一步追上了惠能。惠能把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袈裟是代表传法的信物,可以用暴力来争夺吗?”说完就隐避到草丛中。惠明赶到,提拿衣钵不动,于是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夺衣钵而来。”
惠明出家前是四品将军,在军队里面也算很高的了。正县级才七品,四品就属于军方的高级领导了,起码是正师级的干部吧。他也出家了,可见在唐朝时候大家以出家为荣幸。这位将军性情很粗糙,因为是武将出身,身体强壮又精通追踪之术,很快就追上了。但他却拿不动袈裟,因为这件法衣来自天竺国,代表了佛陀的法脉。以此受挫,狂心顿息,我慢消除,才喊“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于是,惠能从草丛中走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惠明作礼,说道:“希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说:“既然你是为求法而来,先要屏除心识中的一切缘影,不要使有一念生起,我再为你说法。”惠明默然而立。经过许久,我说:“不思量善,不思量恶,就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呢?”惠明在此言下忽然契悟,又再问道:“除了已经说过的密语、密意以外,还更有其他的密意吗?”
心之本体,觉性灵明,是永恒的本真,其余四大、五蕴、三界六道,皆为其起心动念之产物,故虚幻不实。惠明修行多年,此刻放下根尘外缘,自然豁然了悟实相。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惠能说:“既然已经对你讲了,就不是秘密。你如果能反观自照,究明自性的本源,秘密就在你身边。”惠明说:“我虽然在黄梅五祖座下参学,实在未曾省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今承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行者就是我的师父了。”惠能说:“既然你这样说,我和你同以黄梅五祖为师,好好自行护念。”惠明又问:“我今后要向什么地方去呢?”惠能说:“你到江西袁州的地方就可以停止,到蒙山的地方就可以安住。”于是,惠明作礼辞别而去。到了岭下面,就对大家说,他不在这条道上,我问了,路边的人都没见他。走别的路了,你们统统都到别的路上找去吧。其实是保护惠能祖师,让众人别再纠缠他。大家一想到惠明出家之前是大将军,经过专业追踪训练,侦查技术特别强,他说没有肯定没有,一定没错。惠明已经拜惠能为师父了,不适合用同音的字了,所以自己改为道明。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后来惠能到了曹溪,又被恶人追寻,于是就在四会避难,隐藏在猎人队中十五年。在这期间,惠能时常随机为猎人说法。猎人常令惠能守网,每当看见禽兽落网被捕,便将它们统统放生。每到吃饭的时候,惠能就以蔬菜寄煮在肉锅中,有人问起,就对他说:“我只吃肉边的蔬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有一天,我暗自在想:“应当是出来弘法的时候了,不能永远隐遁下去。”于是,我离开了猎人队,来到广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当时有一阵风吹来,旗幡随风飘动,一个僧人说这是“风动”,另外有一个僧人则说是“幡动”,两个人为此争论不休。我走上前向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大众听到了,都十分惊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对我们来说,看不懂的人多,但是看了之后仍然会立刻被触动,真理是非常能触动人心的,尽管不一定能全面理解,但真理的光芒仍能令我们为之震撼。这句话,修行到不同次第,会有不同的理解。《圆觉经》说:“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悟者知道世间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虚空,本来平等,本来没有生灭变化等摇动性。也就是说,众生迷的时候,就见到有生死、有世间,这一切都属于动转;而觉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虚空,一切平等。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自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