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的感性生起覺性來,就是成佛。讓我們的感性和佛性合二爲一,完全地融合,就是成佛。什麼是覺?覺就是感覺,能感的就是我們佛性的能量。讓他産生正知正見,産生正覺。對于我們實相的真我、佛性,我們有時候也稱爲如來藏。經典中是如何表述真我(如來藏)的呢?我們來看一下。
【《六祖壇經》: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實相:空分(中觀、般若);明分(瑜伽、轉識成智);顯分(如來藏、自性)。】
六祖惠能大師是禅宗祖師,達摩祖師把佛陀的心法帶到中土,依次相傳,傳給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大師在黃梅傳播教法,開東山法門。惠能大師是嶺南人,就是現在的廣東一帶,偶爾聽別人誦念《金剛經》,觸動了他內心中的靈感。于是專程去投奔五祖請教,不辭勞苦,步行一個多月到達五祖的寺院黃梅。一見五祖,五祖就問他:“你是哪裏人啊?來此幹什麼?”當時惠能還沒有出家,他說:“弟子是嶺南新洲百姓,來此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他說話很直接。五祖問他來做什麼,他就說我是來成佛的,別的我不要。後來,六祖快速證悟了佛陀心法,悟道成佛,和他目標精確有關系。
我們仔細想,我們到底是爲了什麼學佛?很多人的學佛往往都帶著人天乘的思想。當然,初級學佛無論帶著什麼思想都是合理的,只是我們必須要提升。爲什麼來學佛呢?身體不好,聽說學佛後身體好,身體再好也注定死亡;生意不好,聽說佛陀有智慧,讓佛陀保佑生意好點,再好你將來一分也帶不走;夫妻不和,學佛把關系搞好些,再和也得離散。如果不是爲成佛而學佛的話,都是很可惜的。遇到佛陀的教法了,就是要成佛。要樹立一個單一的目標,不要太複雜。單一的目標:我爲成佛而學佛。六祖就是下的這麼一個訂單,我爲成佛而學佛,所以六祖快速成佛。六祖是直接成佛,即身成佛。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六祖雖即身成佛,仍示現爲祖師身弘法,免得教法混亂,但他的證量與佛完全等齊。這是佛陀授記的。
六祖學佛很簡單,就是爲成佛而學佛的。五祖單獨給他講《金剛經》,完全徹悟,徹悟之後,寫的這一段偈子,就是向五祖彙報自己的悟道心得。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什麼是一切萬法呢?就是一切現象和事物,不離自性。自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也稱爲本來面目。一切現象沒離開本來面目,就像大海中的浪花從來沒有離開過大海,江河波濤從未離開水,任何一個樹枝都沒有離開這棵大樹。我們生生滅滅的幻化現象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性,只是忘失了佛性。
一切萬法,這個法是指現象事物,一切現象事物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性——佛性就是能量源。不同的宗教對它有不同的表述。其他的教法雖然未悟達佛陀的高度,但是方向卻很接近。比如:道家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的意思。萬物是由無極的狀態而生的,佛教中講“空生萬有”,基督教講到“聖靈、聖父、聖子”也是這個涵義。《道德經》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道德經》這種表述類似《心經》中講到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用了空和有,老子《道德經》中講無和有,兩者同出而異名,都是同一個源頭而顯現。天體物理學講到,宇宙是怎麼産生的呢?是在一個空無的狀態下産生裂變,裂變之後向外擴張形成了空間,先後順序形成了時間,于是宇宙産生了。和我們所說的佛性顯化萬有,同一道理,是空産生萬有。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雲:“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鹹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該括理無不歸。”
萬物是同一源頭而顯現,衆生也是同一源頭而顯現,我們的一切天地萬物也都是同一源頭而顯現。在同一源頭這裏衆生是一體的。無數浪花看著很多,但在大海這裏是同一本體的;無數的樹枝枝繁葉茂,但是在樹根這裏是同一體的。菩薩悟達了這種同體,而真實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很多人認爲菩薩對衆生那麼好,是他道德好。和道德沒有關系。他是真實證悟的境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一切衆生共一悲仰。這個境界是真實悟出來的,證出來的,不是靠道德約束出來的。在人天乘是靠道德約束,好像這樣做道德,那樣做不道德,用道德來約束。這個道德其實是個名,是個虛名。爲道德而做是個虛名,它仍然是個幻相,生滅的,輪回的。菩薩不是靠道德約束,而是一種自性本能,他是法爾自然所做。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被門擠住了,右手毫不猶豫地會救它,不是說我救它就有道德,我不救它就沒有道德。菩薩能夠了知衆生之疾苦,就是因爲他真實證得了與衆生的同體。所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上我們與天地萬物都是同一體性的。
“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六祖繼續向五祖彙報說,原來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生生滅滅的染汙現象只是一個假相,並非實相。就像浩瀚的大海沒有什麼染汙不染汙,百川入海,同一海味。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原來我的自性從來就不生生滅滅的,就像大海從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就像我們所學的教法,普通人學習佛法以爲是從外面向裏學,我看多少經,持多少咒,念多少佛。從外面積聚多少功德,這是誤解。從外面所積聚的叫造作,沒有功德。就像達摩祖師來到中土,梁武帝把他迎請到宮廷。梁武帝問他:“大師,我建了那麼多寺院,度了那麼多僧衆,你說我的功德有多大?”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爲什麼沒有功德呢?只要不是從你心性中顯發出來的覺醒意識,就沒有功德。其他的只能是福德,你做了多少好事是福德。下一輩子有福,但是和你成佛仍然不相關。成佛的智慧是從內向外顯發的覺醒意識。
農村有個手動壓井,倒點引水進去,再壓,不夠的時候再倒點水進去,再壓,慢慢那裏面的水就出來了,源源不絕。我們聽課、誦經、念佛、拜佛,都是向裏面加引水。從外面往裏添,不是目的,是方法,只是個引子,是爲了引發內在的智慧向外顯現。內在的智慧向外顯發的時候才和成佛真正相關。這個叫功德。顯發多少就有多少功德。外面向裏面倒,只是結善緣。如果不能從你內心顯發出智慧,加多少也成不了佛。成佛不是從外面加進來的,是從裏面向外顯現來的。既然是顯現,那他得有才能顯現,而我們的自性本自具足世間天地萬物的一切信息、一切資源,都在我們的心性中全體存在,因爲存在,所以具足。
現代心理學認爲,我們的大腦還有很多地方是未開發的。其實並不是他未開發,是他把古往今來所有的曆史融攝其中。任何一粒微塵中都包含著天地萬物的所有信息。同樣,古往今來,從遠古曆史到今天,所有的信息在我們同一腦海中都有。只要你能調出來,所有人的信息在你這裏都能自然顯現。我們把這個能量稱作“如來悉知悉見”——在如來那裏是悉知悉見一切衆生,在我們這裏也是悉知悉見一切衆生。只是誤認爲自己不知道,把這個能量給掩沒了,使它隱而不現,所以信息就隱藏了,其實它是完全具足的。
任何一粒微塵中都包含了法界的一切信息,這叫“一粒微塵含攝叁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能量,具足所有佛陀的智慧,以及成佛的功德。我們成佛的功德不需要你向外面累積多少你才能成佛,而是你顯發多少你就能成佛。不是你再去聚集多少,造作多少,你自然本具佛陀的一切功德和智慧。這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的自性從來就沒有動搖過。如同一棵大樹,秋風掃落葉,春來新芽生,樹葉生滅搖擺,樹根卻沒有動搖。同樣看大海波瀾起伏,潮起潮落,總體看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動搖不動搖的,就是如如不動。我們的自性好比這大海,好比大樹。他沒有什麼動搖不動搖,也沒有輪回,也沒有生滅。生滅的是幻相,是幻覺,是小我自我的糾結,在如來藏來說,在佛性來說,他如如不動,從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雖然它如如不動,卻生機盎然。就像大樹到了春天的時候,就會長出無數的樹葉來,色彩缤紛,綠意盎然。這種能量我們稱爲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它能顯現一切現象。佛性是空性光明的,但它能顯現萬物。能顯現萬物的能量,我們稱爲如來藏。我們總結“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涵蓋起來就是實相的狀態。實相是什麼狀態呢?第一,它是超越概念的,方便表述爲空性;第二,它是光明的;第叁,它能生萬法,是顯現的,能夠顯現萬物。
專門研究實相的某一種特性,就出現了幾種學派體系。研究“空性”的是中觀般若系,像華嚴宗、天臺宗、叁論宗都是研究實相的空性爲主。研究實相的“光明性”稱爲瑜伽系,以唯識宗、密宗、律宗爲主。佛的境界是光明,但在衆生的境界卻充斥著煩惱陰暗。在同一法界體性中,兩個人不一樣的心態,就呈現不同的感受。在此刻同樣的這個佛…
《大乘攻略:初學 八、認識真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