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攻略:再學 五、方便爲究竟

  

五、方便爲究竟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學習道次第和大准提無上瑜伽。爲了方便大家理解“瑜伽”,我們以一個法門爲載體來解釋,因爲我本人修學大准提密法多年,所以我們用“大准提無上瑜伽”來作表述。其實我本人是專修淨土的,而淨土宗有個特點:就是以淺語說深法。爲了普及方便,把無上乘淨宗玄門密意,隱而不說,修而不談,談多了不好普及。

  我本意是在探討淨土法門的修法,但爲了不起爭議,我就用大准提來說淨土的無上瑜伽,祖師稱之爲“淨宗玄門”。這樣,希望可以避免爭議。針對普通大衆的教典,像印祖的《印光法師文鈔》等的教法中,祖師避談無上乘的教理,怕談多了會成爲普及淨土宗的障礙。我們遵循祖師的悲心,不談淨土法門的無上密乘,不談。因爲談了也會起爭議,紛紛擾擾,我就被打死了。我說大准提法,不惹淨土行人生煩惱。

  我本人修大准提法,曾蒙恩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准提法的秘密灌頂,也得到傳承上師的許可傳播大准提法,並且在修學中深受其益。我很多的修學思想,都是來源于持念准提咒之後的殊勝感通,在此也深深感恩上師叁寶和准提佛母的慈悲加持。所以,在這裏就以“大准提法”來探討“無上瑜伽”。

  瑜伽是什麼意思呢?瑜伽具有叁層涵義:相應、和諧、一致。

  第一是相應。我們稱“上師瑜伽”爲“上師相應”,“上師瑜伽法”爲“上師相應法”。在漢地,瑜伽用的比較多的是焰口,瑜伽焰口,我們俗稱“放焰口”。焰口是一種施食方法,它就是以瑜伽的方式來施放焰口施食。

  民間也修瑜伽,修身心合一,身心與天地合一的這種修法,起到修身養性、健身的作用,叫瑜珈(jiā),在佛教中叫瑜伽(qié)。瑜伽在多個層面中都有,並不僅僅是佛教中獨有。

  佛陀當時在印度傳播佛法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在有爲法上建立一套獨立的體系,而是接納了婆羅門的很多工具來用。就像我們說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是婆羅門教的,佛陀在傳播教法中,借用了當時的現成工具,在此基礎上升華爲佛法。如果他要在中國傳法的話,完全可能會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來說佛法,這是佛陀的慈悲智慧。如果他完全重新建立,一是普及很難,再就會起對抗。他借用現成有爲法的工具,在原基礎上升華爲佛法的解脫,就容易被接受。

  佛教傳到西藏,就和苯教適當融合;傳到中國,和儒家適當融合。在造像上,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就不一樣:藏傳佛教的造像千姿百態,有青面獠牙的忿怒相,喜樂相等;在漢地,則是很儒雅;在南傳佛教,主修二乘,都是以一種苦行僧、偏瘦一點的狀態呈現。這是根據叁地本土文化的底蘊不一樣,方便示現,應機說法。佛教如上善若水——進到圓杯子裏,它就示現圓;進到方杯子裏,它就示現方;得寒結冰,遇熱蒸騰,入地滲漏,納川爲海。……這就是佛陀教法。

  佛陀講法的時候,有人問:“我是一個養牛的人,我也想親近叁寶修行,我應該怎麼修行呢?”佛陀說:“你的牛怎麼養呢?”這人說:“我養牛,就是爲了讓它産奶多、繁殖好,我給它喝幹淨的水;不讓它們有恐懼,躲開狼群虎豹對它們的恐嚇;定期給它們洗刷皮毛;讓它們吃潔淨的草。”佛陀說:“佛教的教法也是如此修行。你要遠離不善的東西,保持清淨的東西;遠離産生恐懼和災難的因緣;要聽受善知識的教導。”佛陀說:“佛教的修行,和你放牛是一樣的。你放好你的牛,把放牛的辦法用到求解脫上,你就解脫了。”

  還有人問:“我是個馴馬的,我想跟著佛陀學習,我應該怎麼做呢?”佛陀說:“你是怎麼馴馬的呢?”這人說:“我馴馬時,遇到有種馬呢,我摸摸它的毛發,摸一摸它的毛,馬就馴好了;有一種,我拿出鞭子亮一亮,它看到鞭子就老實了,就馴好了;還有一種,我用鞭子抽它兩下,不要抽得太狠,僅僅觸及它的皮層,它就乖了,聽話了;還有一種,我要把鞭子實實在在地抽在它身上,它就變好了;再一種呢,抽在身上不管用,要把它捆起來,打得它骨斷筋離,再把它養好,它就聽話了,就馴好了。”佛陀說:“我的教法亦複如是。有的衆生,我跟他說一說佛陀的教法,他就信受了,就能獲得解脫;有的,我要給他講因果,講地獄,他就能信受;有的,要看著他受盡苦難,才可以度。……”佛陀說:“我的教法和你的馴馬是一樣的。你遵循這種方式修行,就能獲得解脫。”

  遇到一個彈琴的人,也想親近叁寶,佛陀就說:“你怎麼教授弟子彈琴呢?”這個人說:“我教授弟子彈琴,首先要把琴調好,不能太緊,太緊一彈容易斷;也不能太松,太松彈不出聲音。所以,第一我要先把琴弦調好,要不緊不松。”佛陀說:“我的教法亦複如是。修行要不緊不松,保持中道,就能夠解脫。”

  佛陀對國王、將軍、醫生、農民,也是如此引導。佛陀從不推翻你現有的工作——你現在工作不行,辭掉,跟著我來修行。佛陀不這樣。佛陀都是:你現在幹什麼工作?——好!你現在的工作,你覺得怎麼出成績?——好!這個方法用到修行上,就解脫了。

  佛陀在印度的傳教過程,從不推翻,任運升華。後人因智慧不夠,面對八萬四千法門,有的無所適從,有的诤論紛紛,其實都是佛陀教我們,立足你現有的職業、現有的生活狀態、現有的生活模式,只要保持一顆解脫的心,把你所創造財富、事業、名譽的機緣、方法,用到求解脫上,人人得解脫,人人能成佛。

  這就是立足當下。無上瑜伽就是如此,不離當下,具足解脫。

  瑜伽的概念就是相應:

  第一是相應法,與上師本尊的相應法。

  第二是和諧,建立與本尊的和諧,與天地萬物的和諧。

  第叁是一致,也叫統一,完全一致。

  這就是瑜伽的叁層基本涵義。

  我、本尊、天地萬物,一體不二,同爲如來藏之顯現。此時此刻的我,置身于清淨光明壇城。佛經所描述的菩薩品質、境界、國土,皆爲我之當下境界。貪、嗔、癡,分別爲喜樂、忿怒、寂靜本尊之顯現。一切萬法都是光明顯現,一切現象都是本來圓滿,一切天地萬物都是諸佛壇城,一切衆生都是如來不二化身。

  無需改變,我們當下的一切都是完美顯現。如果願意改變,只是再換一種完美顯現。選定一種完美的顯現模式,我們會成爲他。發現顯現完美的過程,就是修行的次第;發現顯現之完美,就是悟道;現證完美之顯現,就是成道。這就是無上瑜伽的修法,又名大准提、大圓滿、大方廣、大手印、心地法門。

  密宗大准提法,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大乘法門,其特征主要是殊勝的方便琳琅滿目,它可使具備殊勝因緣者,直接觀修如來境界。爲了達到這一目的,依照生起次第,首先抉擇情器一切世間皆是清淨本尊刹土,消除與之相悖的庸俗迷亂執著心,並通過禅定之力,觀想一切皆是清淨的佛世界。

  

  【無上瑜伽的內涵就是: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而應去了解它的真實本質,體悟它的完美,享用他的恩賜!】

  

  我們受概念的影響,受信念的影響,受法執的影響,讓我們對源自光明、也本具光明的世界,充滿著種種的錯覺,所以就造成了種種的痛感。對此,佛陀令衆生從迷幻顛倒中解脫,進入正念,一般用叁種方法:一是教授法,二是喻授法,叁是直指法。

  

  教授:從教理方面,建立道次第,一步一步地來說,首先令他生起信心,然後逐漸把他引導到最上乘,彙叁歸一,這叫教授。

  

  喻授:對一些根基比較利的人,就像隔了一層窗戶紙,就用比喻的方式讓他方便生起正解。

  

  直指:單刀直入,明確告訴他。

  

  佛陀用這叁種方式,分別對下根、中根和上根,對機說法。

  

  無上瑜伽,我們在前面學習了道次第,到了這裏,相當于直指範疇。就是告訴你:經典所描述的所有的佛國境界,並不在遙遠的天外,它就在你我的當下!就是你的此時此刻,本具完美,只是你錯認爲它不完美。現在你需要調整回你的思路,體悟它的完美。

  

  對于深陷世間八法的我們來說,只要找到所生煩惱的這件事爲我們帶來的好處、利益,我們一定會破涕爲笑。然而,無明的生命本身是八苦交煎的。佛陀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即使通過找到一點好處和利益來獲得暫時的喜悅,一轉身仍然是苦不堪言,煩惱無盡。

  

  所以,修行人不能總是依靠這種暫時的止痛藥,而應該進一步觀修,以通過透視“苦”,找尋究竟的安甯與快樂。

  

  因爲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是悲劇的、無意義的、恐怖的,一定都是滋養我們身心生命的營養,端看我們會不會清明而快樂的享用。洞察到五欲之樂所帶來的苦,我們會生起深深的出離心;用心體悟到苦之源頭的莊嚴,我們會具足智慧心;致力于體悟大衆本具的莊嚴,就是全然的菩提心。

  

  對于志求解脫的修道人來說,當下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最佳對境。當前的每一位生命,都是爲加持我們早日成就道業而示現的佛陀。發現自己本具的圓滿和莊嚴就是智慧,發現大衆本具的圓滿和莊嚴就是慈悲。發現自他本具的莊嚴,亦即解脫。

  

  佛陀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無明、苦難和墮落的假象背後,必有實相的莊嚴。相信或求證佛陀的教言,則必會發現莊嚴的存在和永恒。或許,就連那…

《大乘攻略:再學 五、方便爲究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