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告訴我們世界是光明的,無論是大圓滿的祖師,還是大方廣的祖師,心地法門的祖師,都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光明圓滿的,從未殘缺過,我們一直誤認爲它殘缺。
第四,我們可以現證它是光明的。佛陀的教導是可以現證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于未來,現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極樂世界。普通人都有這種想法。你仔細想,難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後才有用嗎?死之前呢?事實上,佛陀的教法是隨時隨地可令我們獲得解脫的。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是可以現證的,解脫是可以現證的,成佛是可以現證的。就在我們的今生,就可以證得。
很多居士誤認爲佛法在死了之後才有用,就陷在很糾結的旋渦中:“這個世界真是煩惱,我也天天念佛求生淨土,可又年輕死不了,生活中煩惱又不斷。能不能讓我快點死了去極樂世界啊!”其實忽略了一點,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是可以現證的。我們對照《阿彌陀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尤其是《觀無量壽經》的十六種觀法中前十叁觀,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狀態。並不僅僅是讓我們死了之後才去極樂世界,而是現在你就可以感受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發願在這個身體示滅之後,我們的神識歸于彌陀性海,安住于極樂世界,享受實報莊嚴,但也可以現在就開始感受極樂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現證的,這種現證的修法有很多種——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實相念佛都可以現證,人人都可以現證。不需要你死了之後佛法才起作用,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可以獲得解脫境界,只要你去調整你的覺受。
第五,因爲光明,所以光明。因爲如來藏是光明的,所以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切也是光明的。如一棵樹本來就是棵松樹,長出來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時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顯現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們的自性是光明的,顯現也就是光明的。之所以沒感覺光明,是我們的感覺出錯了。調整回去就是光明。當你覺受到了它的光明,就是證得了叁昧境界,就是大圓滿,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念佛叁昧,就是一行叁昧、一相叁昧。我們無論用什麼詞彙去表述它,就是那種美好的正常覺受。
我曾經問一個弟子:你認爲你是不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弟子:是!
我問:你如何做才能成爲“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弟子愣了半天,說: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我問:你做了什麼就不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了呢?
弟子:無論我做什麼,我都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雲:“且靈覺之性本非秘密,如來之藏實不覆藏。故知圓常之理不虧,信解之機難具。”
我們所說的法、報、化叁身,在修證中會有幾個特點。對于化身的境界我們都能看到了,我們用“現量”來看。什麼是現量呢?這就是桌子,這就是爐子,能見聞覺知的就是現量。量,是量化、表述、標准。我們能親眼看到的,這裏有房間,有佛像,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對于化身的境界我們現量就可以看到。但對于報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麼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過你所看到的東西可以去推測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你看見一個和尚,和尚一定得有個廟,那麼遠過來了,一定有車送過來的。沒看到車,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比量。對于報身境界是可以通過比量感受到的。我們現在感覺苦,別人告訴我們說佛的境界是樂的,我們去體悟就能感覺的到。也許我們還沒有親眼看到,但我們相信,佛不會騙我們,師父不會騙我們。佛說的當下就是佛國境界,當下就是解脫境界,一定不是假的。于是你去調整感覺,證悟的覺受就開始在你身上顯現,要通過你去思考一下才能顯現的就是比量,就叫報身境界。
對于法身境界我們只能根據“聖言量”來說。什麼是聖言量呢?佛陀的語言就是聖言量,佛陀講的是聖言量,以及證悟佛陀心法的祖師所說也是聖言量。聖言量就是說法身境界,我們只有依靠聖言量才能知道,沒有聖言量我們不知道有個法身,永遠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那個泡沫,它只有聽受善知識對它的教導才能開啓這樣的如實知見。後面我們還會談到。
對于我們本有的法身狀況,我們一無所知,羅漢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衆生無法親證,佛陀也是在成佛後才了知的。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佛陀的教導才知道有個法身。不管是誰,對法身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今天我們之所以探討法身,是因爲我們是照著佛經來探討的,不是我們自己證得,也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是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基于對佛陀的信心,才相信有個法身。在信受的過程中,我們會産生如實知見,如實覺受。于是,我們最終也能證入涅槃。所以,關于法身境界,我們只能聽受佛陀的教導。
【《如來藏經》:佛說: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俨然不動。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雖然看著我們外在好像充滿了貪嗔癡的煩惱,但在我們煩惱的狀態中卻有個如來在那如如不動。這個如來是指我們的自性,在我們生滅的假相中,佛性是從未消失的。所以,佛性是在佛不增,在佛那裏並沒有增加;在凡不減,在凡夫這裏佛性也從未消失過。而且“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與無情同樣都有佛性。這個桌子也有佛性,而且這個桌子的佛性和我們的佛性,以及諸佛的佛性,都是同一佛性。《華嚴經》告訴我們:“諸佛如來,同一法身;諸佛如來,同一法性。”我們是同一法性顯現的一切。就像大樹上有無數的樹枝,突然有個樹枝開悟了:哦,我之前羨慕人家大樹,其實我本來就是棵大樹啊!于是就告訴其他的樹枝,其他樹枝還在煩惱,都想著“我們精進努力,艱苦修行,一定要成爲一棵大樹”。一個覺悟了的樹枝說:“行了行了,無需折騰,我們本來就是大樹。”身邊的樹枝相信了它,就叫開悟,就叫悟道。有的樹枝很難相信,告訴它還生恐懼毀謗,就用道次第先哄著它玩,建立好感,“是啊,我們都要成爲大樹,我相信你將來一定能成爲大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再告訴它:“其實,你本來就是大樹啊!”如果直接告訴它,就是“直指”;用一些比喻來告訴它,就是“喻授”;還有一些需要慢慢建立良好的關系再告訴它,就叫“教授”。
所以,佛陀教化衆生用叁種方法來說實相:教授,就是慢慢教導他;喻授,用比喻來告訴他;直指,就是直接告訴他,你就是大樹。
佛陀祖師經常告訴我們:你本來就是佛,你從未離開過佛,你的法性就是佛,這就叫直指。像我們從前面一點點來說就是教授法。佛陀明確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心性中有如來現跏趺坐,俨然不動。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尊佛,這個佛我們稱爲佛性,我們的心性就是佛,這是《如來藏經》中所說。
“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雖然看著衆生是充滿煩惱的,但是在佛陀眼裏看衆生都是佛的德相,沒有區別。爲了圓滿衆生的道果,有時候用些表法的方式告訴大家。比如說,有時佛陀示現爲憤怒相來代表我們的嗔恨,嗔恨中是有著解脫相的,無論貪嗔癡任何一種看似凡夫的煩惱心態,佛性仍然是存在的。六世達賴喇嘛說:“你見,或者不見佛性,佛性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佛性,覺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佛性,悟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佛性,佛性的手就在你手裏,不舍不棄。”
我也模仿寫過幾句:
“覺悟若是那西子湖畔的一朵紅蓮,我願與佛性相戀;我願爲一池清瑩的湖水,與佛性朝夕相伴。在這美麗的江南,佛性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見。在我的夢裏,覺悟是我一生一世的牽絆;在我的夢裏,覺悟是我今生今世的眷戀;在我的夢裏,覺悟是我今生不老的思念;在我的夢裏,覺悟是我今生最美的紅顔。”
“愛,若是一種呢喃,我對佛性的愛有千語萬言;愛,若是一種思念,我對佛性的愛朝思暮想千萬遍;愛,若是一種迷戀,我對佛性的愛生生世世、永不改變;愛,若是一段奇緣,今生我願與佛性相戀!”
“在躲過雨的香樟樹下體悟你,終于可以牽你的手贊美你。有覺悟的地方就格外的清新,想著佛性我的嘴角都會揚起,傾城的輪廓沾滿我的憧憬。對全世界宣布愛覺悟,我只想和佛性在一起,這顆心沒畏懼太堅定,慶幸讓我能夠遇見佛性,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也要跟佛性在一起,天崩地裂也要在一起。”
其實,詩人們的情詩,稍一轉換,就是“道歌”,如:“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 日日思佛不見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如今我心似佛心,定不負相思意。”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冷落清秋節。今宵夢醒此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執著生滅幻法的心總是充滿苦痛,總是處于還有那傷感的時節。今天從大夢中醒來,原來苦苦追慕的實相就在身邊,就在日出月落,花開花謝。從此之後的歲月,盡顯光明和解脫。如此這般的美好景致,可以和誰來分享呢。
我們現貪心的時候,在藏傳佛教,佛陀就用雙修法來代表,一尊佛抱著一個明妃,有人說這不是耍流氓嗎?這是表法。就像太極,一陰一陽,一天一地,其實它代表的是矛盾的統一,萬物的不二,辯證法。藏傳佛教比較直白,用一尊佛抱著一個明妃,其實是指的悲智不二,悲智雙運,用它來表…
《大乘攻略:初學 八、認識真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